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真波的头像

王真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壮美高原

若说贵州是天地间酝酿千年的佳酿,那梵净山便是这壶佳酿顶端,悬在云端的澄澈酒滴,而藏在酒液深处的,是古夜郎千年不散的气息。“飞于林海涌于峰,朗夜纤纤洗众星”,这方耸立于黔东北的秘境,不仅是自然亲手雕琢的净土,更曾是古夜郎先民仰望星辰、思索天地的所在。其人文底蕴与生态价值,在岁月中沉淀出熠熠光辉 —— 明隆庆间庠生徐鹤年曾赞,“洞天二十四,福地三十六。大名在寰瀛,兹山何隐伏”,而更早的夜郎传说里,梵净山的云雾间,便流传着 “竹王生于赤水,仙竹护佑先民” 的故事,如今,它更是全球瞩目的 “世界自然遗产”,藏着无数珍稀动植物的秘密,也藏着古夜郎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清晨的雾还未漫过山巅,珙桐树已悄悄换上洁白的 “纱裙”,将 “鸽子花” 缀满枝头 —— 这是第四纪冰川遗留的珍稀植物,花瓣像展翅欲飞的白鸽,沾着露水的绒毛在风里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地球亿万年的变迁,也像在延续古夜郎人 “以竹为神、以木为友” 的图腾记忆。沿石阶向上,雾气渐浓,忽然听见头顶传来 “咿呀” 的啼叫,抬头便见几只金丝猴在树枝间跳跃,它们毛发金黄如朝阳,尾巴长而灵活,时而抓着藤蔓荡秋千,时而停下来盯着游人,黑亮的眼睛里满是好奇 —— 这是梵净山特有的 “黔金丝猴”,全球仅存不足千只,被称作 “地球的独生子”,想来古夜郎的猎人们,也曾在这片林间与它们遥遥相望。路边的岩石上,还能看见几株暗红色的 “梵净山冷杉”,针叶细密,树干挺拔,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只在梵净山海拔 2200 米以上的区域生长,像古夜郎的卫士,守护着高原的云端,也守护着古国先民留下的隐秘足迹。偶尔有 “红腹角雉” 从草丛中掠过,雄鸟羽色艳丽,头顶竖着两根钴蓝色的肉角,飞行时翅膀划出优美的弧线,转眼便消失在林海中 —— 这些珍稀的生灵,让梵净山成了一座活着的 “自然基因库”,每一步行走,都可能遇见与时光共生的奇迹,也可能踏过古夜郎人曾踩出的山间小径。

行至山顶,雾忽然像害羞的孩童,悄悄躲到了山后。两座蘑菇石赫然立于眼前,它们并肩站了亿万年,上粗下细的姿态透着几分憨态,却始终挺直脊梁,像两位坚守岗位的夜郎石神,任凭风雨敲打,也不肯弯下腰;石缝里倔强的青苔,是它们为自己披上的绿衫,默默诉说着与时光对抗的故事,也像在延续古夜郎 “石为灵、山为魂” 的信仰。极目远眺,云海在脚下翻涌,时而像顽皮的孩子,裹住山峰捉迷藏;时而又像沉稳的画家,以天际为画布,泼洒出壮阔的画卷。阳光穿云而下,给云海镀上金边,那一刻,所有喧嚣都被风轻轻揉碎,只剩下对自然的敬畏,和心底难得的安宁。诗人李太君曾感慨,“攀临金顶摘星斗,俯视群峰踩绿丸”,站在此处,仿若手可摘星辰,世间万物皆在脚下,让人想起古夜郎君王站在山巅,眺望疆域时的辽阔心境。而清代诗人廖云鹏笔下 “披云直上翠微巅,佛国风光信可传。听似管弦山下水,望如丝缕洞中烟”,更是将梵净山的庄严神圣与空灵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 自唐代起,这里便辟为 “弥勒道场”,而更早之前,古夜郎人或许已在此处设坛祭祀,让铜鼓的轰鸣与山间的风声,一同化作对天地的敬祷。

这便是梵净山,贵州最清澈的眉眼,先以一片云端秘境与生灵奇迹,为每一位来客,洗去旅途的尘埃,也唤醒心底对古夜郎的悠远想象。

从梵净山的澄澈中回过神,一缕酱香便顺着风的方向飘来 —— 那是赤水河谷的馈赠,是茅台镇的风,混着高粱与小麦的芬芳,更藏着古夜郎 “以酒为礼、以粮为敬” 的遗风。清代诗人郑珍曾咏茅台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寥寥十字,道尽茅台镇 “酒盐双绝” 的盛景,而回溯千年,古夜郎的商队早已沿着赤水河,将本地的美酒、食盐运往远方,让 “夜郎佳酿” 的名声,在西南大地流传。循着香气走进茅台镇,青石板路上仿佛还留着古法酿酒人的脚印,也留着古夜郎商队马蹄的痕迹;酒坊里的陶瓮排列整齐,像列队的士兵,守护着代代相传的酿造技艺,而这些陶瓮的形制,依稀能看见古夜郎陶器 “粗粝中见精巧” 的影子。

茅台的醇香,藏在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 的时令密码里,藏在 “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的繁复工序中 —— 这既是后人对匠心的坚守,也像是对古夜郎 “顺时而作、应节而酿” 智慧的传承。端午时节,镇上的姑娘们光着脚,在铺满小麦的曲仓里踩曲,脚步要轻匀,力道要适中,将麦粉踩成中间高、四周低的 “龟背形” 曲块 —— 老祖宗传下的规矩说,只有这样的曲块,才能让微生物更好地生长,而古夜郎人或许也曾用类似的方式,制作着属于他们的 “古酒曲”。曲块入仓后,要盖上稻草,让它们在黑暗中 “沉睡”,等待菌丝爬满全身,变成深褐色的 “黄金曲”;到了重阳,红缨子高粱便成了主角,汉子们将颗粒饱满的高粱倒进石磨,磨成 “碎而不烂” 的沙粒,再拌上上年的母糟,送进窖池发酵。窖池里的红泥是赤水河畔特有的 “朱砂泥”,密封性极好,能锁住酒香;而池底的微生物群落,更是茅台独有的 “活酵母”,它们在酒糟里繁衍生息,将高粱的淀粉转化为酒精,也酿出复杂的酱香 —— 这每一滴酒,都是时光与匠心的结晶,是贵州人对自然馈赠的虔诚回馈,也是对古夜郎酒文化的延续。

循着酒香继续前行,黄果树瀑布的轰鸣便扑面而来,它像位豪迈的歌者,站在高原的舞台上,随四季更迭唱响不同的乐章,而这片土地,曾是古夜郎 “水为脉、瀑为魂” 的疆域核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其 “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而在古夜郎的传说里,瀑布的轰鸣是 “山神的怒吼,也是竹王的庇佑”,先民们会在瀑边点燃篝火,敲响铜鼓,祈求风调雨顺。四季的瀑布,更有各般风情:春日里,瀑布旁的山花竞相绽放,映山红、野杜鹃将崖壁染成一片绚烂,水流裹挟着融雪的清冽,从崖顶倾泻而下,水雾中满是草木的清香,连彩虹都带着几分温柔,让人想起古夜郎姑娘们在春日里,围着篝火跳 “竹鼓舞” 的烂漫;盛夏时,雨水丰沛,瀑布水量大增,宽达百余米的水幕如银河落九天,撞击岩石的轰鸣在山谷间回荡,水雾蒸腾,能在百米外感受到清凉,常有游人撑着伞站在观瀑台,任水雾沾湿衣衫,享受这份夏日独有的畅快,仿佛能看见古夜郎的汉子们,在瀑边捕鱼、嬉戏的热闹;到了秋日,漫山的枫叶变红,银杏泛黄,瀑布在彩林的映衬下,成了一幅流动的油画,水流渐缓却依旧雄浑,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水幕上,能看见无数细小的光斑在水雾中跳跃,像古夜郎铜鼓上闪烁的纹饰;寒冬腊月,瀑布周遭会结起薄薄的冰挂,崖壁上的冰棱晶莹剔透,像一串串水晶,水流在冰挂间穿行,少了几分盛夏的狂放,多了几分冬日的静谧,偶有雪花飘落,落在水雾中瞬间融化,更添了几分诗意 —— 这四季的变换,或许正是古夜郎人 “观瀑知时节” 的生活智慧来源。犀牛潭是瀑布永远的听众,千百年来静静承接这四季的乐章,潭水清澈见底,春映山花,夏映彩虹,秋映彩林,冬映冰挂,将瀑布的美一一收纳,也收纳着古夜郎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瀑布旁的水帘洞,更像大自然的恶作剧,钻进洞中,伸手便能触碰流动的 “水幕”,春日摸得到带着花香的水雾,夏日能感受水流的清凉,秋日可接住飘落的枫叶,冬日能触碰冰棱的温润 —— 原来自然的壮美与灵动,竟能如此细致地融入四季,也如此深刻地刻进古夜郎的文化记忆里。

酒香与水声交织,又引出这片土地深沉的红色记忆与千年古国的厚重过往。沿着赤水河谷往遵义方向走,便来到遵义会议会址 —— 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青瓦灰墙,雕花窗棂,带着黔北民居特有的古朴韵味,而这片土地,曾是古夜郎与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带。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二楼的会议室,当年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屋子中央摆着一张长方形的红木桌,周围放着十几把木椅,桌上铺着白色的桌布,摆着几个搪瓷茶杯和一盏煤油灯,墙壁上挂着一幅泛黄的军用地图,上面还留着红色的标记。1935 年 1 月,就是在这里,十几位革命先辈围坐桌前,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而千年前,古夜郎的谋士们或许也曾在类似的屋舍里,为族群的未来谋划。煤油灯的光忽明忽暗,映着每个人坚毅的脸庞,争论声、讨论声不时从屋里传出,偶尔有人起身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行军路线,神情严肃而专注 —— 这份为信念坚守的模样,与古夜郎人 “护疆土、守家园” 的执着,竟有着跨越时空的共鸣。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透着滚烫的理想 —— 正是这场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如今,桌布上的褶皱、茶杯里的茶渍仿佛还保留着当年的温度,墙角的火盆虽已冰冷,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驱散寒冬的热血与信念,也想起古夜郎人在艰难岁月里,靠着团结与坚韧,在这片高原上扎根生长的勇气。

顺着红色记忆往东南行,便遇见乌江 —— 这条贵州的母亲河,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更孕育了独特的 “鱼文化”,而在古夜郎的记载中,乌江曾是 “水运要道、渔产丰饶” 的 “黄金水道”,先民们在此捕鱼为生,将鱼视为 “水神的馈赠”。乌江水质清冽,水流湍急,养出的鱼肉质紧实鲜嫩,尤以 “乌江鲶鱼”“乌江翘嘴鱼” 最负盛名。沿江的渔村里,渔民们清晨撒网,午后便将鲜活的鱼送上餐桌,最简单的做法是 “酸汤煮乌江鱼”:将红酸汤煮沸,加入木姜子、花椒、蒜片提香,再放入整条乌江鱼慢炖,鱼皮不破,鱼肉不柴,酸汤的醇厚与鱼肉的鲜甜完美融合,咬一口鱼肉,再喝一口酸汤,满口都是乌江的清冽与山野的芬芳 —— 这酸汤的做法,据说也传承了古夜郎 “以酸为鲜、以辣为暖” 的饮食智慧,当年的夜郎人,便是靠着这样的美味,抵御着高原的寒冷。更有讲究的店家,会用乌江鱼做 “一鱼三吃”:鱼头熬汤、鱼肉做鱼丸、鱼尾红烧,每一种做法都能吃出鱼肉的不同风味。当地老人说,乌江鱼 “吃的是江水,长的是灵气”,所以肉质格外鲜美 —— 这既是对自然馈赠的赞美,也是对乌江生态的珍视,更是对古夜郎 “与水共生、敬畏自然” 理念的延续。

当味蕾还沉浸在乌江鱼的鲜美中,贵阳的市井烟火已在眼前铺开。甲秀楼的飞檐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俯瞰着南明河的潮起潮落,而南明河畔,或许曾有古夜郎的集市,热闹非凡;青岩古镇的石板路,更是藏着贵阳最勾人的滋味 —— 卤猪脚,也藏着与古夜郎 “以肉为祭、以食为欢” 相关的饮食记忆。古镇里的卤猪脚店,大多是传承了几代人的老字号,清晨天不亮,店家便会将新鲜的猪脚焯水,再放入秘制卤汤中慢炖。卤汤是店家的 “传家宝”,用八角、桂皮、草果、香叶等二十多种香料,加酱油、冰糖熬制,有的卤汤已用了几十年,“老汤卤新肉”,越卤越香 —— 这慢炖的耐心,像极了古夜郎人 “慢作细活、敬待食材” 的生活态度。猪脚要在卤汤里炖足四五个小时,直到肉质酥烂却不脱骨,捞出后刷上一层秘制红油,撒上芝麻和葱花,油光锃亮,香气扑鼻。咬一口猪脚,皮糯筋弹,肉香浓郁,卤汁的咸香与红油的微辣在舌尖交织,再配上一碗古镇特有的 “米豆腐”,解腻又爽口。古镇里的食客,有提着行李箱的游客,也有坐着竹椅的老人,大家围坐在小桌旁,一手抓着猪脚,一手蘸着辣椒水,吃得满嘴流油,笑声在石板巷里回荡 —— 这便是贵阳最真实的烟火气,平凡却动人,一如千年前古夜郎人围坐同食、共享欢乐的场景。

贵州,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有梵净山的澄澈与生灵奇迹,让心灵找到栖息的角落,也让古夜郎的传说在此延续;有茅台的醇香与匠心,藏着时令与时光的秘密,也藏着古夜郎的酒礼与智慧;有黄果树的四季乐章,演绎着自然的万千风情,也演绎着古夜郎与山水的共生;有遵义会议的红色记忆,承载着信念与热血,也与古夜郎的坚守精神遥相呼应;有乌江鱼的鲜甜,带着母亲河的馈赠,也带着古夜郎的饮食文化;有青岩卤猪脚的软糯,裹着市井的温暖,也裹着古夜郎的生活气息。它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细节与故事,每一页都藏着古夜郎的印记;又像一壶陈年的酒,每一口都值得细品与回味,每一口都能尝到千年的回响。来吧,让我们举杯,敬梵净山的云端生灵与夜郎传说,敬茅台的匠心醇香与古国遗风,敬黄果树的四季风情与山水之魂,敬遵义会议的红色信念与千年坚守,也敬这片壮美高原上,所有动人的过往、今朝,以及那未曾远去的古夜郎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