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廷松的头像

杨廷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2
分享

广场上的人们

乡村虽然空气清新,但却太过寂寞无聊了。我赋闲在家,常有兴至,去县城逛逛,换个环境呼吸。

县城,人多。有好几个广场。

经过世纪广场时,见好多人,好奇,走进去,凑热闹,看看他们怎么玩。

白天。许多人聚集在树荫下玩扑克,下棋,闲逛,聊天,拉二胡,唱歌。

夜晚。统一服装的人们,跳舞,唱歌,玩太极。

这些人当中,大部分还是近年来进城的农村人。脸上的农民气息,仍在。现在他们老了,目光涣散了,步履也懒散了,双手交叉在背后,东张西望,来回闲逛。

乏了,找个空闲的石凳就坐下,不在意石凳上是否有灰尘。

这一切,都很平常。

他们曾经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乡村生活自由。农闲时随意串门聊天,妇女们在池塘边上洗衣服时可以东家长西家短的窃窃私聊。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阅历。品尝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经历过生命中的生老病死。

悠悠岁月,烟火人间。暮年,来到城里,学着城里人,不随意串门闲聊。学习散步、跳舞来锻炼身体。然而,却少见其快乐的样子,因为他们没有像锻炼身体一样提升自己的灵魂。

只要不是雨天,他们吃完早饭就出门,不往东也不往西,广场就是目的地。没有相约,也没有牵肠挂肚的人,却又不约而至矣。

昨天,今天,明天,千篇一律。

生活,人们所说的生活,毫无变化。

昨天碰到李婆娘,今天遇见张老头。似乎非常熟悉,又仿佛没多少情谊。

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广场上来,来干什么,想得到什么?也不明白岁月为什么让人变老?老了就孤独,老了就寂寞。谁又能保持眉眼如初、风华如故呢?老了,与心灵要求的美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了。或许,人老了,空虚的心灵更需求某些慰藉?

于是,我想起了自己每天的写作。虽然这是一种很文雅的行为,但这并不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另说)。尤其在这颐养天年的时候,无需出人头地,更不必沽名钓誉。但我每天都在写些什么。

后来我明白,因为夕阳下的乡村小路太寂寞了。

熟悉的脸庞,渐渐疏远;敬爱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儿女们,远在他乡谋生活。这种老年孤独,只有老年人自己才能够体会。

所以,我写,没有目标的写。不为别的而是为了缓和时下的空虚与焦虑和放慢夕阳西下的脚步。

如今,他们不愁衣食住行,儿女们都进了城,他们随子女进城享福来了。可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乡村有许多不同,他们东瞧瞧,西望望,尽量把自己融入城市生活中去。于是,他们学习城市文明,学习将生活垃圾丢进桶里,学习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学习公共空间不大声喧哗,学习维护公共环境中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忍受着没有乡里乡亲可以敞开心扉说话环境的寂寞和孤独。这种焦虑,却不是贫困带来的烦恼。现今的政治、经济、医疗、教育、文化都集中到城里来了,他们便跟着进了城,享受生活。人都会老,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这规律却很沉重,像轭一样压在他们肩上,迫使他们寻找人多的地方去寻求安慰。

体味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酸甜苦辣之后,摆脱了纵横交错而又杂乱的人际关系,过上了内心想要的自在而又安逸的生活。以太阳的运转陶醉于精神上的自我平衡,倾听大地演奏的旋律,将自己的灵魂轻松成熟起来,尽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广场上的他们与他毫不相干,陌生人,邻乡人,远方人,男人,女人,他们一起活跃了没有情感的草木和冷漠的石板凳。不过,他们自己每天都是不受束缚也没有受到损害并安安静静地离开广场回家去。那里一切照旧,他们什么也不用牵挂。以至于明天这一天仍然过着涛声依旧的生活。

当驻足在广场边那个石阶上看见他们举手,弯腰,下蹲,舒臂这样周而复始做着体操的时候,我想起了春播,夏锄,秋收,冬种田野上的那些场景,那火炉边,猪栏里,打谷场,那种美,成了人们美好回忆。那乡村亲密无私的邻里和睦——这一切都像烟一般,像田野上空白云的飘丝一样,消失了;只留下一片深而蓝的苍穹。

当然。每天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他们寻找的仍然是和谐的生活节奏,与之融合在一起,和睦相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