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那横亘在华夏大地之上的巨龙,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风云与民族精神。它宛如一条蜿蜒的脊梁,卧于崇山峻岭之间,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对我而言,长城远不止是一座宏伟建筑,更是情感的寄托之所,岁月的忠实见证者。我曾两度登上八达岭长城,每一次经历都似独一无二的诗篇,在我心底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周王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修筑了连续排列的城堡,被称作 “列城”,这便是长城的雏形。著名的 “烽火戏诸侯” 典故,就发生在这些列城之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争霸,为了自卫,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南方的楚国率先行动,修建了数百里长的 “方城”,这是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的长城。此后,齐、魏、赵、韩等国也竞相效仿,这些长城各自独立,后世为与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区分,将其称为 “先秦长城”。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将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并修缮,真正意义上的 “万里长城” 就此诞生。其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秦朝之后,长城又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修建与维护。其中,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为防范北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侵略,明朝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增修和完善,明长城全长 12700 余里,涉及新疆、甘肃、陕西等 17 个省区市。它在建筑工艺和防御体系上更为精湛复杂,增设了大量敌楼、关城、烽火台等防御工事,形成完备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如今常见的八达岭长城、箭扣长城、角山长城等,大多为明朝所建。
1994 年的暑假,阳光灿烂。正值青春岁月的我们,带着年仅 4 岁多的儿子,一家三口踏上了前往八达岭长城的旅程。
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它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处在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主峰南麓,地形极为险要。这里是华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兵家必争之地。
从建筑构造来看,八达岭长城独具特色。其城墙平均高 7.8 米,最高处达 14 米,底部宽 6.5 米,顶部宽 5.8 米。城墙由巨大条石和青砖砌成,条石一般重达千斤,每一块都经过精心打磨,拼接得严丝合缝。砖与砖之间、石与石之间都用糯米汁混合石灰等材料砌筑,这种黏合剂强度极高,使得城墙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坚固如初。
城墙顶部铺着方砖,平整宽阔,可供五六匹马并行。在城墙外侧,筑有高达 2 米的垛口,垛口上设有瞭望孔和射孔,瞭望孔用于观察敌情,射孔则用于射击来犯之敌。而城墙内侧则有矮墙,称为女儿墙,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在城墙上行走时不慎跌落。
八达岭长城的关城是其核心部分,由东、西两座关门组成,东为 “居庸外镇” 城门,西为 “北门锁钥” 城门。“北门锁钥” 之名,形象地说明了其如同北方的一把锁钥,掌控着交通要道。关城的城台高达 12 米,城台之上建有城楼,城楼雕梁画栋,虽历经岁月,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站在城楼之上,向南可俯瞰关沟古道,向北可眺望塞外风光,视野极为开阔。
八达岭长城上还有众多的敌楼,是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敌楼大多为两层,上层设有瞭望口、射口和垛口,下层则是士兵居住和存放武器、粮食的地方。敌楼的建造因地制宜,有的建在山脊之上,有的建在山谷之间,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在八达岭长城沿线,共有敌楼 43 座,每座敌楼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历史故事。
八达岭长城还有烽火台(又称烽燧),是古代传递军情的重要设施。一旦发现敌情,士兵便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白天放烟称为 “燧”,夜间点火称为 “烽”,通过不同的烟火组合来传递不同的军情信息。从八达岭长城的烽火台发出的信号,能够快速传递到远方的军事重镇,为军队的调度和防御争取宝贵的时间。
这里的长城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口号而闻名天下。
站在长城脚下,仰望着那巍峨耸立的城墙,敬畏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八达岭长城雄伟壮观,如一条盘旋的巨龙,身躯顺着陡峭的山势蜿蜒伸展,那些巨大的条石和青砖砌成的城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古朴而厚重的光泽。城墙顺着山峦的起伏而升降,有的地段陡峭如梯,仿佛要直插云霄;有的地段则相对平缓,却依然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远处的城墙在群山中若隐若现,绵长雄伟,看不到尽头。每一块砖石都经过千锤百炼,布满了风雨侵蚀的痕迹,更显沧桑与坚韧。城墙的垛口整齐排列,像巨龙身上的鳞片,守护着内部的安宁。山风吹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古代士兵巡逻的脚步,是烽火台上传递信号的烟火,是无数先祖修筑长城时的竭尽全力的无声呐喊。
我们沿着陡峭台阶向上攀登,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艰辛。台阶高低不平,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上去。儿子小小的身影在前面奋力攀爬,眼眸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坚定神情,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朝气蓬勃,四谢,我紧紧跟在他身后,时刻留意他的安全,被儿子的勇敢和生命活力而深深感染。一路上,遇到许多来自大江南北的游客,他们脸上同样写满兴奋与激动。有的游客一边攀登一边拍照,那时还没有手机拍照,需要专用的相机,游客们·试图将这壮丽景色定格在胶卷里;有的游客则相互交流着对长城的感受,言语间满是对这座伟大建筑的赞叹。
城墙上的炮筒,虽历经岁月洗礼,炮身已有锈迹,但炮筒的轮廓依然清晰,炮口直指远方,能想象出当年战场上的威武雄姿。这些炮筒是明朝时期为加强长城防御而设置的。在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代,火炮是重要的防御武器。它们架设在长城的各个关键位置,炮身稳固地嵌在城墙上,一旦有外敌入侵,便可迅速装填弹药,发射炮弹,给敌人沉重打击。抚摸着那冰冷的炮筒,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场上的隆隆炮声,看到硝烟弥漫中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身影。这些炮筒不仅是战争的见证者,更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默默诉说着长城在历史上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登上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石碑处。“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所作《清平乐・六盘山》里的名句。1935 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历经艰难,在长征途中多次与长城相遇。他们并非来到我们如今熟知的八达岭长城,而是见到了战国秦昭王时代留下来的长城遗迹。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旅程中,毛主席登临长城彭阳段制高点的障台,极目远眺,那屹立两千余年、虽残破却壮阔雄伟的长城,一路跋涉至此的毛主席深感震撼与激动。那时,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走过万里行程,终于找到了明确的目的地 —— 陕北根据地,并且到达北方的长城,越过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 —— 六盘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有感而发,挥笔写下这豪迈的诗句。这不仅是对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精神的高度赞扬,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气魄。在民族危亡之际,这句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抗争。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站起来。我和儿子站在石碑前,绽放出由衷的笑靥。摄影师按下快门,那一刻的喜悦与自豪被永久留存。
站在长城上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翠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色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和棕色,轮廓朦胧而柔和,宛如一幅水墨长卷。长城在山峦间穿梭,时而隐入密林,时而出现在山脊之上,雄伟壮丽与周围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
八达岭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也迎来过我国重要领导人的到访。1954 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八达岭长城,他们在长城上亲切交谈,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1972 年,邓小平同志曾登上八达岭长城,他望着雄伟的长城,感慨万千,对身边的人讲述着长城的历史和意义。毛主席笔下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飘扬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飘扬在八达岭长城的每一寸砖石之上,激励着每一位登上八达岭长城的中国人。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30 年过去。当年在长城上奋力攀爬的小男孩,如今已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热爱的事业。而我也步入退休的年岁。
2024 年暑假,我们祖孙仨再次踏上前往八达岭长城的旅途。这一次故地重游,带着 8 岁多的孙子,往昔我和儿子的身影仿若在眼前浮现,那熟悉的场景、巍峨长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孙子眼中满是对长城的好奇与向往,恰似当年的儿子。我们依旧沿着那条熟悉的台阶向上攀登,孙子体力比我充沛得多,他属羊,像只欢快的小羊,在前面蹦蹦跳跳跑着。我在后面缓缓跟着,一边走一边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
一路上,我给孙子讲述长城的历史与故事。长城是中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筑,见证无数次战争与和平;跟他描述古代修筑长城的艰难困苦,以及长城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孙子不时抛出问题,眼中满是好奇。我耐心回答,有时还真答不出孙子的疑问。当年,我也是这般给儿子讲述长城故事,如今,又将这些故事讲给孙子听。长城的故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传诵。
再次来到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石碑处时,我和孙子如同当年我和儿子一样,在此合影留念。看着孙子那充满童真的笑容,我心中满是欣慰。生命的延续让我感受到无尽力量。我想,这或许就是长城蕴含的另一种意义,它不仅是历史见证者,更是生命传承的象征。遥想当年毛主席写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 时,红军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我们站在石碑下不仅是对长城的敬仰,更是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敬仰。这种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站在长城上,我再次俯瞰周围景色。与 30年前相比,这里已发生诸多变化。登上八达岭长城,已经修建了缆车和索道,长城脚下是宽敞的公路与地铁的无缝衔接,道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然而,长城依旧静静屹立,见证岁月的变迁,始终保持着雄伟壮丽。它仿若一位睿智的老人,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登上八达岭长城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第一次登长城时,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热情,相信凭借自身的加倍努力能够梦想成真。而这二次登长城,岁月已近花甲,步履不再轻快,力量不如从前,当我再次抚摸长城的砖石,看到长城历经风雨洗礼屹立不到的坚强与坚守。在岁月的长河中,长城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见证时代的变迁,它教会我们坚韧不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定不移,不改初心。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红尘里,我们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那些美好的回忆与精神力量将永远留存。正如长城,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段城墙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长城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着精神的光芒,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想,等孙子长大了,他也会像我们一样,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长城,讲述长城的故事。那时,他或许会指着 “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石碑,告诉孩子: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 它藏在秦汉工匠凿石缝里,藏在战士们守护疆土的炮火声里,藏在红军长征时的草鞋印里,藏在每一代人攀登高峰,跋涉生活的脚步里。
长城,会继续站在这里。会看着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走过,看着稚嫩的脚步变成稳健的步伐,看着 “好汉” 的精神从一句诗变成无数人的生命实践。它早已不是一道单纯的城墙,而是一条贯通古今的血脉 —— 一边牵着五千年文明的根,一边连着无数个明天的希望。让我们懂得,长城的砖石,它在岁月里愈发厚重,在时代里愈发鲜活。
风吹过城墙,带着山间的松香,也带着远处城市的喧嚣。我知道,我和儿子的照片、我和孙子的照片,终将变成旧影,但长城不会老,“好汉” 的精神不会老。它们会像这长城的砖石一样,成为文明长卷里的一笔,在时光里永远明亮。这或许就是长城给予我们的启示:岁月会带走许多东西,但那些关于坚韧、关于传承、关于向上的力量,终将和长城一起,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