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为何家喻户晓,山上寺庙何以让人眷念?
山是浮化山,当地人称浮山。寺是惠因寺,是寺塘村浮化山上的一座寺庙。据史料记载,浮化山惠因寺曾是寿阳和平定两地颇有影响的大庙,是当地人的朝圣之地和心中的图腾。
可惜,因战火摧残和历史原因,惠因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进入寿阳景尚乡地界,上了言思坡,一路慢坡往上爬,经景尚、北下洲村,再往东走,到达最高处,就是寺塘村北与卷儿岭村的交界处,就到了浮化山。从路旁的庄稼地进入,遇一片树林,树林中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高台,就是原浮化山古庙——惠因寺的旧址。
浮化山地处霍神山系西端,其西、北和南面都是缓下坡的丘陵地带,东边紧邻山沟。海拔一千三百二十一米,比景尚乡所在地的景尚村高出二百米,比寿阳县县城高出三百米。站在惠因寺旧址上,可以极目远眺,纵览山河。
寺塘村原属平定县,后因行政区划变动,归寿阳县景尚乡管辖。原是一个低洼地,像一个池塘,又在浮化山寺庙南面,当地人就叫寺塘。原先是一块荒凉地域,没有住人。当时的主村在浮化山惠因寺的东边和西边,东边的村叫东寺,西边的村叫西寺。西寺在村西北向,即现在景尚到卷儿岭村的路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西寺人迁走,这个自然村就不存在了。寺塘靠近山沟,人们在崖上挖窑洞居住,且迁入者越来越多,慢慢地寺塘成了主村。
平定县的《重修东浮化山人祖庙记》记载:“东浮山者,州东南胜境也,别乎西浮,曰东也;产石不沉于水,曰浮也。石中空而色赤,俗传女娲氏补天炼石之遗灶也……”可以看出,平定县的东浮化山,是因山上有由蜂窝状“浮石”组成,叫浮化山,当地人称浮山。但是寺塘的浮化山却是一片黄土地,在它的周围,或坪或沟都是耕地,但也称浮山。原来,浮化山山里有一股很大的地下水,经山北沟内的白龙洞流出,水色清清,入口甘饴,一年四季淙淙流淌。这股水流经几道山沟,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吃水难题。因有这股水,当地人觉得上面的山是浮在水上的,所以叫作浮山,也叫浮化山。当时寺塘浮化山归平定管辖,为区分两个浮化山,又称为西浮化山。
当然,两个浮化山绝不仅仅是名称相同,其有诸多共同之处。两个寺庙都建在高处,显示寺庙气势和社会地位。寺塘村浮山惠因寺主神是神农和伏羲,平定浮化山人祖庙主神是女娲与伏羲,他们都有伏羲神像,同为中华民族之祖。
现在距寺塘五公里处,有落摩寺(原称落磨寺),村名由当地流传女娲与伏羲成婚的传说而来。
浮化山古庙建于唐代,后不断扩建,明代建筑规模最大。有三座庙宇,分别为惠因寺、龙庙和白龙庙。在浮化山山顶的庙叫惠因寺,是主庙。寺塘村内有一座龙庙,在北边的沟内还有一座白龙洞庙。惠因寺占地约十几亩,在三座庙中是占地最大的,其周边有空地三十余亩,空地连接龙庙和白龙洞庙。从现有古碑记载中,可知古庙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道光年间和光绪十八年曾大规模修建。
惠因寺在苍松翠柏中隐现,高与蓝天相接,远望如仙境。即使现在,站在寺塘村北的卷儿岭村向浮化山遥望,只见高丘耸立,树木簇簇,似与天接,真有当年浮化山古庙雄视八方的感觉。
寺庙坐北朝南,九进庙宇。由南门进入寺内,从正中四大天王殿穿殿而过,到西边鼓楼、东边钟楼,进东西碑房,进西边的阎王殿和东边娘娘庙,进西边地藏王殿和东边白衣圣母殿,再进入正中的文殊、普贤、吕祖殿,从吕祖殿穿殿而出,进正殿如来佛殿,后院偏东登二十七级台阶上三皇庙,三皇庙后登玉皇阁。
庙外南边有一座大戏台,叫乐楼。另外寺东还有一个偏院,是僧院和花窖。
登三皇庙和玉皇阁的二十七个台阶也有讲究。台阶天一个,地一个,寺塘村一个,还有二十四个,代表二十四社,即二十四个轮值村。
玉皇阁是寺庙的最高处,登阁后真有身在霄汉的感觉。因此当地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浮山、浮山,离天一砖”,形容玉皇阁的高峻。
钟楼的大钟直径五尺,钟声洪亮悠远,周围二三十里远的村都能听到。《寿阳碑碣·浮山寺钟识》有记载,上面说“此钟原存浮山寺,现已无存。今转录《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大钟钟识“共八面,十六段,高一尺五寸,广一尺七寸五分,每面行不一,字迹不一,正书,阳文。”铸钟时间为金大定六年(1166)。钟识约二千字,部分字迹不清,无法辨认。大体可看出,上面是当时捐银人与铸钟人的姓名,(也有部分人写了职务和住所),大约有六百多人。从钟识可看出,这些人分布在当时的寿阳县、榆次县、太谷县、平遥县和平定县,涉及县城、村庄和部分寺庙,其中涉及村庄48个。可见惠因寺在当时影响范围之广,人们对铸钟重视程度之高。
正殿有四根柱子,每天有一根是可以活动的,手指一碰柱子就晃动起来。
浮化山古庙有二十四个轮值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二十四个村轮流值年。
《寿阳县志》庙会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以浮山为中心的庙会,它是以平定、寿阳各十二个村参加送会或助祭帮会,届时由寿阳、平定各一村担任值年会首。”这段话证明,轮值村的存在。
现在流传当年的轮值歌:子碧里(碧石村、里思村),丑贾羊(贾家庄村、羊头崖村),寅沿下(沿村村、北下州村),卯角天(角角村、天恩村),辰鸦顺(鸦鸣村、顺华村),巳瑶豹(瑶头村、贾豹村),午十南(十字湮村、南库韩村), 未许张(许庄村、张韩村),申景龙(景尚村、龙泉村),酉松河(松塔村、河底村),戌马黄(马首村、黄村村), 亥郭草(郭村村、草庄村)。
行政区划变动后,当年的轮值村,现在全部在寿阳县辖区内。有景尚乡、松塔镇、尹灵芝镇、羊头崖乡和朝阳镇,分布地域近四百平方公里。
寺塘村是东道主,不在轮值村内,也要管理庙内事务,同时,每年庙会的第一场戏,由寺塘村筹资来唱。一年组织两次庙会,时间是每年四月初八至四月十五和七月十五至七月二十三。
庙内主神神农氏,人称红爷爷,伏羲氏人称白爷爷。平时庙内两主神的木像和牌位,由二十四个村轮流供奉,庙会前要将两神请回庙来。庙会结束后,再被二十四个村内的轮值村请走。两村请走神像和牌位时,要争着抢在对方前面。
庙会期间,浮化山古庙香火缭绕,唱和声声。戏台上唱着大戏,好戏者蜂拥而至。庙外商贾云集,到处是摆摊设点售卖的,有的卖农产品,有的卖农具,还有卖日常生活用品的,也有牲畜交易,是一个很大的集贸市场。到浮化山赶庙会的村民很多,据说附近三五十里内的村人都会去的。
庙会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织村民文化活动。参与各村要组织锣鼓、八音会、耍狮、担灯、耍叉、二鬼摔跤、高跷等传统项目活动表演。表演时的游行路线,是先从寺塘村内的龙庙开始,到浮化山顶的惠因寺,再下坡到白龙洞沟的白龙洞庙。
从庙会规模可以看出,当时的浮化山,可以说是方圆百里内重要经济贸易区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村内现有部分残缺的石碑,其中重建碑一通,辈分碑一通,功德碑五通。有一块较完整的《浮化山惠因寺记》碑,元代至正元年(1341)立石。碑记为时任中书省右司郎中吕思诚所撰,由时任录事郎大同路怀仁县尹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杨观晋书丹。题名者中还有时任录事郎冀宁路寿阳县尹吕之屏。吕思诚是元朝明臣,这样的高官为惠因寺撰写碑记,可见当时人们对惠因寺的重视。
浮化山惠因寺已是历史的记忆。站在惠因寺的旧址上,那激越的钟声仿佛还在回响,那高大的寺庙,好像真得离天一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