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见一辆面包车停在小区内,从车上下来七老八小一堆人。接着,又从车上拖下两大蛇皮袋东西。从未封严实的袋口看到,一袋是各种蔬菜,一袋是家禽。户主正热情地招呼他们,好一幅赏心悦目的亲情画面。也许是我也屡屡经历过与此极相似的缘故,也许是自然赋予我好记忆,使遥远的过去,犹如昨日。
母亲命苦,出生三天,外婆因断脐时所需的工具未能及时消毒,导致破伤风杆菌感染而撒手人寰。母亲是由外婆的姐姐姨婆含心茹苦养育成人。外公后来续弦,连生两男两女。
我们家是那个大院人人皆知的乡下亲戚最多的一户,家里时常开地铺。有些亲戚,连母亲都不认识,只能靠他们自我介绍。但母亲亲情浓,总是笑脸迎进,送出。
曾记得,有年夏天中午,我听见敲门声,打开一看,是外公扛着乡下土特产,外婆挽着一篮子鸡蛋,后面站着小舅,手里拎着一个网兜,里面有两只大母鸡。他们是从乡下搭班车来的。我让他们进屋后,自已转身想离开。
母亲看见他们来了,立刻热情打招呼,叫我喊人。我喊了外公、外婆;而小舅比我大不了几岁,我喊不出口,我假装把嘴巴张开,却没有发出声音。母亲接着吩咐我端凳,倒茶。她总是这样,喜欢指挥我们干这干那,我好烦,佯装没听见,不吭气,不动。母亲又重复了一遍,我心里虽一百个不乐意,可又不好意思流露出来,只好默默地按照她吩咐去做。
外公喜欢吸烟,但不是外面买的香烟,而是自家种的叶子烟,烟味特浓,满屋烟雾缭绕。母亲从不埋怨,只是悄悄地把窗户打开,让空气流通。外公人真好,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看人时却显得非常和谒可亲。有时,趁人不注意,嘿嘿地笑着塞我5分钱、1角钱。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小伙伴口袋里都不会有多少分钱,而我有,我当时真的得意极了。即使是5分钱,也可以买糖吃、买笔、买本子、买……
外婆很精神,很整洁,衣服穿的平平贴贴。因为她身份特殊,关系微妙,所以,她显得更加热情主动。对一个家来说,厨房代表着生活。外婆使出浑身的解数,操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那个年月,物资匮乏,经济条件有限。买点猪肉回来,她都要精打细算,把肉切成很细很细的丝,炒成半成品,分做几餐吃,细水长流。外婆能干,烧火,只需她手执锅铲在锅里倒腾几下,香味便从她身后飘了出来。外婆勤劳,时常留给我的是一个忙忙碌碌,做个不停的身影。
佑堂舅,我不喜欢直呼舅,但母亲坚持要称呼,无奈,只有在称呼前面加上名子叫。外公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母亲帮他找一份工作。可母亲认为,他初中学历太低,要学习,要有一技之长。于是就叫他在荆州农业机械学校学习,一学就是两年。
那个年月,虽说物质匮乏,也有打牙祭的时候。外公从乡下带来了两只老母鸡,母亲给同科室李阿姨送去了一只,说她坐月子,需要营养,剩下的一只留给我们自已吃。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全家人都在。外婆把鸡宰了,炖了一个鸡汤下胡萝卜。瓦钵里热气袅袅,香气飘浮在整个空间,诱得我情不自禁地耸起鼻子嗅,有好几次想到厨房瞧瞧,其实就想尝尝,但最终克制住了,我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美餐。
终于等到外婆喊开饭啰。我们几姊妹,哐当一声推开房门,一窝蜂地冲出来。立马开始抬餐桌到中央,端好凳,摆好筷,添好饭,只待长辈一坐定,我们就可以入座吃饭了。真是活见鬼,突然来一人,找父亲有急事,走了。
我们心里都清楚,人不到齐,不能开饭。我们的眼睛随着母亲的身影乱转,希望她能发发慈悲。母亲脸上掠过一丝微笑,无比笃定地说,再等一会,父亲很快就会回来。可怜的我们,只好站在阳台上翘首遥望。
我耍小聪明,暗暗地溜进厨房,偷偷摸摸地吃了起来,时不时还伸头窥探一下。刚吃了几口,母亲出现在我面前,吓我一跳。母亲显得很平和,说,肚子饿了吧?马上就开饭。就这两句话,我刻骨铭心,我羞愧地不好意思再继续吃下去。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不大声呵斥,从不乱发脾气,但她的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父亲回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外婆做的美食,说些家常话,甭提有多甜蜜。鸡汤真鲜,啜一口,热气氤氲而上,不仅暖了胃,还暖了心。红糖巴巴,叫你一口下去嫌大,两口下去嫌小,管它的,那就一口一个。吃完后,舍不得放下,擎起碗,用舌头绕碗一圈,将甜汁舔光。有些快乐,其实是随时都会有的。
席间,母亲总是要外公、外婆拈这夹那。长辈想添饭,那自然就是我们的事。兴许是外婆做的太好吃,兴许是我们正是长身体,兴许是鸡太小……反正刚吃没多大功夫,桌上除了几种下饭的咸菜外,就是一个像篮球这么大的瓦钵,映入眼帘的,除了一点汤,就是胡萝卜了。
弟这个时候按捺不住地站起来,拿着勺子在钵子里翻找鸡块。母亲脸上露出严厉的表情,说,坐下!不准翻,拈什么吃什么。外公见状,放下碗筷解围说,让我找看看,母亲不允。弟不悦,来了一个噘嘴动作,干脆趴在桌上吃闷饭。母亲上前,将弟衣领使劲往上一提,说道,好好吃!坐要有坐像,站要有站像。弟不敢再犟,只能乖乖就范。很多时候,家教才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它体现在平常小事之中,与学历、才华无关。
外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每次吃饭,她总是有心地把炒肉的好菜,摆放在弟和我们面前。饭桌虽小,却藏着浓浓的纯朴情感。
餐后,按照母亲要求,我们要跟长辈端杯,沏茶,续水。然后,弟、妹捡碗,擦桌子,打扫卫生。我负责洗碗,收拾厨房。反正每人都要劳动,不准偷懒。这些,慢慢地都养成了我们不需要提醒的一种自觉。
餐桌承载着我们太多值得回味与留恋的东西,唤起了我们知书达礼,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自古尊崇的美德。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半年多。刚过完春节,外公、外婆要回乡下去了,佑堂舅留在这里读书。说心里话,我还真舍不得他们走。
我不得不承认自已在这些老一辈中,学到了许多东西,理解了许多老式的情感。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的生命里,无声浸润着我的一言一行,也必将泽被后世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