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我去了兰州。
兰州地貌特征鲜明——两山夹一河。城北是巍峨的白塔山,城南是雄壮的兰山,城市就建在黄河冲积形成的狭长谷地中。
朋友介绍,来兰州,一定要到白塔山、中山桥,一定要到兰山转转,还有兰州的夜,定会让你有震撼人心的体验。
我去了白塔山,欣赏到黄河落日的壮观;我去了兰山,见证了“兰州最贵的观景台”的名不虚传;我漫步黄河之滨,深切感受到“兰州黄河曲”的绝世夜景。
不到中山桥,你无法真正读懂兰州。
中山桥横跨黄河,位于兰州的白塔山下,1907年2月,由时任陕甘总督升允组织修建,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由德商泰来洋行承建,1909年6月竣工通车,实现从古渡变通途的历史跨越。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称“中山桥”。在中山桥的南侧,立有“黄河第一桥”石碑,其义取自此桥为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的现代化钢铁桥梁,大凡初来者,是要在碑前留影的。现今,中山桥已成为步行桥,不再通车,作为国家重点文物被保护起来。
那时,中山桥堪称“超级工程”。单说投资,共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余两,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上世纪初,中国的工业还不发达,所需建材,均为进口。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铁路、马车、驼队辗转运至兰州,行程万余公里,堪称是垮地球的搬运。
建桥之前,兰州黄河段冬季靠冰桥,夏季靠浮桥、渡船、羊皮筏子,交通极为不便且危险。它的建成,彻底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依赖浮桥、渡船的历史。现在,羊皮筏子还在,只是作为怀旧与娱乐的一种载体。
中山桥最美妙时刻莫过夕阳西下和华灯初上。夕阳为钢铁桥身镀上金光,桥下是奔腾的黄河水,不时有游艇从桥下穿梭而过,桥上游人摩肩接踵,两岸绿柳成行,那是一幅绝美的黄河落日画面,面对此景,平常不喜欢拍照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拍上几张照片留念。华灯初上时,桥上的灯光全部亮起来,红的、粉的、蓝的、绿的、黄的交相辉映,照在游人脸上,格外迷人,与白塔山的灯光、黄河两岸的霓虹,构成兰州夜景最核心的画面,人们在此区域健走、散步、纳凉、唱曲、恋爱、遛娃、喝茶、会友,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在兰州,垮黄河大桥不下十座,唯有中山桥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脉搏。是的,中山桥是一部立在黄河上的开放式历史教科书,是一座承重了百年风雨的钢铁纪念碑,也是一幅描绘着兰州人日常生活的流动画卷。
来兰州,白塔山还是要爬的。白塔山因其山头耸立着元代白塔而得名,位于中山桥北头。与其它靠水的地方一样,都要在显要处,挂上祈愿安宁的匾额,白塔山也不例外,其山门门楼上高悬“九曲安澜”匾额,字体苍劲有力,诉说着人们美好愿望。拾阶而上,总会被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吸引,那飞檐红柱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白塔山上建造了诸多富有兰州特征的文化打卡地,如《金城揽胜图》文化浮雕墙,生动展现了晚清时期皋兰山、兰州城池、黄河、镇远浮桥、白塔山等人文景观。在中共甘肃工委纪念馆,我流连良久,寻找那光耀陇原的红色印记。白塔寺是白塔山最早,也是最高的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是为了纪念一位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病死于兰州的西藏喇嘛建的。后多次重修,现存的白塔为明景泰年间在旧址上重建。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风铃,微风拂过,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陇原故事。登山是很累人的,如果借喘息之机,不时地停下来,俯瞰兰州全景,定能感受到一步一景的绝妙,累便瞬间消失了。黄河犹如一条巨龙,从西天蜿蜒而来,又向东海奔流而去,河面上波光粼粼;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连接着城市的南北;河岸两侧,楼宇参差,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远处的兰山,与其遥相呼应,植被茂盛,亭台楼阁清晰可见。
住处就在白塔山脚下,北依山、南临河。晚饭后,便登山观黄河落日。日轮西沉,接近远山的脊线,光色由白转橙,继而泛红,不再刺目,反而温柔可亲。日轮被山吞没了一半,再一半,最后只余一弧红边,犹如美人迟暮,犹抱琵琶半遮面,旋即全然隐没。西天却忽地焕发异彩,霞光万道,紫红交错,映得半天皆绯。河水吸收了暮色,深沉如墨,唯有浪涛起伏间,偶尔反射一线余晖,旋即隐去。山峦变作青黑色剪影,沉默地伏在黄河两岸,似是亘古的守卫者。河风吹来,掠过山岗,拂动草木,挟着凉意,穿透人单薄的衣衫。暮色四合,兰州城里华灯初上,星星点点,与天上初现的星辰混作一片。
住处的旁边,立着一通不显眼的石碑,内容为“隋唐·金城关旧址”。碑文记载,金城关始建于隋朝,后多次重修,围镇远浮桥而筑,绵延二百仗,设东西两门,内设戍楼、真武殿及东西关楼,为中原通向河西、青藏的重要关隘。唐朝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中这样描写金城关,“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据说霍去病、张骞、王昭君、唐玄奘、左宗棠等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经过驻足,留下一段感人佳话。
城南的兰山,素有“烟雨兰山”之美誉,自古便是“兰州八景”之一。傍晚时分,我们驱车前往兰山,为的是能在华灯初放时欣赏兰州夜全景。汽车行走在盘山公路上,每拐一次弯,都有新的风景呈现,心情相当愉悦。司机把我们送到山顶,约定好会面地点后,便各自行动了。登兰山,一定要登三台阁。三台阁始建于明朝,后多次重修,用来祈金城文运昌盛、风调雨顺、社会太平。站在三台阁的最高处,凭栏远眺,整座兰州城浸润在朦胧烟霭之中,黄河如一条闪闪发光的丝带,蜿蜒穿城而过,两岸的高楼大厦都化作淡淡墨影,宛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长卷。往南望去,黄土高原那特有的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地貌尽收眼底。从三台阁下来,我们是顺着廊道下山的。这时,细密的秋雨便悄然而至,仿佛一位素日里粗犷的西北汉子,披上了一袭轻柔的纱衣,粗粝中透出温润的诗意。山径寂静,很少碰到上山的人,只闻雨打在树叶上的沙沙沙声,衬得这山更静了。
来兰州,一定要品尝地地道道的兰州牛肉面。兰州牛肉面是兰州城市名片,以“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给人们来带好看、好闻、好口味的美食享受。在住处,餐厅专门开设一个灶台,专做兰州牛肉面,面条细细的,面少汤多,看着清汤上面漂着的绿的香菜蒜苗和红的油辣子,边吃边喝边品,真是一种上等的满足感。
与当地人聊天,偶然得知兰州建了一个读者博物馆,因为对《读者》这本杂志有太多的情愫,便滋生了去看看的愿望。1981年4月,《读者文摘》在兰州创刊,定价三毛钱,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和富含人文关怀的内容,影响了无数读者。因版权问题,分别于1983年9月更名《读者文摘月刊》、1993年7月更名《读者》。我自初中时,便喜欢看《读者文摘》,那是从一位当矿工的本家哥哥那里借的,利用放羊放牛时间读,好的美文佳句总是要记下来。后来,儿子也喜欢这本书,因条件好了,家里几乎每年都订,直到智能手机出现。参观完读者博物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深思,《读者》之所以能够博得那么多人的喜欢,是与兰州这片沃土滋养的特殊人文息息相关的,那就是外表朴实无华,内在却丰富深厚,它虽不像沿海都市的时尚杂志那样博人眼球,却有着黄河文化特有的厚重、温情、深沉、博大。
黄河母亲雕塑、黄河水车、龙源等文化园散落在黄河两岸,为兰州这座城增添了些许人文内涵。
兰州是一座需要慢慢品味的城市,它的魅力不止在他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不止在他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不止在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还有那夜晚兰山顶俯瞰万家灯火的视觉震撼,还有那黄河岸边微风细雨里的闲庭信步,还有那牛肉面升腾热气里的味觉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