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的某个凌晨,三点的闹钟还没来得及振响,我已经醒了。窗帘缝里漏进的路灯微光,在地板上投出细长的光带,像根无声的指挥棒,催着人从被窝里起身。孙宝的小床上窸窸窣窣响起来 —— 这宝贝平时上学要一催二请才肯睁眼,今天竟自己坐起来揉眼睛:“爷爷奶奶,是不是要去看升旗了?” 我应声 “是的”,他便立刻利索地穿戴、洗漱,连保温杯里灌满热水的细节都没落下,晨起的一切程序快得像按了加速键。
我们住在离天安门广场不远的长安街附近,步行就能抵达。路灯的光把柏油路染成了金色,白天车水马龙的长安街此刻还比较安静,几乎能听见我们仨轻叩路面的脚步声。穿过天安门广场的地下通道走到地面时,排队的人已如潮水般涌成了长龙。
穿藏青色制服的民警在晨光里指引方向,肩章沾着晨雾,笔直挺拔的身影像一棵棵移动的松。安检仪的嗡鸣声里,天南海北的方言在空气里交织 —— 有东北口音的大爷大妈唠着家常,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牵着妈妈的手,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整理着相机,拖家带口的小家庭互相叮嘱,穿着校服的夏令营团队举着队旗。从白发苍苍到蹒跚学步,这队伍像一条绵延的河,装着几代人的期待。孙宝紧紧攥着我的手,小步子迈得又稳又急,生怕落了队伍。
过了安检口,所有人都默契地加快了脚步。平日里讲究的大姑娘提着裙摆往前赶,戴眼镜的年轻小伙把背包甩到胸前,连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老奶奶走得也比往常稳。孙宝突然挣脱我的手,小腿迈得飞快。我在后面追着喊 “宝贝慢点”,见他在人群边缘停下来,仰着脖子往广场中央望 , 那里的旗杆笔直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哨兵,等待着新一天的飘扬。
我们很快被裹挟进人群中。大家都想离旗杆再近一些,平日里的文明礼让暂时被一种朴素的渴望替代:见缝插针地往旗杆方向挪动,顾不得脚下的磕绊与身旁的推挤。有人举着手机录像,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有人踮着脚张望,后腰绷得像拉满的弓;还有小姑娘小男孩骑在爸爸肩头,一下子增高了大半,开心地笑着,小胳膊小腿晃悠着。孙宝急红了小脸,带着哭腔拽我的衣角:“奶奶,我看不见。”就在这时,前排传来轻轻的招呼声。一位新疆宝妈正把孙宝往她的行李箱前拉,“小宝贝上来吧,站在我的箱子上能看清。” 宝妈身边的小帅哥有着明亮如葡萄的眼睛、挺拔的鼻梁 ,一看便知是一家三口来京旅游。她的普通话带着温柔的口音,让人感觉格外动听,我连声道谢,把孙宝抱上箱子。他刚站稳就往下缩:“阿姨,箱子会压坏吗?” 阿姨笑着摆手:“里面都是衣服,压不坏。” 那一刻,晨风吹过广场,把她鬓角的碎发吹得轻扬,笑意比鲜花还要美。
天边渐渐泛起粉紫色的霞光,最先亮起来的不是太阳,是广场周围的灯柱,暖色的光漫过每个人的脸,把期待的眼神照得格外清晰。孙宝突然拽我的袖子,小手指着远处的金水桥:“奶奶,你快看!”
4 点 30 分左右,一声清脆且极具穿透力的 “齐步走!” 口令响起,瞬间广场变得宁静。远远望去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桥处,走在前面的国旗组的 3 名战士映入眼帘。他们身着崭新的礼兵服,肩章在微光下泛着沉稳的金属光亮,主旗手位于中间,双手稳稳握住国旗杆,将旗杆保持在稳定的姿态,鲜红的国旗被精心卷着,露出金黄色的五角星部分在晨光里格外醒目。护旗手分立两侧,身姿笔挺,60 名护卫队员两两并排,组成 4 路 15 列的严整方阵,旗手后的队员杠着抢甩着手,节奏均匀。整个队伍如同一列精密的齿轮,严丝合缝地向前推进。紧随国旗组之后齐步前行。陆海空军礼服在朦胧的微光下闪烁着光芒,每一步都踏出坚定有力的节奏,沉稳且整齐,脚步声在空旷的广场上空回荡,仿佛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踩着时光的刻度,从历史深处一直延伸到此刻的晨光里。距离升旗时刻渐近,广场上的氛围愈发肃静。
“奶奶爷爷快来看,仪仗队在踢正步,好整齐。”在正步行进过程中,整个广场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没有多余的声响,只有“咚、咚、咚”的脚步声,每一下都落在同一个节拍上,像是大地在清晨的心跳。那不是简单的迈步,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律动:腿绷得笔直,落下时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稳得像扎根在泥土里的松。肩不动,腰不晃,如磐石般坚定。
仪仗队伍从金水桥向旗杆基座方向移动,步伐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晨光渐渐漫上来,洒在他们的肩章上,洒在他们紧握枪杆的手指上,也洒在那鲜红如血的国旗上。红色的旗面被风微微掀动,露出一角,像一团即将燎原的火。望着那列移动的绿色长城,望着他们每一次摆臂都如钟摆般精准,每一次落脚都敲在观众的心尖上。
离旗杆越来越近时,脚步声似乎更沉了些,像是在积攒着某种力量。走正步的铿锵还在广场上空震荡,带队军官的口令已如弦上之箭破空而来。那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穿透晨雾直抵人心。
原本如钢铁撞击般的"咚、咚、咚"声收起,腿不再绷直,脚掌落下的瞬间沉稳的"啪、啪、啪"声在地面重起。正步到齐步的切换,分毫不差,仿佛那无数次踢踏、摆臂的重复,早已将这组动作熟练得如行云流水般精准,前一秒是蓄满力量的铿锵,后一秒化作高山流水般的洒脱,节奏变了,那份整齐划一的高度统一丝毫不变。
队伍继续向前。齐步的步幅与正步的步幅,依旧精准如刻度,间距、摆臂的弧度、肩线的平齐,都像用墨线勒过一般。晨光这会儿更亮了些,观众看仪仗队的面部也更清晰些,随着他们的每一步起落,都是观众心跳的韵律。
护旗手紧随擎旗手身侧,三人的步伐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固的角度。擎旗手肩上的旗杆旗面偶尔被风掀起一角,在晨光里闪一下,又安静伏贴回去。枪身在队伍里斜斜划出整齐的斜线,威严而刚毅。
离旗杆基座越来越近,石阶的轮廓在晨光中更加清晰。齐步的节奏似乎更沉了些,脚踏地声,混着远处隐约的风声,在空旷的广场上回响。围观的人群屏住了呼吸,当擎旗手的脚步踏上升旗旗座第一级台阶时,队伍的步伐再次微调,幅度小得几乎看不见,精准地对准了基座的方向。最后步齐走落下,擎旗手恰好停在基座旁。
“向国旗 —— 敬礼!” 一声洪亮的口令如洪钟般在广场上响起,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首都北京上空新一天早晨奏响的第一个强音符,那声音浑厚而有力量,像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扣人心弦,“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旋律响起,厚重的低音铺垫底色,为旋律注入深沉的力量,如同在诉说着民族的觉醒。不断强化的乐曲节奏,紧迫感扑面而来,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奋起。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时,空中乐器相互呼应,音色中带着一种义无反顾的坚定。乐器的音量形成震耳欲聋的强大合力,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无数的呐喊汇聚在一起,充满了抗争的决心。震撼人心,“起来!起来!起来!” 乐器演奏的层层递进,音色更加明亮,旋律更加激昂,那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宏伟气势演绎得酣畅淋漓。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广场上无数观众跟着旋律大声歌唱,磅礴的力量仿佛要从心底喷薄。
国旗顺着旗杆缓缓上升。每升一寸,阳光就多一分,直到整面旗帜在晨光里舒展成火焰的形状。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鬓角斑白的老人抬手抹了下眼角的泪点,睫毛上的泪珠被阳光照得发亮。孙宝举着手机的胳膊肯定酸了,却站在行李箱上箱舍不得下来,直到国旗升至顶端、在晨风里猎猎作响,才长长舒了口气,把手机递我:“奶奶你看,我全都录下来了。” 视频里有他的呐喊声、周围的赞叹声,还有晨风吹过麦克风的沙沙声,这场景是八岁多的小孙宝人生第一次拍下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纪录片,弥足珍贵。
刚刚踏过广场的正步声,仿佛还回荡在空气里,国歌的节奏,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庄严的晨曲。人群中有人悄悄红了眼眶,或许是被这极致的整齐震撼,或许是在那铿锵的步伐里,读懂了什么叫坚守,什么叫信仰。
仪式结束后,队伍踏着同样整齐的步伐离开,脚步声渐行渐远,在每个人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原来有一种行走,能让时间静止,有一种力量,能让平凡的清晨变得滚烫。那晨光里的正步,踏过的不仅是广场的石板路,更是一个民族刻在骨血里的庄严与骄傲。
太阳完全出来时,广场上的人还没散去。新疆阿姨一家要去故宫,我们把箱子还给她们。我们祖孙仨再次道谢,她们笑着挥手,小帅哥也跟着摆手,阳光落在他睫毛上,像撒了把金粉。萍水相逢的善意,像此刻的阳光,落在记忆里就再也不会忘,可惜当时没有留下她们的联系方式,不然我们一定会成为朋友。
往回走时,孙宝问:“奶奶,解放军叔叔是不是每天都这么早起床?” 我说:“是呀,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每天都要升起国旗,依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每天的升旗时间都有不同。” 孙宝突然停下脚步,对着旗杆的方向敬了个礼,我为他的举动立起了大拇指。阳光照在他小脸上,显得格外帅气又精神。
那天晚上,孙宝趴在床上对照手机里的视频回放,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地回忆早晨的事。对着镜头讲了许多:“新疆阿姨的箱子好结实,我站了那么久都没压垮”“解放军叔叔的步伐好整齐”“国旗升起来时,太阳就跳出来了,时间算得好精准”。他说不出太深的道理,却记住了最动人的细节:陌生人的善意、整齐的步伐、晨光里共同仰望的感动。
我告诉孙宝“看似简单的队列与步伐,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锤炼。从步幅到摆臂,每一个细节都要打磨成统一标准”。天安门升旗仪式,整齐的阵列在晨光中移动时,它早已超越了动作本身,成为一种点亮的希望,清晨时分,象征新的一天向着朝阳迈出的起点。
孙宝在画本里画了一幅画:宽广的广场,红色的国旗,还有一个小小的行李箱。我说:“宝贝,记住 2024 年的夏天,你是站在爱的行李箱上看天安门升旗仪式。”
带着孙宝来看升旗,不是为了 “打卡”。让他懂得,有些声音能让万人同时屏息 ,比如仪仗队的脚步声,有一种音乐能让万人同声歌唱,比如国歌的旋律,有一种注目礼可以让万人肃立,比如同时仰望天安门国旗升起的目光;有一种播种会在晨光里悄悄发芽 ,比如洒在孩童心上的国旗种子,比如从此刻在孙宝心里的 “国旗” 二字。
相信这粒种子会发芽生长,在孙宝往后慢慢长大的日子里,当他看见国旗、当他听见国歌、当他遇见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感动开花结出更美的果实。
看着孙宝画本里飘扬的红旗,我忽然觉得无比踏实。这凌晨的奔赴太值得了 ,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升旗,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最鲜活的热爱。那热爱里有对国旗的仰望,有对脚下国土的敬畏,有对同胞善意的感动,也祝愿那颗在晨光里种下的种子,随着岁月的递增,慢慢长成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期待着,祝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