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赛红杨的头像

赛红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2
分享

高声大嗓


 

我知道我嗓门高声音大是最近的事儿。前个阶段去银行办理一项业务,轮到我时,我文明且耐心地表达了我的需求,没想到银行办理业务的中年妇女抬起头瞟了我一眼,然后极其不友好地对我说自己能听得见,声音不需这么大!

我有些纳闷,想第一时间怼过去,但考虑到自己今天的任务是来办事的,就向对方微笑表达,对不起,说习惯了,下次注意!

没想到中年妇女有些幽默,直接向我怼过来:别等下次了,这次就开始!

还有一次,在单位办公室谈论年级部出台的新政策,大家我一言你一语,结果在我说话时,有名同事马上提醒我,能不能声音小点,然后跑过去把办公室原来敞开的门闭上。

过去当老师,在学生的每次评教评学的问卷调查中,声音小是作为缺点或不足被提出来的,所以职业的习惯,我们一走进教室,人就像打了鸡血,人人是自带音响,尽量是说话大声,讲课大声,希望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清晰可见。

后来,不清楚是哪位同事在网上发现了小型扩音器,而且小型扩音器不断升级更代,越来越符合使用者方便携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现在直到每栋教学楼下,那上课老师的声音就像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更宏亮,一个比一个更清晰。有时你如果侧耳你听,离教学楼一二十米的地方都能清晰可辨!但倘若你走进教学楼,朝教室里一瞅,学生并非如你所相像的那样,正襟危坐,专心致志,而是闭目养神,一动不动。倘若你不小心去问对方,刚才老师讲了什么,对方的回答真会让你哭笑不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我想到了有些夫妻两口子,恋爱时,无论对方声音怎么低,听得都是沁人心脾,入心入脑,感受到了甜蜜,感受到了幸福;结婚生子后,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而意见相左时,无论对方声音如何高亢,甚至如何声嘶力竭,对方始终是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于是,我对大声说话有了自己的认识。两个人距离较远时,为了跨越这空间的障碍,使声音得以传递到对方耳朵,人们往往习惯于选择提高音量,大声说话;但如果双方陷入争执,尽管彼此近在咫尺,甚至是面对面,争执的激烈却促使双方不约而同地加大了说话的音量。

虽然有理没在声音大,但把话大声说出来,或者喊出来,所反映的并非是物理距离的遥远,而不能不说是心灵距离的疏远。当两个人在争执过程中不断音量提高,那就意味着他们内心的距离一步步拉得很远了,尽管人在眼前,但心灵思想精神等方面却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喧嚣的生活中,但愿每个人都拥有那些能够静下心来聆听彼此心声的时刻,天下人与人间心灵距离不要再遥远!

有位关系好的同事听了我的观点,直呼谬论!认为学生在小喇叭下恹恹欲睡,萎靡不振,一方面,老师声音过大,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中,学生的听觉系统容易产生疲劳。就像一直听着嘈杂的噪音,大脑会逐渐对这种高强度的声音信号产生适应和屏蔽,导致学生虽然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却很难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而且高分贝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一方面,老师过度依赖扩音器,过于注重声音的响亮清晰,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只是一味地大声讲解,教学方式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缺乏吸引力的课堂上,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选择以闭目养神等方式来逃避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

同事告诉我,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他们可能已经通过网络等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地大声讲述,就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学生自然也就不愿意全神贯注地听课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