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凤的头像

杨晓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1
分享

省心楼:承载岁月的红色记忆

湘西泸溪县有1400多年的建县历史,坐落在武水之滨的这座老县城见证了泸溪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整个县城背靠巍峨的天桥山和青架山,前面是涛涛东去的沅江与峒河双江汇翠,风景如画。站在天桥山顶,泸溪老县城尽收眼底,省心楼便隐在这层叠的雾气里,仍倔强地守着那段红色故事,藏着一段足以震颤山河的岁月。

七十二级台阶,每一步都沉淀着不同的光阴。它无声诉说着当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楼门两侧的石鼓历经百年寒暑,木窗上的吉祥雕刻,在雨后斜阳里,仍能隐约窥见当年的威严。那是历史赋予的厚重,是岁月沉淀的力量。

1924 年工匠们建筑的号子,化为建设新楼的力量,在县城的中心位置半坡上拔地而起,被命名为省心楼,在湘西泸溪的时光里镌刻着岁月的纹路与故事,静立在县一中的半坡上,自 1924 年落成那日起,便以四排三间的格局,在湘西的云雾与风雨中,悄然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脉络。这座楼,从诞生之初,仿佛注定要承载一程非凡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神州大地虽已曙光初现,但西南地区仍笼罩在黑暗之中。国民党残余势力顽抗,妄图凭借西南复杂的地形作最后的挣扎。就在这关键时刻,刘邓大军肩负着解放大西南、统一全中国的历史重任,挥师西挺。湘西泸溪,这座地处大湘西的门户要塞,进入川、渝的必经之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战略要地。而省心楼,这座矗立在半坡上的建筑,因其隐蔽性与相对完善的设施,被刘邓大军选定为西挺的临时指挥部。

当战士们的脚步声第一次踏上省心楼的青石板台阶,这座沉寂多年的建筑,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楼内,原本安静的40来平方的堂屋瞬间变得忙碌起来。巨大的军用地图被小心翼翼地铺展在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标记,勾勒出整个西南地区的地势与局势。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与一众将领围坐在桌旁,目光如炬,神情严肃。

七天七夜,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在省心楼里运筹帷幄的刘邓大军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挑战。那七天七夜,他们围绕着如何突破茫茫群山。如何克服地势险恶,如何战胜艰难险阻,每一个观点都饱含着对胜利的渴望,对解放西南人民的坚定信念。

省心楼内的气氛是紧张的。情报人员不断将最新的敌军动向传递进来,每一条情报都关乎着作战计划的调整与执行。参谋们日夜不停地伏案工作,计算着行军路线、兵力部署,将一个个数据转化为作战指令。楼内的油灯,从未在凌晨前熄过,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在湘西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那灯光,是希望的象征,是照亮西南人民走向解放的曙光。

在这七天七夜里,省心楼不仅是军事指挥的中心,更成为了战士们的精神家园。楼外,湘西的风雨不时拍打着窗户,仿佛也在为这场伟大的战役助威;楼内,战士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解放大西南同胞的重任。有的战士在闲暇之余,会轻声哼唱着家乡的小调,那歌声里,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有的战士则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战斗经历,讲述着对新中国的憧憬。这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瞬间,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艰苦的战斗中勇往直前。

当大西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来,省心楼内外一片欢腾。泸溪人民欢呼雀跃,泪水与笑容交织在一起。刘邓大军在省心楼这座小楼七天七夜的运筹帷幄,这座见证了刘邓大军西挺最早作战图纸的省心楼,也因此烙下印了红色的印记。

初见省心楼,是在先生的讲述里。木质主体结构,那青砖黛瓦,在湘西特有的浓浓晨雾中,总带着几分神秘与庄重。四排三间的布局,中间堂屋似是整栋楼的心脏,贯通南北,迎接着八方来客;两边住房则如温暖的怀抱,守护着无数人的梦。南房侧边的木楼梯,蜿蜒向上,仿佛是时光的阶梯,连接着一楼的烟火人间与二楼的诗意天地。二楼除了与一楼相似的格局,那一排挑梁出去的吊脚,宛如灵动的音符,在湘西的风中奏响独特的旋律。

时光流转,当历史的硝烟渐渐散去,省心楼褪去了战争时期的庄严与紧张,转身成为了教师宿舍,开启了新的篇章。大学毕业后,先生回到县一中工作,被分配到省心楼一层那个紧靠上二楼楼梯的小单间起居。那间 20 来平米的小屋,成了先生初入社会的栖身之所。我第一次踏入省心楼时,心中满是敬仰。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踏着吱呀作响的木地板,仿佛能听见岁月的回响。想象着这里曾是刘邓大军的指挥部,如今却成了平凡人生活的港湾,心中不禁感慨时光的变迁。

在那间小屋里,先生度过了无数个充实而又孤寂的日夜。清晨,阳光透过小小的窗户,洒在他的书桌上,他伏案备课,为学生们的未来耕耘;夜晚,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中,他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不断充实自己。那木楼梯上传来的脚步声,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是生活的伴奏,陪伴着他度过青春的岁月。

结婚后,先生随我住进了我的单位宿舍,那间小屋便有了新的使命。白天,它成了先生中午休息的静谧港湾,夜晚,则将温暖与庇护给予了我的弟弟,后来给了先生的爱生学习求索的天地。在那一方小小的空间里,承载着不同人的梦想与希望。弟弟在这里挑灯夜读,为了心中的大学梦奋力拼搏;先生的学生在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小屋虽小,却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因为五强溪电站的建设,整个县城举城搬迁。那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的日子,老县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太多人的回忆与情感。我们不得不告别生活多年的地方,告别那座充满故事的省心楼。站在半坡上,最后一次回望省心楼,它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奈。那木楼梯,那吊脚,在夕阳的余晖下,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老一中原址上新建起了县第五中学,省心楼终究没能抵挡住岁月的洪流,无奈被拆除。曾经的辉煌与故事,渐行渐远。但在我的心中,省心楼化作了一种记忆,一种情感,深深扎根在灵魂深处。它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

当夜深人静,思绪便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座半坡上的小楼。想象着它在风雨中坚守的模样,想象着那些在楼里发生的或激昂或平淡的故事。那木楼梯的吱呀声,那吊脚在风中的摇曳,仿佛依旧萦绕在耳畔。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情感,是岁月留给泸溪的珍贵礼物。它所承载的红色记忆,更是泸溪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向前。

如今,新的建筑在老县城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气息弥漫在泸溪的每一个角落。但在泸溪人的心中,有一块属于省心楼的心灵自留地,那里珍藏着最美好的回忆,最真挚的情感。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虽然书页已经泛黄,文字渐渐模糊,但其中的故事与情感,永远不会褪色。它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省心楼,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将过去与未来相连,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省心楼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所承载的一切,将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成为泸溪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