盛夏的早晨,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边鸣蝉声声,此起彼伏,仿佛一场多声部的大合唱。站在村外的高冈上远眺,成片的玉米已抽穗吐缨,正向天际生长,玉米地如金色的海浪,绿缨是浪尖的泡沫,嵌上绿色花边。脚下次第涌来的各种野草,正生机勃发地地舒展筋骨,含英吐翠。
猪毛菜
片片翠绿的枝条,一根主葶又高又直,使劲地往上窜,主葶周围是无数个侧枝。尤其新冒的嫩枝,翠绿欲滴,秀色可餐。
这就是猪毛菜,田间地头常见野菜。全草可入药,有降低血压作用;幼苗及嫩茎叶,是传统得野菜。
有经验的农妇,劳作之余,顺手采上一把,拿回家开水一焯,剁碎,再舀上二碗玉米面,加点五香粉、盐和葱花,沿着一个方向使劲地搅动,然后搁一段时间,让这些原始的食材充分融合、交流。
农家大铁锅,起锅烧油,把切好的土豆块倒进锅里,使劲翻炒,直到香味炒出来,放水,手撕的茄子,把各种调料放好,盖锅,烧至开锅,再把猪毛菜大饼子在手里拍圆甩到锅边,最好贴一圈儿,否则到时候不够吃。完事,继续旺火烧开锅,闷至热气散尽,再揭锅,好吃到意料之外。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家大饼子,味道竟如此地道,一股菜香溜进味蕾深处。
狗尾巴草
与猪毛菜的实用相比,狗尾巴草更多了几分童趣。
清晨,晶莹的露珠挂在毛毛上,阳光一照,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夕阳西下,微风吹过,一丛丛或白或黄的毛毛草随之翩翩起舞,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狗尾草,一年生。长于荒野、道旁。叶片扁平,一颗草只长出一根毛毛,其秆、叶可作饲料,也可入药,治痈瘀、面癣。
小时候亲眼看见有人用它编制精美的蝈蝈笼子,羡慕极了。有意思的是,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人装睡不起来,顺便薅一根毛毛草,往鼻子边轻轻一扫,刺个挠地,立时醒了,我们称为叫醒神器。
《本草纲目》上记载:“狗尾草,莠(音酉)、光明草。时珍曰∶莠草秀而不实,故字从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其茎治目痛,故方士称为光明草、阿罗汉草。”
据说毛毛草还是小米的最初原点。经过古人上千年进化、无数次的栽种试验,最后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农家小杂粮——小米。自然界的物种,只要出现,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大自然的设计巧夺天工,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苍耳子
苍耳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有钩状的硬刺,贴附人体上,易于散布。性味苦、辛,微寒;小毒。功能祛风,散热,除湿,解毒。常见的一种田间杂草。生长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田边。
小时候漫山遍野地玩耍,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被这小东西扎一下,然后才会发现它的踪迹。回到家父母问起干啥去了,苍耳子早已悄悄告了密,只要留心看看身上的附加物,就啥都知晓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得了鼻炎,吃了好多药也不见效。 经一位老中医指点,父亲在路边采摘了一把苍耳子,拿回家以后,用炭火烤烤,晾干,碾碎,再调之以麻油,每日往鼻子里磨点,后来竟神奇般好了。
老鸹瓢
小时候有一首儿歌是这么唱的:“水嘎啦瓢两头尖,养活孩子一大滩,一阵大风刮离去,气得老皮一卷卷”。路边不显眼的一棵秧苗,高不过半米的小草,叶子细窄,直立茎或匍匐茎,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一串一串的,夏季会结一些绿色纺锤状果实,这就是老鸹瓢。
小时候在山野里疯玩,渴了,累了,就心思踅摸点吃的喝的,看见路边一颗小秧上结满了别样的小瓜,类似香瓜,却比香瓜小得多,用手指盖一尅,很嫩,顺手裸下来,用小手轻轻地摩挲一下,直接往嘴里填,脆脆的,甜甜的,嫩嫩的,口感细腻,一点也不粗糙,除了小点,其他尚好。多年之后重逢,它仍是记忆里那抹脆甜的乡味。
紫花地丁
初春,气温还未完全升高,春寒料峭,乡村的墙角地头向阳处,就会发现她的身影。小小的枝叶,紫色的小花,无言的抗争,往往会眼前一亮,真是一棵顽强的小花。值得尊敬!
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味苦、辛、寒。归心、肺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作用。《本草纲目》有云:“释名箭头草、独行虎。时珍曰∶处处有之。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气味苦、辛,寒,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 ,无名肿毒恶疮。”
关于紫花地丁,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今日法国的图卢兹,每年在2月举办"紫地丁节"。奥林匹克山的三月,火神的紫色地丁花冠俘虏了维纳斯的芳心;拿破仑倾心于紫色地丁,他的追随者便以紫花地丁作为党派徽记,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发誓要在紫花地丁花开时返回巴黎,1815年的三月,女人们身着堇色华服,把紫花丁花撒向皇帝的必经之路。
据说河川之神伊儿的美,连美神都不禁为之侧目。但是,无奈宙斯说什么也不肯割爱。美神小声的呼唤伊儿,两人经常在草原上快乐地玩乐谈天。不巧,有一回被宙斯之妻赫拉看到了,伊儿便匆忙地变成小牛躲了起来。宙斯为了让小牛吃草而创造了紫花地丁的草。但是,当宙斯从赫拉那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就生气地把伊儿变成了星星。悲伤的宙斯,为了怀念伊儿的美,又在草上增加了一种美丽的花朵,那就是紫花地丁的花朵了。
蒺藜狗子
蒺藜,生长于沙地、荒地、山坡等地。看上去名不见经传的野草,叶片对生,开着黄色的小花,未成熟时常拿在手里把玩。行走在乡路上,稍不注意,就被路边蒺藜狗子扎破鞋底。上学时所骑的自行车常被扎胎,修车师傅说,要尽量避开这些小蒺藜狗子。通过阅读药书,我知道蒺藜还是一味中药。果入药,能平肝明目,散风行血。
后来才知,小小的蒺藜竟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人受到蒺藜的启发,想象力爆发,制造了铁蒺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亦称蒺藜。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
《墨子·备城门》记载,在战国时的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
明朝军队广泛使用铁蒺藜。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戚继光《纪效新书》),便于野战布营。明军战船上也装载大量铁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动和作战。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竹、木代替。
2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战争中应用的障碍器材。没想到,这小小的蒺藜狗子,看似平淡无奇,竟如此不凡。
老鹳草:也叫短嘴老鹳草。别名老鸹嘴。生于潮湿山坡、路旁、田野、杂草丛中。多年生草本,矮小。根细长,斜生,蔓延于地面,斜上升,近方形,常有倒生疏柔毛。叶对生;下部茎生叶的柄长过于叶片;托叶狭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像老鸹嘴。具有祛风通络,活血,清热利湿之功效。
相传在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云游四方,他来到了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听说孙思邈来到了四川,上山求医者就纷纷来到了真人洞。大概是由于四川这个地方是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的缘故。所以孙思邈接诊的患者大多是风湿病患者。孙思邈虽然在真人洞里炼丹和炮制了多种可以治疑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他用遍所有方法却对四川这个地方的许许多多的风湿病患者却束手无策。使孙思邈陷于一片苦思之中。
一天,孙思邈为病人解决痛苦,在真人洞外沉思,忽然发现有一只灰色老鹳鸟,在真人洞旁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然后拖着沉重的躯体缓慢地飞回密林的鹳鸟窝中。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啄食此草。却发现这只老鹳鸟的飞行速度加快了,比上一次飞得雄健有力。于是,孙思邈联想到,由于老鹳鸟长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染上了风湿邪气。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食用该草后疾飞更有力了,肯定是这种草对老鹳鸟的风湿邪气有益。
于是,他命徒儿采回很多这种无名小草,煎熬成浓汁,让前来应诊的风湿病患者服用。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许多因为双腿及关节红肿不能走路的人,均已肿消痛止,可下地行走。喜讯惊动了各地山民,大家奔走相告,慕名前往真人洞治病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经过治疗而痊愈的风湿病人,请孙思邈给此药草起一个名字,孙思邈略思片刻称道:此药草是受到老鹳鸟的行为而发现的,应归功于老鹳鸟,就取名“老鹳草”吧。
野草虽微,却承载着乡愁与自然的智慧。盛夏的野草依旧年复一年地生长,它们不言不语,却写满了土地的故事。这些野草,或入药,或充饥,或为童趣,或成传说,它们是大地的馈赠,也是时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