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购瓷器,购老旧的报纸,购古旧钱币、青铜器和字画等等,凡是老物件他都收购,就是想倒腾一些老物件挣钱。
收回的老物件中,粗瓷收得最多。不知为什么,他看着几百件瓷器,感觉历史的韵味在里面,同时在洗涤、净化自己,身心说不出的舒坦。所以他改弦更张,不光一件也舍不得出售,还想办个瓷器博物馆。
历史上,本地八家瓷窑。风里雨里,早出晚归,他终于集齐了七家瓷窑的样品,唯独缺了德和茂瓷窑的。
他寻找当年德和茂窑的技工,可大都不在人世。有一天,他听说有位健在的技工王大爷,便兴致勃勃地赶到那村。
眼前的王大爷,虽已耄耋之年,但面色依旧红润,身板依然硬朗。听了他的来意。王大爷热情接待了他,又带他到当年的窑址察看。
在一个光秃秃的山坡旁,老人停下来,山坡上有青草和灌木丛,瓷窑的痕迹已经看不到了。老人讲当年瓷窑的规模,制瓷工艺和一些往事。老人说,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找到了窑址,但连德和茂的瓷片也没见到,实是心有不甘。于是更卖力地出去收购,希望奇迹发生。
有一天,王大爷忽然来到他的展馆,是王大爷的儿子送他过来的。当时,他正在清洗一件农家存放食用油的瓷罐。他告诉王大爷,这是今天早晨收购回来的,共收回两件,另外一件是村民起夜用的夜壶。
他要起身陪王大爷,王大爷说:你忙你的,我没事,就是过来看看。
他说:那行。
放油的瓷罐胫敛,腹深,里面油垢很厚,十分难擦。他双膝跪地,将手臂深深探入罐内,一遍又一遍地擦洗。清洗完这件,又拿起夜壶,一股尿臊味随风飘散。他似乎毫不在意,仍是手臂伸进去,反复清洗。
干完活,他抱歉地一笑,对王大爷说:对不起大爷,让你等了这长时间。
王大爷笑了笑道:我也没事,就是想看看。
他带着王大爷走进东房和南房,这就是展厅。他把瓷器分了类,分别为陶器、白瓷、黑瓷、青花瓷。展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瓷器错落有致,足足有上百件之多。展厅小放不下,库房里还放了一部分。王大爷看到瓷器,就像见到亲人,他摸摸这件,看看那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王大爷说:娃儿,你做了一件积德事哩!
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他和王大爷聊得很愉快。中午,王大爷要回去,他不让老人走,炒了两个菜,两人喝了两杯。下午,两人又谈了很久,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过了不久,王大爷托人传话让他过去,他应约到了王大爷家。王大爷没有丝毫客套,一见他便说:我特地为你准备了一对瓷瓶,分文不取,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从里屋抱出一对瓷瓶。
王大爷说:我老了,这是我的心爱之物,叫红鱼戏莲纹瓶,我把它送给你。
将心比心,内心一阵波澜。他推辞说:大爷,你的心爱之物,我咋能要呢,这可不行!说完忙告辞出门。
第二天,王大爷让儿子把红鱼戏莲纹瓶送来了。王大爷的儿子无奈地笑道:我爸的脾气你大概也知道些了,他一旦定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大哥你就别让我为难了。
他含着泪,小心翼翼地接过瓷瓶,特意放到了自己卧室的桌子上。
等王大爷的儿子走后,他便细看这瓶。瓶体撇口、束颈、溜肩、深腹、圈脚、平底,瓶体比例协调美观,釉色白中泛绿,温润如玉。再看图案,鱼戏莲,寓意连年有余。莲花吐艳,菖蒲分披,鲤鱼游戏碧水,一幅恬静和乐图。
他一阵赞叹:太美了,太美了呀!
接下来,他寻找落款,可是没有找到,又有些失落。
时间过了两个多月。女儿大学毕业,带回对象,很快要筹办婚事。可是陪嫁成了难事,家里的钱都叫他拿来收藏了,还欠了外债。他想,要不干脆就陪个瓷瓶吧。
有一天,他对女儿说:孩子,送你一件瓷器做陪嫁,你随便挑。
女儿说:爸爸,这可是你说的。说完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到了展厅。女儿在展厅中穿梭,目光在每件瓷器上停留又移开,左挑右选,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仪的那一件。最后,她一拍手,笑道:挑啥哩,爸爸,你那卧室不是藏着对宝贝瓷瓶吗?
他一惊,犹豫了一下,接着又摇了摇头说:不是爸舍不得,这是王大爷送的,爸爸拿它送人不合适!
女儿笑着说:爸,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他含泪点点头,进卧室又把瓷瓶观赏一番。阳光射进屋来,水银般的光柱投射到花瓶的背面。他准备出门,却猛地停下脚步,转身几步回到瓶前,仔细地辨认,最后,竟忍不住哽咽起来。
一个大男人忽然哭了,惊了一家人。众人来到他身边,问他咋哩,他不答。女儿焦急地问:爸你咋哩,是不是不舒服?他看了看众人,又笑了。
众人蒙了。
人们疑惑间,他指着瓷瓶说:你们看,这些竹竿和竹叶!
众人说:就是竹竿与竹叶呀。
他说:风吹竹竿和竹叶,它们有的倾斜,有的横卧,竟组成了德和茂记四个字,这是德和茂窑的精品呀!
众人凑近细看,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纷纷赞叹道:真是啊,若不细看,还真难发现!
他几乎是颤抖着打王大爷的电话,接电话的人也不是王大爷,是他的儿子。
王大爷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嗯了一声说:我没说,你也没问,那就是德和茂窑的,不过那落款我爸没说过!
他说话语无伦次:谢谢你爸和你,代我向你爸问好,谢谢他老人家!
王大爷的儿子许久没吭声,最后低低地说了一句:我爸,他去世了!
他一惊,泪水顺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