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唐朝的,位于韶关乳源东平山深处的正觉禅寺,曾以“缁褐千人”的盛况闻名,作为禅宗沩仰宗祖庭之一,在香火鼎盛时期承载着千年法脉传承,然而,由于战乱摧残及在漫长的岁月侵蚀中,这座千年古刹逐渐荒废,最终湮没于荒郊之外,野岭之中。
幸而,散落于野草、荆棘丛中,记载着禅宗沩仰宗千年法脉的21块明清碑刻及残垣断柱的被发现,使得这座始建于唐代的禅寺,得以重现世人的视野。
暑气在蒸腾着,而正在重建中的正觉禅寺,犹如窑变时迸裂的一道冰纹,又似燥热中辟出的一隅清凉秘境。它将最澄澈的禅意藏于白竹水库的绿波上,水库边上九峰绵延,恰似合十的佛掌,将千年禅韵轻轻拢在掌心,又恍若九龙衔珠,游弋于碧玉盘中。水库的呼吸与山寺的禅音共振,惊醒了沉睡的松杨与翠竹,枝叶摩挲间,仿佛飘来了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在此说法的余音。
静卧于白竹水库北岸的镜智堂,幽静的黛瓦飞檐浮于水库的碧波之上,宛如一幅被岁月浸染的水墨画,轻轻盖在山水长卷的留白处。水波荡漾处,群山的轮廓倒映其中,而整个水库,则如一块温润的翡翠嵌于群山褶皱里,水库中的岛屿星罗棋布,好似佛陀撒向人间的念珠。清爽的山风夹着蒸腾的雾气,掠过镜智堂的飞檐,将千年前沩仰宗的梵呗吹成林间鸟语,惊醒了岸边林间树下沉睡的苔花。
出了镜智堂,沿着一条碎石小径,往东北方向约五百米左右,但见一片茂盛的翠竹林,抬眼望去,那一根根高耸入云的竹竿,好似禅院写给秘境幽林的最灵动的诗行,拔节的竹枝尖梢轻颤,似在叩问禅机。云雾袅绕在千竿翠竹间,就像缠绕在腰间的一条条飘带,它们在风中舒展,又似一道道碧玉屏风,将滚滚热浪隔在了竹林之外,清凉的微风轻拂脸庞,让人顿觉舒心怡然。
沿着小径深入竹海,脚下竹叶的摩挲声与小径边的清溪潺湲应和,像极了僧人诵经时的平仄,竹溪相映,禅意与野趣浑然天成。
在溪水蜿蜒处的方寸莲池中,田田荷叶上的清露还未完全散尽,恰似菩萨掌中托举的盏盏甘露。三两只蜜蜂醉舞于莲花之上,绒毛沾满金粉,翅膀振动的频率与溪涧跳跃的韵律暗合。沉睡的菖蒲被蜜蜂的嗡鸣声及潺潺溪流声惊醒,细长的叶片轻点水面,圈圈涟漪随即荡开。
时至午后,骄阳透过纯蓝如镜的天空投射大地,而后,被婆娑竹影滤成一片片铜钱大小的光斑,铺撒在鱼腥草里、艾叶丛中,女子的裙袂之上……,周围的一切,就变得斑斓多姿,如仙如幻。
溪畔上的茶亭里,居士们围坐在石桌旁,将盛夏的灼热,酿作一盏盏沁凉的禅茶。此刻,若有个婀娜女子,素手抚琴,奏一曲《云水禅心》,与竹涛声、溪涧声相应和,定能将夏日的燥热涤荡殆尽。一杯禅茶入喉,话匣随即被打开,闲士们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聊到了禅茶文化,再聊至起落无常的人生……。
如此在闲暇之余,携三五知己,来此竹林禅院,品一桌禅院新制的鲜香可口的斋食,而后,于“曲径通幽”处静享清凉。或与千年法脉同坐,看延绵山峦在云起花落间舒展,听一段《云水禅心》的余韵,让躁动的心在禅意的浸润里涤荡干净。我想,所谓的“仙班日子”,也莫过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