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那温柔的环抱之中,广州长洲岛宛如一颗静谧的明珠,静静地卧于水面。黄埔军校旧址便坐落于此,它似一部镌刻在青砖灰瓦间的立体史诗,默默诉说着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巨轮正式启航。在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建了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黄埔,世人习惯称之为 “黄埔军校”。踏入这片被岁月润泽的建筑群,青灰色的砖墙在烈日下散发着古朴的幽光,檐角悬垂的铜铃随风轻摇,仿佛是往昔金戈铁马之声的袅袅余韵,悠悠在耳畔回荡。校门之上,“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鎏金大字,虽历经时光打磨,锋芒稍敛,却依旧满盈着初创时的蓬勃朝气,恰似一双洞察历史的眼眸,默默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
沿着爬满青苔的石板路缓缓前行,便来到了校本部。这里的回廊之中,教室、宿舍、办公厅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布局。孙中山先生发表建校演说的礼堂内,木质讲台与长椅静静伫立,仿佛仍萦绕着 “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掷地有声的誓言,字字千钧,直击人心。彼时,孙中山先生深切意识到革命需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多次与中国共产党及苏俄代表晤谈,深刻领会到建立革命军队的紧迫性,经多方考量,最终选定了长洲岛作为校址。
轻推学生宿舍的木门,竹制床铺整齐排列,墙上高悬的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对联,以苍劲笔力书写着黄埔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令人不禁心生敬意。在那个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动荡年代,黄埔军校的创立仿若一盏明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至沓来。中共中央数次指示各地党组织选派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并动员进步青年踊跃报考。应考的学生,大多是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毛泽东、何叔衡、恽代英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济南等地的区党委选拔推荐的党团员,或是富有革命性的贫苦学生与青年工人。毛泽东当时任职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还主持了黄埔军校在北方地区的招考事宜。
伫立校门前,珠江的江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扑面而来,拱形门楣上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中温润流转。轻抚门柱上斑驳的裂痕,仿若能触碰 1924 年那个春天的脉动。孙中山先生亲手播撒的革命火种,苏联顾问带来的先进经验,与黄埔师生炽热的救国情怀于此交融汇聚,孕育出了 “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 的黄埔精神。这精神恰似一座不朽的丰碑,毅然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黄埔军校首推政治部制度,在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政治部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明确为何革命,即为打倒帝国主义、军阀与贪官污吏;其二,强调军民关系,要救国卫民,严守纪律。每周组织一两次对学生的政治讲演,开展政治讨论与政治问答,军校政治课程与军事课程的比重相当,甚至政治课程的比重更重。
拾级而上,麻石台阶被时光打磨出温润的包浆,却依旧清晰留存着无数年轻军官奔赴战场时匆忙的足迹。百年之前,无数怀揣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从这里扬帆启航。他们的草鞋踏破湘赣边界的晨霜,在北伐战场上高唱《国民革命歌》,奋勇杀敌;他们的钢盔凝着淞沪滩头的血雾,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坚固长城;他们的足迹遍布滇缅公路的崎岖,在热带雨林中与日寇展开殊死拼杀。黄埔一期生蒋先云牺牲之际,鲜血浸透的日记里 “不战胜,毋宁死” 的誓言,赵一曼在白山黑水间留下的绝笔信,皆成为黄埔精神最为生动的注脚,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些镌刻于建筑之上的历史印记,不仅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巍峨里程碑,更化作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踏入校史陈列馆,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泛黄的毕业证书上,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 “亲爱精诚” 校训苍劲有力,墨迹之中蕴藏着青年军官们投笔从戎的炽热初心;磨损的牛皮绑腿边缘毛边翻卷,仿若还沾染着北伐路上的硝烟与泥泞;锈迹斑斑的军号凹陷之处,暗哑的铜绿封存着无数次黎明破晓时的冲锋号音。每一件文物都凝萃着时光的厚重,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来到中山故居,这座简朴的建筑见证了孙中山先生在此生活、工作的点滴。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让人不禁联想,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孙中山先生曾为革命大业日夜操劳,谋划着救国救民的蓝图。其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黄埔师生前行的道路。
再看东征烈士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墓碑整齐排列,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是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奉献精神,正是黄埔精神的真实写照,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每当暮色笼罩钟楼,鎏金的斜阳洒落在 “陆军军官学校” 匾额之上,黄埔长洲岛上此起彼伏的军号声,便穿越百年时光,在珠江潮涌中激荡回响,召唤着后来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忠诚与担当的热血篇章。
黄埔军校,这座隐匿于绿树葱茏间的建筑群,青砖灰瓦之上处处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仿若每一块砖石都在悄然讲述着往昔的故事。它是国共合作的重要结晶,自创立伊始,便如磁石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到黄埔去” 成为那个时代的激昂强音。
1924 年 6 月 16 日,是黄埔军校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天。那一天,珠江畔的长洲岛上,彩旗猎猎飘舞,军乐激昂奏响。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拾级登上校内中山礼堂的台阶,面对首批 645 名学员,发表了长达两小时的建校演说。他将黄埔军校视作 “再造民国的基石”,期望学员们不仅要研习军事技术,更要勇挑 “以主义战胜武力” 的使命重担,这番话语时至今日,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开学典礼当日,黄埔军校大门上方高悬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的巨幅标语,与两旁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的对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台下,五百余名首批学员身着灰布军装,腰间束着黄带,足蹬草鞋,身姿笔挺如松,整齐列队于操场之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有的是弃笔从戎的书生,有的是出身贫寒的工人,此刻却都怀着坚定的信念,将胸膛挺成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至暗时刻,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列强军舰在长江肆意游弋,百姓在战火与饥馑中苦苦挣扎。而黄埔军校不仅汇聚了苏联军事顾问带来的先进战术理念,更独具匠心地将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校内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编写的《政治问答集》,与苏联教官传授的步兵操典,共同构筑起全新的军事教育体系。正如黄埔三期学员胡琏所言:“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持枪御敌,更深刻领悟了为谁而战的真谛。”
从这里走出的黄埔师生,在历史的舞台上书写了无数壮丽篇章。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周恩来凭借其卓越非凡的政治工作才能,为军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士兵们明晰为革命理想而战的坚定信念;叶剑英等指挥官凭借深厚扎实的军事素养与敏锐精准的战场洞察力,指挥若定,带领军队冲锋陷阵,为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立下赫赫战功。
抗日烽火燃遍华夏大地之际,黄埔师生更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赵一曼深入东北抗日战场,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凭借顽强不屈的坚定意志领导抗日斗争,即便不幸被捕,遭受残酷折磨,也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坚贞不屈。戴安澜将军率部远征缅甸,在同古保卫战等战役中,与日寇展开殊死拼杀,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最终血洒疆场,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与领土完整。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徐向前展现出卓越超群的军事指挥艺术,在解放山西等一系列战役中,精心布局,巧妙谋划,克敌制胜。林彪在辽沈战役等重大战略决战中,冷静分析战局,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作战策略,决胜于千里之外,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埔军校旧址的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三路四进,回廊相连,四通八达。这里如今作为黄埔军校历史陈列馆,是整个旧址的核心区域。踏入校本部一楼,仿若能听闻往昔的琅琅书声。名人油画展区陈列着众多与黄埔军校相关的名人画像,其中一幅名为《永坪会师》的油画,以浓烈的色彩与细腻笔触,定格了 1935 年初陕北永坪镇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
画布上,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下方的黄土地上,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指战员们紧紧相拥,硝烟未散的面庞上绽放着胜利的笑容。画面中央,褪色的红旗在硝烟中猎猎作响,旗杆上缠绕的布条浸透血渍,那匹枣红战马前蹄腾空,昂首嘶鸣。油画右下角,两位不过十三四岁的小战士踮起脚尖,用稚嫩的臂膀将缴获的三八大盖与皮质弹药箱高高举起,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骄傲。这组细节不仅记录了战斗的残酷,更象征着革命火种在新生力量手中的生生不息,昭示着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
黄埔军校史料馆内,珍藏着超过 2 万件文物史料,从学员录取通知书到战场家书,从作战地图到毕业证书,全方位展现了黄埔军校跌宕起伏的办学历程。驻足凝视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展品,仿佛穿越时空,能触摸到黄埔师生以热血浇灌革命理想的炽热初心。而东征烈士墓园中,孙中山手书的 “浩气长存” 牌坊巍然耸立。漫步在青松翠柏间,看着墓碑上镌刻的年轻姓名,耳畔似有军号长鸣,心中涌起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尽追思与敬仰。
黄埔军校,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学府,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中国近代革命的漫漫征程,其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