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桥的头像

康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7
分享

爱上炝锅鱼

年初,朋友的一句“铁西有家炝锅鱼,味道好极了”,让我与这份美味结下了不解之缘。只一口,我便彻底沦陷于那鲜香之中,从此成了这家小店的常客。

小店在铁西区的一条街上,藏在一排老旧商铺中间,门头是一块不太显眼的招牌,简简单单写着“炝锅鱼”三个字。店里十分简陋,几张普通的木桌按咖啡店的格局摆放,没有包间,墙上贴着有点泛黄的炝锅鱼的宣传画和一些配菜的图案。看得出,老板很务实,不追求花里胡哨的设计和装修,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做菜上。所以,就是这样一家寻常巷陌的小店,每到饭点,总是顾客盈门,晚来一步就得等上半天。

“炝锅鱼”是家夫妻店,男主内,女主外。男主人总是在后厨掌勺,透过小窗,可见他系着围裙,手腕一扬,铁锅便随着力道在灶上甩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紧接着,热油“滋啦”撞上姜片、花椒与红椒,一股混合着辛辣与焦香的炽烈香气瞬间迸发,窜出窗户,直扑鼻腔,勾得我们这些候餐的食客垂涎欲滴,急不可待。

女主人在前台打理,脸上没什么表情,像极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服务员。点单时声音平淡,问她能不能少辣,也只是点头应一声“行”。有一次,口渴了,我问她能不能上一壶茶水,竟被她拒绝,说他们家不提供茶水,开水,也没有,弄得我很尴尬,但为了吃鱼,也不能要求太多,谁叫人家的鱼好吃呢。大家都是奔着炝锅鱼来的,再冷淡的服务,再长的等候,在即将上桌的美味面前,都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鱼是现点现做的,门口玻璃柜里养着活蹦乱跳的草鱼、黑鱼和鲶鱼。我独爱草鱼,因为草鱼肉比黑鱼更嫩,又比鲶鱼少了几分腻感。选好鱼,大约半个小时,一锅炝锅鱼就端了上来。搪瓷盆里,红亮的汤汁还在微微沸腾,油花裹着辣椒段浮在表面,偶尔有几粒花椒随着气泡轻轻滚动,雪白的鱼片若隐若现,边缘泛着淡淡的粉,底下垫着鲜脆的豆芽、软糯的干豆腐,光是看这卖相,就让人猛咽口水。

我总是控制着自己不急于下筷子,先凑到跟前闻一闻。那香气不是单纯的辣,是热油炝过的花椒香、辣椒香,混着鱼肉的鲜,还有葱段、姜片熬出的暖香,一层层刺激着鼻腔,连呼吸都变得滚烫起来。第一口先尝鱼肉。鱼片薄得能透光,裹着一层轻薄的淀粉,用筷子夹时需要轻些。刚碰到嘴唇,就先感受到汤汁的温热,再咬下去,鱼肉的嫩劲儿瞬间在嘴里散开,没有一丝腥味,只有纯粹的鲜。辣意来得不猛,是慢慢渗进舌尖的,先是轻微的麻,再是温和的辣,最后落到喉咙里,留下一股淡淡的鲜,一点都不烧胃。若是不小心吃到一粒花椒,麻感会突然在舌尖炸开,忍不住“嘶”一声,却又舍不得吐掉,反而觉得更过瘾。

鱼片固然美味,令人唇齿生津、欲罢不能,但炝锅鱼真正的灵魂,却在于那一碗浓香四溢的汤汁。将红亮浓郁的汤浇入米饭,每一粒米都吸饱了鱼的鲜香与佐料的醇厚,辣得恰到好处,温润不呛,不知不觉间,一大碗米饭便已见底。

汤中的配菜也同样出彩:豆芽脆嫩多汁,入口轻嚼便迸发出温温的辣香;干豆腐炖得软糯却不失筋道,用筷子轻轻一夹,便能感受到那恰到好处的Q弹。送入嘴中,汤汁快速漫开,豆香与辣意交织,在齿间缠绵回荡,吃得人眯起眼睛,嘴角不住地上扬。

有时吃得兴起,嘴唇被烫得微微发红,额角也渗出了细汗,却仍舍不得放下筷子。一口接一口,仿佛每一次咀嚼都是味觉的盛宴,每一勺汤饭都是温暖的慰藉。明明已觉饱足,却总还想再多吃一口,再多贪一味。

我吃过各种风味的鱼,清蒸鱼的鲜是清淡的,像春日的溪水;红烧鱼的浓是厚重的,像冬日的暖阳,可都不及这炝锅鱼所带来的的独特体验。那股子热油炝出来的香,那口辣中带鲜的劲,是带着烟火气的,是能让人吃得浑身发热、满心舒畅的。炝锅鱼痛快淋漓地满足了我的味觉享受,自然成了我的心头爱。于是,我便成了店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就想去解解馋。有时约上朋友一起品尝,看着他们第一次吃时双眼发亮,一边吸着气一边连声说“这鱼也太鲜了”,我心里就会生出几分如同发现宝藏般的得意。

如今再想起那条小巷,首先浮现出的不是街景,而是那家小店飘出的炝锅香,是搪瓷盆里沸腾的红汤,以及鱼肉滑入口时那一瞬间的细嫩温柔,它弥漫着寻常日子里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每每思及,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盘算着下次什么时候再赴一场舌尖上的轻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