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柳荫荫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每当读到唐代武元衡这首《春兴》的时候,我便想到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洛阳。一种崇敬、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在那“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千万家”的暮春时节,我有幸来到洛阳,走进那“九朝故都”的故事里。
走马白马寺
从洛阳城乘车往东约行12公里,便来到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这里北依祁山,南系洛水,绿树红墙,梵殿宝塔,景色极为肃穆幽静。
据介绍,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府听建的第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虽然汉魏以后,我国佛教派系繁多,全国各地寺庙林立,但各宗各派一直都尊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意为释教即佛教的发源地)。因此,每年总有大批佛门弟子、中外游人慕名而来。
进入寺内,顿感到这里的布局是那样规整而简约。天王殿、大雄殿、毗卢阁等依次分布在中轴上;其中的大佛教歇山九脊,飞檐挑角,古香古色。翘首向上,那脊“佛光”彩焰四射;环顾四旁,宝鼎尊尊,香烟袅袅,弥漫着一片宗教气氛。
寺内的十八罗汉,更是赋形传神,逗人遐想。
我依稀记起有出叫《思凡》的小戏,讲的是正当芳龄的青年尼姑色空实在耐不了禅堂寂寞,而对木偶泥胎翩翩起舞启齿不休,她唱道:“睡时独卧,醒来独坐,倒不如找一位罗汉哥哥!”十八罗汉的雕匠们,大概也觉得,单是十八位“男罗汉”列队在一起,难免乏味些,于是别开生面,雕出一尊头戴花冠、上衣下裙、腴腮皙肤、娥眉妖唇的罗汉来,引得多少游人为此争论不休。
白马寺的十八罗汉为元代“夹苎干漆”造像作品。这种造像工艺,鼎盛于隋唐时期;可惜宗代以后渐渐失传了,这里的十八罗汉像便成了目前国内仅存的一例,或也许称得上“国室”了。
穿过翠竹幽径,登上古朴石级,便是白马寺“六景”之首的清凉台。
清凉台又叫清源台,相传是汉明帝刘庄的避暑、读书之处。印度高僧慑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后,在此禅居和译经布教,共同译出了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花间看白雪,枕上看青山。”清凉台上重楼飞檐、廊庑相属、古柏森森、深沉含蓄。在这里,我读着石碑上华美的诗文,听着那娓娓动人的故事,便是久久地走不出白马寺的典雅和幽深了。
拜谒白居易墓
从故都洛阳南行,翅过平畴坦荡的原野,穿过清雅恬淡的龙门小镇,我便置身于五彩滨纷的画廊之中了。那绵雾迷濛中的龙门山色,好似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岛,似为若无,浩渺迷离。那突兀高耸的龙门山和香山,东西对峙,中间豁口仿佛一门洞开,伊水从两山间穿流而过。一座长达300米的三棋空腹式石拱桥凌空飞架,远处望去,就似飞虹横跨二山,景色分外壮观。这便是洛阳八景之一的龙门胜景。
来到龙门,自然先看石窟。西山的峭壁上,密布大大小小的石窟佛像,令人目不暇接,绵延约一公里左右。当你看到那个卢舍大佛像,身高选17米,头,长4米,单是耳朵就长2米时,便会从心里连声叫绝,顿时大饱眼福。
看罢石窟,游兴未衰,便攀上西峰向东眺望。面前一似琵琶状山峰突起,苍松翠柏相掩,令人感到肃穆清新。当有人谈及那便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墓地时,大家游意又增,决定乘兴拜谒诗人墓。
下了西峰,过了龙门桥,石道曲径直通琵琶峰顶。山脚到山顶有140级台阶,一会儿便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待到达山顶一看,已有数十人捷足先登。他仍有的拿着笔在记羞什么,有的拍照,还有几位在那里毕恭毕敬地在墓前跪拜白翁。
白墓是清代为大诗人白居易修的衣冠冢。墓前立有一石碑,“唐少傅白公墓”六个大字赫然入目。墓道四周,翠柏掩卫,幽静肃穆。我纵观东高西低,西南走向的山峰和那椭圆形的墓道,恰是一把古代曲颈琵琶。这设计形美义深、构思精巧艺绝的墓地,无不饱含着世人对大诗人的嵩高敬意。望着这奇异的墓道,我仿佛听到了浔阳江头、芦花深处,那如泣如诉的琵琵声,又仿佛看到了那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怜悯歌女的形象…
白居易的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邪。他在世之日,有得宠之时,也有外放之日,青去直上与诬陷交替并行,贫贱之苦与写诗之乐先后俱得。然而,他总是把“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当成自己的宏愿,奋进搏击,尽自己之责;谋国家之利,荣达而不骄,贬谪而不自弃。处顺境,善抒其志;处逆境,没流合污。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还嘱咐家人,说自己“有名于世,无益于人”,死后只用一套衣服埋葬,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要放。他提出:“多葬有辱于死者,厚葬有害于人生;司不知非,漫而成俗。此及败礼法,伤财力之一端也。”
我伫立墓前,竟不知有多久,怅然也所为。诗人千古,诚哉人心。此时,我感到,墓地四周那远远近近的群峰,青翠欲滴的松柏,仿佛都如我一样,在向墓丘静立、膜拜!我又看到墓前,或俯首致哀,或泼酒祭奠,或吟诗抒怀。这情景,使人蓦然想到雍陶“从来只有情难尽”的诗句来。不是吗?花开花落,时光更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春花秋月,好花好景,总难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然而,在上下千年的人类精神世界里,却有千年不衰的情思,一代一代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白居易墓前土地上湿漉漉酒祭的痕迹,不就是人们对“诗魔”思情长久不衰的见证吗?
归途中,我不禁想起白翁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开眠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确,历史如长江大河,虽然曲曲折折,但毕竟东流而去了。这戏语雅趣的构思,又把我带向了春的世界。
关林访古
早听说关林是一个富有优美传诺的去处,因而到关林一游的念头时有萌发。没想到,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我竟同这个驰名中外、蜚声四海的关林缘首。
关林,位于洛阳之南,龙门以北洛龙公路东侧的关林镇。这里隆冢半碑,殿宇辉煌,规模宏丈,古柏翳深,景色幽雅,风光宜人。相传,这就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古时候,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孔子是“文圣”,故山东孔墓称孔林;关羽称“武圣”,于是关墓称“关林”。
关林的大门为五间三门道硬山式建筑,两边有八字门,门额上悬有“关林”二字的匾额。朱漆大门上规整地镶嵌着81个金黄色的乳钉,标志着关羽享有最尊贵的品级。
大殿正门上,存有明代木刻浮雕关公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等12幅彩画以及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浮雕图案。大殿的东南侧,耸立着一座钟楼;大殿的西楼,耸立着一座鼓楼。钟鼓二楼,东西对峙,格式相同,秀雅各异。
大殿后面,建有二殿,为五开间庑殿建筑,门上万悬着光绪皇帝题匾额“光照日月”。前檐下绘有关羽斩颜良、杀文丑、挑绵袍、杀孔秀、斩孟坦、斩卡喜、杀王植、诛秦琪、大战夏侯惇、斩蔡阳、古城会等故事彩画,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殿内塑有关羽坐像,身穿绿袍,外露铠甲,头戴纶巾,足穿战靴,蚕眉紧促,怒视东南。关羽身旁远塑有关平手捧大印,周仓手持大刀,神态英武,形象传神。
绕过石坊再往北行,不远处有一座大角亭。亭的北面为关羽首级冢,是一座不规则的八角形土冢。墓门双徘齐阖,每扇门上有一圆孔,旧时,不少善男信女,用硬币投入洞内,如能听见清脆响声,即表示祈求灵验,预兆吉祥。而今人的扔投钱其内,当作一种游戏。
沿曲径攀援而上,便登上10米高的关冢。回首眺望关林,只见古柏参天,郁郁葱葱,殿、台、楼、阁,金碧辉煌。座落在中轴线上的舞楼、大门、仅门、大殿、二殿、三殿、碑亭等建筑,南兆一字排开,高低适宜,错落为致,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巨幅长卷,平铺死洛南大地上。
关羽其人的功过是非,历史已有评说。而这宏伟庙宇,却客观雄辩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啊,留下这历史的见证吧!宏伟壮丽的关林永远铭记着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
唐僧故里觅踪
提到《西游记》,人们马上会想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许多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唐三藏这个人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许有人会问《西游记》里所描写的的这些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别的暂且不说,桌就唐三藏这个人来说是真有的。暮春时节,我从洛阳城内到偃师县猴氏镇陈河村,游览了为祖国佛教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唐代高僧玄奘(唐三藏)的故里。
陈家河村聚居着50多户陈氏后裔,大都系唐僧的宗族。村内有一玄奘庙,走进庙内,宁谧幽静,一棵十几个人方围得拢的千年古槐,遮天蔽日。树下立有一碑,刻着“唐僧三藏法师故里”八个大字。碑旁石案上置一铜鼎,香烟袅袅,使人顿生僧门和善柔雅之感。三间座南朝北的大殿,碧柱朱梁,古色古香。大殿正中供有一对夫妇像,男子身着朝服,戴冠系绒,神态萧洒;女子头扎凤笄,身披霞帔,怀抱一幼童、活泼可爱。这对夫妇便是玄奘父母,幼童却是玄奘。据说玄奘出身时,仙乐奏响,河莲纷开,一番神灵气象。于是,家人给他取名陈祎,寄寓“美好”之意。
老幼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便是以玄奘为原型,为了纪念这位“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的取经和尚,在陈家河南岸这建有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塑像,厢房闪设有“白马驮经”、“火焰山”壁画。
唐僧故里猴氏镇北连邙山和黄河,东接中岳嵩山,西邻故都洛阳,是中南旅游点的热线。近年来,政府拨出专款修缮玄奘庙,并塑唐僧金身一座。据导游介绍,玄奘是在长安玉华寺圆寂,后葬于长安白鹿原上……
玄奘称得上是中国佛门的一位骄子,他执着地向既定目标奋进,靠一双芒鞋攀登跋涉,征服了前进路上的位何险山恶水,用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谱写了一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生命进行曲。“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正是玄奘的可贵之处,也正是后人对他永远怀念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