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卧龙山,临潇河水,石头砌出的传统古村落。
多次走进西草庄,探寻村庄成因,观赏历史遗迹,了解先人生活。印象最深是石头建筑、武举人和众多传说。
村庄形胜与形成
村庄位于寿阳县城南20公里的潇河岸边,距乡政府所在地的羊头崖村4公里。由西草庄和东草庄两个自然村组成,两村依山而建,隔河相望。
村落位于沟谷之中和阳坡之上。南部的沟谷历史上曾有泉水由西部山体倾泻而下,自西向东从村庄穿流而过(现已断流)。村落的选址符合“藏风聚气,紫气东来”的理想标准,也符合中国典型的“依山而建,择水而居”选址格局,展现出天人合一的智慧。
西草庄村在唐末宋代便有人类居住。村内原有三大姓氏,分别为杨姓、王姓和郝姓。现存最早宅院为杨姓家族所建,位于村东北部(羊白线西侧)。杨姓先祖何时来村无法考证,《寿阳碑碣·浮山寺钟识》有“草庄村杨££、£杨千、杨奇”和“金大定六年”字样。说明金大定六年(1166)以前,就有杨家人在此居住。据村人说,杨家在古村东北的高崖上,建两处院落,之后逐渐向西扩展。清初,杨氏家族迁至南部沟中居住。清嘉庆年间,寿阳县东河村名为王然的年轻人与草庄村杨姓家的女儿成婚后在此定居,留下王氏一脉。王氏家族起先在北部山沟居住,后逐渐人丁兴旺迁入南部沟内。清末,郝楷一家迁来村庄西侧居住。
村名原叫草庄。后来村中居民增多,有部分人家迁到潇河对面的沟谷中居住,按地理方位人们习惯称东、西草庄。据村人说除西草庄和东草庄自然村外,曾有一个鱼窝自然村,因生存环境欠佳,早已无人居住。1961年开始把东西草庄分成两个行政村,到2002年两村合为一个行政村,村名为西草庄。
草庄村名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村庄地形犹如盘龙,人称卧龙湾。杨姓人家住在潇河西岸的石崖边上,有高人指点说,杨(羊)住在龙口难以立足,羊是吃草的,如果改名草庄,杨(羊)住在草庄便不愁吃喝,于是就将村名叫作草庄。
据说西草庄是“羊头积雪”最佳观景处。羊头积雪是寿阳古八景之一,景点在老汉山,位于东草庄东北与羊头崖村和景尚乡贾豹村接壤处。夏季过后,站在西草庄的高处眺望老汉山,可看到白茫茫的山顶,犹如冬天的积雪。也有人说老汉山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到盛夏,冬天的积雪也不会融化,形成独特的景观。何说为真,随着时间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已无法证实。《寿阳县志·文化·著述》(1989年版)载有明代赵馥《通咏八景》诗,诗中写道“雪积羊头经盛暑,方山云雾锁藤萝。”还载有清代吴怍昌《咏寿八景》诗,诗中说“春草芊芊生马首,雪花隐隐积羊头。”这诗证实景观的存在。
千年石头村落
从松塔水库坝前过一座大桥,经过村民新修的新村,再走二百多米,就到了古村村口。
村口山顶处,有一棵松树引人注目。它临崖而生,树身倾斜,枝叶异常繁茂。来这里的人,远远就能看到这棵树,所以称为迎客松。
现在迎客松所在的位置原来叫松树山,山上长满松树。有一年,榆次的铁华寺,被一场大火烧毁,寺内僧人为重建铁华寺四处化缘。化缘人看到松树山上的树,就向松树的主人,一个杨姓家的妇人说明来意。这妇人早年丧夫,膝下无子,步入中年后许身佛门,吃斋念佛。妇人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将树木无偿捐给寺庙。据说当时潇河水流量大,村人帮着将树木捆扎,后放入潇河,木材顺流而下,漂泊五十余里,到了铁华寺。古村坡顶现在称“迎客松”的松树,许是当时不成材,或是有意留下的。妇人归天后,僧人感念妇人功德,在村内南沟背靠青山,脚踏溪水处,建墓穴,建砖塔,以彰妇人善举。
这个砖塔坐落于村南,为六角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因年久塔体下部剥落严重,后人砌垒红砂石于塔周,予以加固。
村口,有拱形石洞门,门顶呈半圆状,石块竖圈,形似花瓣。洞基两边石块大小一致,横平竖直,整齐划一。洞深约五米,走入洞内有阴森的感觉,很快阳光射入出口,又有柳暗花明的况味。石洞纯用石块砌垒,但它历经千年,完好如初。
石洞门上建有一座小巧的关帝庙,只有15平方米,砖木结构。关公武艺高强、忠诚义气、仁爱智慧,在这里建庙其寓意不言自明。
进石洞门,顺着一条青石小路蜿蜒而上。两旁是住宅院门,院门、院墙,还有院内正屋的前墙,均用灰蓝色大砖砌垒,院落门楼、外墙和院内,有很多精致的砖雕、石雕和木雕,门上大多有匾额,有的三字,有的四字。有家很气派的砖门楼,上写“福寿昶”三字,门楼高大,进入院内还有一块“寿”字照壁,据说这个照壁是现代修的,正屋青砖前墙,墙体中间有个精致的天地爷堂。再看整个墙体,墙面平整光滑,如镜面一般。还有一宅也是砖门楼和砖院墙,墙上有拴马环,门前有上马石。这些砖石建筑大多是当年王氏家族宅院。顺着小路再往前走,接下来的建筑,几乎全是石院墙、石门楼和石窑洞。
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形态不一。院落向南、面北或偏东,风格精致或古朴。有的窑顶就是上面人家的院子,院邻着院,窑上还有窑,石巷小路在住宅间纵横穿行。村中有很多树,杨树、柳树、槐树和枣树,树身高大,树叶浓密,绿荫斑驳。
这里山坡全是石头,村民建宅是就地取材。村内共有52个古院落,约180多座古窑洞,除30余处砖石院落外,其余均是纯石头院落。这些石头建筑,经几百年风吹雨侵,稍有风化,但其筋骨尚存,不影响建筑生命和外观。
村内有一座庙宇,位于石洞门东边,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288.77平方米,现存为清代建筑。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建有戏台和正殿,东侧建有山门,戏台倒座。可看出,这庙是村内祭祀和唱戏的地方。
民国时期,村里涌现出一批以王崇福、王国安等喜欢文艺的年轻人,建起了“自乐班”(剧团)。每年的正月初二开始唱戏,直到二月二才收戏台罢唱,相邻村庄的人们竞相前来观看。其他节庆文化活动还有扭秧歌、滚大鼓、剪纸等等。
这一切说明,村文化氛围浓,人们重视文化娱乐活动。
关于村庄,也有神话传说。很早以前,村老龙潭里住着一位老仙。村人有困难,老仙有求必应。有一年遇雨河水暴涨,草庄村眼看就要被洪水淹没。老仙化作青龙腾空而起,手里的拐杖沿河岸划了一下,只听一声惊雷响起,村庄陡然抬高数丈。任凭洪水肆虐咆哮,村庄安然无恙。
武举人及村内名人遗迹
王家在西草庄村是显赫的大家族。村干部老王存有王氏家谱,从家谱上看,共十八代人,达220余户。王家第十二代王凝光(王赐琪长子)为武举人,王凝化(王赐蒲次子)为武生,王凝芳(王赐珍长子)为武生。
看到“武举”字样,心情激动,让村人带着走上山坡,在村西北找到武举人家老宅。宅院两处,普普通通,均是石头院落,历经多年,房屋残破。院内有枣树五株,现在还伸枝展叶。
王凝光武举人的身份是不是事实,清光绪八年(1882)《寿阳县志》,上面武举部分,有王凝光的名字,但上面没写是哪个村人。带着疑问,找了对寿阳历史有研究的几位老者,他们认为,这个王凝光就是西草庄的王凝光。
“举人”,那是了不起的存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因过于激动,一度变成疯子,王凝光中举,那是多大的喜乐!那是王家、西草庄的荣耀,也是全县的荣耀。
王家重视教育,出了不少人才。除上面提到的两个武生员外,还有一个曾在国子监学习的人。村内现存有王家光绪二十九年(1894)《皇清例赠王翁讳凝猷字徽才南崖行位》石碑一通。碑文记载,王凝猷生于嘉庆辛酉年(1801)六月十三日吉时,卒于同治癸亥年(1863)九月初十亥时。碑文说王凝猷曾在国子监学习,期间日夜辛劳,勤奋刻苦。
村内有王凝光中举的传说。王凝光自小爱舞枪弄棒,武艺高强。有一年,王凝光参加省府太原武举人考试,先考刀枪棍棒、拳脚架势,他顺利通过,最后考比力气大小。考场有半亩大,场地四角各摆放一座石狮,每个石狮重达三百多斤。考试规则是抱起石狮绕场转圈,走得远的考生获胜。能抱起石狮的考生很少,有人纵然能抱得起来,也走不了几步。王凝光力气大,抱起石狮,一直走到第二个石狮前,这样的神力让在场众人吃惊。可他的力气也已用尽,实在走不动了,就把石狮放到第二个石狮的头上,准备歇一下再走。主考官正好是寿阳老乡,一心想让家乡学子考出好成绩,他这时看在眼里,灵机一动,起身喊道:“好好好,放下,放下!抱一个就不简单了,你还要抱两个不成!”王凝光力气大,加之这位老乡考官的机智和偏爱,这次顺利中举。
还有王廷彦中举的传说。王廷彦的父亲耕地时遇到人骨,埋到自家祖坟旁拜祭。因不知姓名,写牌位用了耕地名,称神脑祖先生。王廷彦参加乡试,考场上一位白胡子老人忽隐忽现,指点作文。王廷彦悄声问老人:“我不认识你,你为啥帮我呢?”老人微微一笑说:“我就是你家供奉的神脑祖先生,你回去问你父亲就知道了。”受老人指点,王廷彦中举。
杨家有个名人杨久盛。村人说,杨久盛是清朝咸丰年间的秀才,但没有记载。此人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现存村民买地契约,他是买卖的中人,此约也是杨久盛本人所写。
光绪年间,许多地方派兵清剿义和团,有的甚至把早已销声匿迹的白莲教和义和团联系起来查处。杨姓族人曾有人参加过白莲教。以此为由,官兵对草庄村杨姓族人大肆盘剥,致许多家庭或因恐远遁,或妻离子散。村人多次到县衙申冤,无奈县衙官小管不了。 杨久盛怒发冲冠,写状上告。状子直接呈到太原提刑按察使梁大人手里。恰巧“义和团”由原来的“反清复明”起义,转而成为“扶清灭洋”运动,得到朝廷的支持。梁大人亲自来村查处,将以黄大人为首的七名官兵全部斩首。此事,在当地影响很大,杨秀才告状的名声不胫而走。
2012年春,村委在村南的香炉崖底,雇用挖掘机修路时,挖出六具尸骨,人们猜测是当年被斩首的官兵。据说那位黄大人曾在村内一老汉家居住,老汉把他单独埋到村西的土山上。
村史,村庄,村人,让人激动、感叹、感怀。
现在,潇河上建起松塔水库,西草庄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内建新村、宾馆、饭店、健身场、超市、卫生所和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寿阳西草庄幸福田园康养综合体”。
村人,正在续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