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凤的头像

杨晓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7
分享

四次韶山行,一生敬仰情

韶山,这片被伟人光辉照耀的土地,宛如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令我心驰神往。岁月悠悠,我有幸四次踏上这片热土,每次皆因年龄与心境的不同,而收获别样的感悟与触动。然而,不变的是我对毛主席那如磐石般坚定的崇敬与爱戴,这份情感,如韶山冲里潺潺清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初访韶山:懵懂少年的仰望

1976 年秋,我 12 岁,那年,父亲因公务前往韶山,我有幸随行。对于年少的我,这是一场充满新奇与期待的旅程。一路上,我满心憧憬,不断想象着伟人的故乡会是何种模样。

踏入韶山,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阳光洒落,为这片土地镀上一层神圣的光辉。我们首先来到毛主席故居。那是一座质朴的土木农舍,泥砖青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宁静而祥和。故居前,池塘波光粼粼,垂柳依依,荷叶层层叠叠,荷花或含苞、或盛放,宛如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故居后,小山郁郁葱葱,苍松翠竹间,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似在诉说着往昔岁月。

走进故居,屋内陈设简单朴素。老旧的木床、桌椅,默默见证着毛主席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我好奇地打量着每个房间,试图从这些陈旧物件中,探寻伟人成长的足迹。在毛主席的卧室里,一张简陋书桌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整齐叠放着几本旧书。我不禁遐想,当年那位少年,正是在此挑灯夜读,胸怀天下,心中渐燃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烈火。

从故居出来,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时的我,虽对毛主席的伟大事迹仅一知半解,但这座故居,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伟人成长环境的艰辛与质朴。那一刻,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油然而生,他如璀璨星辰,令我仰望与向往。父亲与我在韶山毛主席大型雕塑广场合了影,非常遗憾的是,在多次搬家中那张合影不慎丢失,心里常常自责,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再访韶山:为人父母的思索

时光飞逝,1992 年冬我已为人父母。带着一岁多的儿子,我再次踏上韶山。此时的心境,与当年的懵懂少年截然不同。为人父母的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感悟,也让我在参观韶山时,多了一份别样思索。

我们再度来到毛主席故居。这一次,我不再只是好奇地打量,而是更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成长环境的不易。抚摸着陈旧的家具,我不禁想象,毛主席的父母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含辛茹苦地将子女养大。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毛主席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身为父母,我深知养育之艰辛与责任,毛主席的父母在艰苦环境中能培养出如此伟大的儿子,其坚韧与智慧,令人敬佩。

随后,我们来到毛泽东广场。广场上人流如织,人们怀着崇敬之情,纷纷前来瞻仰毛主席铜像。那尊高大的铜像,在阳光下庄严肃穆。毛主席身着风衣,面带微笑,目光深邃地凝视远方,仿佛在俯瞰这片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土地。我抱着儿子,缓缓走到铜像前,献上鲜花,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儿子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汲取伟人的精神力量,茁壮成长。

在广场上,我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认真讲述毛主席的故事。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敬仰,让我看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我轻声对儿子说:“儿子,这里是毛主席的故乡,他是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你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先辈革命家的流血牺牲。” 儿子眨了眨眼睛,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那一刻,我深感传承伟人精神的责任之重。

这次韶山之行,让我对毛主席的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更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普通人。他对父母的孝顺,对子女的关爱,皆让我深受感动。作为父母,我们应学习毛主席的精神,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榜样,让他们在爱与责任中成长。

三访韶山:团队同行的感悟

1996 年盛夏单位组织员工前往韶山参观学习。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同踏上这片红色之旅,团队的力量,让这次韶山之行格外有意义,也让我对韶山的感悟更加深刻。

我们首先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内,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展现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从青年求学,到领导革命胜利,再到新中国建设,每一段历史都令人动容。参观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不时驻足交流,同事们的讨论声、惊叹声,是对毛主席伟大功绩的深情礼赞。

在纪念馆的一个展厅里,陈列着毛主席的一件破旧睡衣。睡衣上布满补丁,见证了毛主席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勤俭节约的典范,作为新时代建设者,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珍惜幸福生活,专注工作与事业。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毛氏宗祠。这座古老建筑庄严肃穆,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宗祠里,我们了解到毛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力量。毛主席出生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家族,从小受家族文化熏陶,这对他的成长和性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氏家族众多子弟在毛主席带领下,投身革命,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昌盛,家庭才能幸福。

此次韶山之行,我和同事前往毛主席爷爷的墓地祭奠。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葬于韶山,那是一片宁静而肃穆的山峰。我牵着儿子的手,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周围的草木仿佛也透着一股庄重。来到墓地前,我向儿子讲述了毛氏家族的传承,以及毛主席爷爷那一代人的辛勤付出。我们一同献上鲜花,鞠躬致意,愿伟人的先辈们安息,也希望儿子能从这份家族传承中感受到力量,懂得感恩与担当。

这次团队之行,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我们相互交流、学习,从不同角度对毛主席的精神和事迹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活动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我们更明确责任与使命。

四访韶山:文化熏陶的升华

2010 年初夏,再次前往韶山,当时我在毛泽东文学院九期学习。在文学院的学习,让我们对毛主席的思想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钻研与理解,而此次韶山之行,宛如一场对所学知识的实地验证与升华。

学习之余,我与全班同学一起前往韶山。我们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广场上人群熙攘,大家都怀着崇敬之心。我们全班同学整齐列队,在毛主席铜像前合影留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庄重与自豪。这张合影,将成为我们共同的回忆,见证我们对伟人的敬仰。

之后,我再次来到滴水洞。这里是毛主席 1966 年回韶山居住的地方,走进滴水洞,仿佛踏入世外桃源。四周群山环绕,碧峰翠岭,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溪水清澈,沙石游鱼清晰可见。沿着溪边小路前行,鸟鸣与流水声交织,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

滴水洞一号楼是景区的主体建筑。青砖青瓦的平房别墅,外观朴素大方,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走进楼内,仿佛穿越时空。屋内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毛主席居住时的原样,会议室里,陈旧的沙发桌椅,仿佛还留存着毛主席主持会议的身影;卧室中,特制的大床,见证了毛主席在此度过的日夜。站在楼前,我思绪万千,毛主席在动荡年代,选择回到韶山,在此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他的从容与淡定,令人敬佩,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情与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离开滴水洞,我来到毛泽东诗词碑林。碑林里,镌刻着毛主席的一首首经典诗词。漫步其中,宛如置身诗词的海洋。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毛主席的豪情壮志与对生活、对国家的深刻感悟。读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仿佛看到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怀着满腔热血,立志改变旧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则让我感受到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这些诗词,是毛主席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他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生动写照。在诗词碑林的熏陶下,我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升华。

四次韶山之行,每次都给我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悟。从懵懂少年的仰望,到为人父母的思索,再到团队同行的感悟,以及文化熏陶的升华,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在岁月沉淀中愈发深厚。韶山,这片神圣的土地,不仅是毛主席的故乡,更是一座精神宝库,蕴含着无尽力量。每一次来到这里,我都能从伟人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我深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毛主席的思想和精神都将永远闪耀光芒,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走进韶山,了解毛主席的伟大事迹,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从伟人精神中汲取力量,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引,薪火相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拼搏奋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