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晨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书为伴,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回顾过往,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追溯古代,四大名著的光辉依然存在,清代的《红楼梦》,明代的《西游记》,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无不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有甚者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熠熠生辉。因此书籍是文学的开始,但不是终止。
记得第一次与文学有更近距离的接触,是在2018年12月10日的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那一次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也是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了比书更深、更难理解的是文学,纵然哪怕它经过岁月的洗礼,经过长久的沉淀,也很难领悟其中的真谛,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文学的追逐。于是慢慢静下心来,潜心写作,此后一段时间内我终于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那一刻我才发觉文学需要用一生去感悟,一朝一夕难以读懂。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书籍其实是心灵的附属品。
因为在书中,我们能够品味李白的浪漫,欣赏苏轼的豪情,感受杜甫的忧伤,领略易安的愁情,思索鲁迅的深邃,感悟冰心的温情。你看,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想回荡着铁骑铮铮。远方,忽闻马蹄声声,这踏飞三月的柳絮,不知又待谁的归来,那等待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虽然它不像虚无缥缈的泡沫,随波逐流,但却像河床里的金沙沉于河底,成为历史的积淀,文明的积累,历经淘洗之后,好的书籍便会绽放出华美如金般的光泽。提起书籍,不得不说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一般映衬在水面上,荷香缕缕,水乳交融,这细致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但却无法摆脱那浓浓的愁绪,这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一层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的气氛,瞬间便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如若当你静静的站在那里,看着风吹荷动的时候,一时间便已忘了身在何方,但却宛若置身荷塘一般,行走在曲径通幽处。于是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浮现在了眼前,真是一幅优美的“月下清荷图”。
远远望去,似乎塑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那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以情带笔,使笔墨翻澜到了可靠的寄托,极尽起伏变化之能事,细细体会,意犹未尽,仿佛言已尽而意无穷……
想到此,我静静地合上书籍,凝神思索。自此,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犹如染上了时光的味道,沉迷于各种诗,徘徊于散文之中。那一刻,我似乎读到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潇洒不羁;向往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敬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千古。于是,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唯有书,一直隐藏于我的文学之路上,未曾远去。
就像2024年4月14日参加的山东省第三十二届作家高级研讨班一样,那是我文学路上的一次历练,亦是铺垫,当时作为学员的我,听着导师的课程,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一幅卷面。轻捻书卷,那一行行的文字犹如跳跃般存在,仿佛一瞬间便驰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里,滚滚征尘,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只剩古塔旁,一地秋霜,小镇上,满地月光。涟漪外,泛起过往,琴声瑟,池水中央。我整装待发,看向斜阳,唯愿“暮春夜雨初歇时,烹酒煮茶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