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
2025 年 9 月 3 日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晨光漫过客厅窗帘,带着初秋特有的微凉落在肩头,上午 9 时整,国务院总理李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城楼发言席,麦克风前,他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遍广场每一个角落,也传入亿万观众的耳中:“我宣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仪式,现在开始!”
话音落下的瞬间,八十响礼炮在长空炸响,屏幕外闪过的历史画面与现实场景交织:卢沟桥石狮的斑驳纹路、宛平城墙上残留的弹孔、台儿庄战场早已风干的血痕,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苦难,顺着礼炮的震波从扬声器中漫出,让沉睡的历史在这一刻彻底苏醒。当最后一声礼炮余韵消散,8 万只彩色气球与 8 万羽和平鸽从广场腾空而起,翅尖掠过天安门城楼的轮廓,礼炮与鸽哨的余音尚未散尽,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旁,一辆墨绿色检阅车缓缓驶出,车身在晨光中泛着庄重的光泽 —— 习近平主席身着深色中山装,神情肃穆地站在检阅车中央。此刻,广场上的风似也放慢了脚步,所有目光都汇聚在那辆缓缓前行的车上,连空气中的尘埃仿佛都停止了浮动,唯有猎猎作响的党旗、国旗、军旗,在护旗方队的护卫下,为这庄严的时刻增添着滚烫的色彩。
阅兵总指挥早已驱车上前,在距离检阅车数米处稳稳停住,他抬手敬礼,帽檐下的目光坚定如炬:“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声音洪亮得像穿透云层的号角,每一个字都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在长安街上久久回荡。
习近平主席目光扫过整齐列阵的受阅部队,随后清晰下达命令:“开始检阅!” 检阅车缓缓向东前行,车轮碾过长安街的石板路,平稳地驶过每一段列队区域,轨迹坚定而从容。
当检阅车行至护旗方队正前方,习近平主席身体微微前倾,面向飘扬的党旗、国旗、军旗行注目礼。阳光落在他的肩头,为深色中山装镀上一层暖光,他保持注目礼姿势片刻,直至检阅车缓缓驶过护旗方队。
检阅车继续前行,依次经过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同志们好!” 习近平主席的问候从检阅车上传来,温和却有力,透过扬声器传遍每一个受阅官兵耳中。
“主席好!”“为人民服务!” 受阅官兵的回应整齐得像一声惊雷,从广场上空炸开,又顺着屏幕传到我的耳边。徒步方队的士兵们攥紧钢枪,战旗方队的护旗手挺了挺腰杆,让八十面战旗在风中展得更开;装备方队的驾驶员轻轻调整坐姿,让钢铁战车的姿态愈发昂扬。习近平主席的目光始终与官兵们相对,不时点头致意,在行至战旗方队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旗帜前时,目光稍作停留,随后继续向前检阅。
行至陆军方队前,习近平主席示意检阅车放慢速度,看着士兵们肩章上的星徽,再次问候:“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回应声里满是斗志。当检阅车驶过火箭军方队,看到墨绿色军装上的导弹徽,路过维和部队方队的蓝色贝雷帽时,他保持着庄重的神情,目光扫过每一位受阅官兵。
当检阅车完成检阅,缓缓驶回天安门城楼前,受阅部队全体官兵齐声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十二字誓言。是给国人“和平”的期许,习近平主席站在检阅车上,向全体受阅官兵致意,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也洒在每一位官兵的身上,直至检阅车稳稳停在城楼前。
护旗方队:跨越八十年的信仰接力
视线牢牢锁在屏幕上空 ——9 架直升机呈楔形编队,分别护卫着党旗、国旗、军旗率先掠过广场,螺旋桨的轰鸣声里,26 架直升机随后在空中精准组成巨大的 “80” 字样,3 架悬挂着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条幅的直升机紧随其后,红底黄字的标语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我望着机群划过的轨迹,恍惚间像看见一根无形的接力棒,从 1945 年硝烟未散的战场递来,稳稳落在新时代的钢铁羽翼上。这轰鸣是对先烈的告慰,是守住旗帜上那抹从未褪色的红,让它永远飘扬在国泰民安的天空下。
地面护旗方队的脚步声紧接着从扬声器传来,每一步 75 厘米的间距,踩得人心头发颤。掌旗兵肩扛的旗杆裹着鲜红绸布,朝阳洒在五星上,折射出耀眼的金光。此刻才懂 “传承” 二字的分量:那是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燃尽的信念,是赵一曼在酷刑前未屈的气节,从 1931 年松花江畔的寒风里起步,沿着先辈的足迹,一步步走到如今繁华的长安街。这方阵踏过的,不仅是广场的石板路,更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征程,每一步都在说: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定当守护。
徒步方队:钢铁意志铸就的长城
仪仗方队走来时,队形如同用标尺量过般规整,藏青色军礼服在风中扬起相同弧度的衣角,白手套摆臂始终精准停在 35 度 —— 从腰间抬至胸前,腕关节绷得笔直,指尖朝向分毫不差。年轻士兵的下颌线绷成坚毅的直线,踢腿时裤线锋利如刀裁,裤脚距地面恰好 30 厘米,落地时脚掌与地面撞击的声响,数百人汇成一股沉雷般的力量。他们肩扛的钢枪闪着冷光,是把 “和平” 二字,稳稳护在十四亿人的身前。
陆军方队的草绿色紧接着漫过屏幕,像一堵移动的钢铁长城。肩章上的星徽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他们的正步比仪仗队多了几分战场的粗粝 —— 绑腿勒紧的裤管下,肌肉线条随着步伐绷紧,每一步都像踩在当年腾冲战场的焦土上,仿佛能听见先辈冲锋的号角在回响。呼吸与步伐同频,整齐得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这是陆军将士用意志打磨的默契,是 “保家卫国” 四个字最有力的诠释。
海军方队的蓝白条相间,似卷起的海浪随后登场,帽檐上的银锚徽在晨光里格外亮眼。他们的正步带着海的沉稳,摆臂时袖口的海浪纹随之舒展,像潮水轻轻拍打着礁石;踢腿时白色裤线划出整齐的亮线,落地声里似有潮汐的韵律。望着这方阵,忽然想起邓世昌驾驶 “致远舰” 冲向敌舰的决绝,如今这整齐的步伐,正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蓝色国土,在新时代的回响。
空军方队的天空蓝如利剑破云,领章上的飞鹰徽熠熠生辉。士兵们的腰杆挺得笔直,带着云端独有的挺拔 —— 摆臂时肘部轻擦礼服衣襟,数百人的摩擦声竟汇成一段清脆的节奏;踢腿时军靴尖几乎要触到屏幕顶端,落地时仿佛裹着战机的轰鸣。这步伐里,藏着当年武汉空战中飞行员的血性,如今他们接过守护领空的使命,让祖国的蓝天永远安宁。
火箭军方队的橙黄色军装透着威严,肩章上的导弹徽锋芒毕露。每一步都像在丈量脚下的国土,踢腿时裤管绷成笔直的线条,落地声沉得像泰山压顶。这是战略力量的底气,每一步都在夯实国家安全的根基,用钢铁意志筑起守护家园的屏障。
军事航天部队方队深空蓝是首次亮相,臂章上的星辰图案格外醒目,他们的正步带着科技的精准,每一步都像经过计算机校准;网络空间部队的赛博灰虽无硝烟,摆臂却如敲击键盘般利落,落地似在筑牢无形防线;信息支援部队为量子紫,联勤保障部队为松枝绿、武警部队的钢枪、预备役队员的平民装束、民兵姑娘们的英姿飒爽,不同服饰的颜色和风格正步却一样的坚定一样的威武。原来 “国防” 从不是遥远的词汇,它是每个普通人肩上的责任,扛着的是让和平阳光永远照耀的期盼。
维和部队方队的蓝色贝雷帽,像一片温柔的海铺满屏幕。蓝盔、蓝丝巾,是大国担当的标志。他们的正步带着和平的温度,摆臂舒缓却不松懈,踢腿时的军靴,曾踏过异国的雷区、护航过远洋的商船。想起新闻里他们为当地儿童递水的画面,才懂我们的安稳,是有人带着使命奔赴危险,为更多人撑起一片晴空。
战旗方阵:英雄从未走远
八十面战旗在风中展开的瞬间,扬声器里似有隐约的哽咽。“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旗帜上,弹孔像星星缀在红绸上,那是当年刺刀见红的印记;“刘老庄连” 的旗角还沾着泥土,仿佛能闻到当年战场的硝烟;“狼牙山五壮士连” 的红旗,经八十年岁月沉淀,红得愈发厚重。每一面旗都是一段英雄史:是战士们用身体挡住子弹的决绝,是弹尽粮绝时仍不投降的骨气,是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的牺牲。
屏幕里,天安门观礼台上一位老兵颤巍巍地站起身,布满皱纹的手举过头顶,向战旗敬了无比郑重的军礼。那勋章的光芒,与战旗的红交相辉映。我忍不住抹了抹眼角,指尖的温热里,是与先辈的共情 —— 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如今后辈正好好守护,这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装备方队:国之利器护和平
地面突击装备方队率先驶来,22 辆战车呈 “箭” 形列阵,99B 坦克打头阵,车身的新型反应装甲泛着哑光,在 99A 基础上升级的信息化系统,让它能在复杂战场快速协同作战;125 毫米滑膛炮直指前方,能精准击穿重装甲目标,履带碾过地面的厚重声响,宛若远古巨兽的沉稳咆哮”,每一声都是 “国土不可侵” 的宣言。紧随其后的 100 坦克与 100 支援战车组成搭档,100 坦克作为第四代中型坦克,不靠大口径火炮,凭先进传感器就能锁定敌方弱点;100 支援战车后部的旋翼无人机随时可前出侦察,还能操控无人车构建立体探测网,同底盘设计让它们在战场上手拉手作战,用科技筑起地面防线。红箭 - 10 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在列,光纤制导让它抗干扰能力拉满,既能打坦克,又能拦无人机,导弹发射筒抬起时,似有锋芒要刺破长空。
远程火箭炮方队的 191 远程箱式火箭炮,以 8×8 高机动底盘列阵,车身能轻松应对高原、山地地形,箱式模块化设计让补弹速度大幅提升 —— 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手动装弹,换个弹药箱就能再战。它能搭载不同口径火箭弹,射程覆盖数百公里,精准度堪比导弹。看着发射筒缓缓抬起,仿佛能看见火箭弹划破长空的轨迹,那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让田埂上的孩子能安心奔跑,让稻花香永远飘在田园里。
海军装备方队里,舰载武器系统模型格外吸睛。海红旗 - 9C 防空导弹发射单元整齐排列,作为应对高空高速目标的 “海上盾牌”,它能拦截弹道导弹,为舰队撑起高空保护伞;红旗 - 16C 中程导弹与之搭配,小巧的弹体可塞满护卫舰垂发系统,专打亚声速甚至超声速反舰导弹;红旗 - 10A 近防系统像 “最后一道岗”,灵活应对近距离突袭。首次亮相的舰载激光武器更让人眼前一亮,流线型发射装置透着科技感,它打目标成本低、精度高,还能毁伤敌方光学设备,堪称 “改变海战规则” 的利器。鹰击系列导弹方阵紧随其后,鹰击 - 15、19、17、20 高超声速导弹依次排开,它们能从舰载机、舰艇、潜艇上发射,速度快、射程远,弹体上的纹路似在诉说:这片蓝色国土,我们定护得周全。还有新型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布雷系统,小型无人艇像海上哨探,能扫雷侦察;中型无人潜航器可长期水下潜伏;无人布雷系统能隐蔽布防,它们用自主协同,编织起守护渔民渔网的防线。
空中梯队呼啸而至时,屏幕里的天空瞬间被钢铁之翼填满。歼 - 35A、歼 - 20S、歼 - 20A 组成的隐身战机编队率先掠过,歼 - 35A 的折叠机翼适配航母甲板,内置弹舱能装远程弹药,标志着我军舰载机迈入五代机时代;歼 - 20S 的双座设计更具深意,后座乘员可操控无人僚机,这是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的前沿探索,蓝色尾焰托着战机,在天空划出精准的轨迹。空警 - 600 预警机与歼 - 15T 舰载机随后登场,空警 - 600 的圆盘雷达罩 360 度旋转,探测距离超千里,是航母的 “千里眼”;歼 - 15T 机翼下的新型弹药,彰显着对海对地打击的实力。还有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组成的无人方队,察打一体无人机可隐蔽突击,无人僚机与有人机默契配合,舰载无人直升机拓展侦察范围,它们用科技创新,让蓝天防御更立体。
防空反导方队里,红旗 - 11、20、22A、9C、19、29 六型装备列阵,像一堵无形的墙 —— 红旗 - 20 负责远程防空,红旗 - 19、29 专攻反导,能在不同弹道阶段拦截导弹,远中近程搭配、多段多层防护,构筑起 “防空御天” 的坚固屏障。反无人机方队更成体系,反无弹炮系统炮管林立,高能激光武器透着锋芒,高功率微波武器能瘫痪无人机系统,这 “铁三角” 让空中的 “不速之客” 无处可藏。
战略打击方队压轴登场,每一款装备都透着大国底气。“惊雷 - 1” 空基远程导弹发射车首次亮相,弹体修长,可由远程轰炸机搭载,反应速度更快,与陆基、海基导弹形成 “三位一体” 策应,为核安全加了重要砝码。巨浪 - 3 潜射洲际导弹模型庄严肃穆,它的列装让我国潜射导弹迈入洲际行列,核潜艇在深海隐蔽发射,能出其不意捍卫主权。东风 - 61、东风 - 31 新型陆基洲际导弹紧随其后,东风 - 61 公路机动灵活,可在复杂地形转移;东风 - 31 新型号射程更远、突防能力更强。最后出场的核导弹第二方队,12 台导弹运输车拖着东风 - 5C 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通体墨绿色的弹体透着威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这是大国的战略威慑,更是和平的压舱石 —— 我们拥有摧毁的力量,却始终选择守护和平。
阅兵曲渐渐收尾,那些画面却刻在了心里,士兵挺直的脊梁、坚毅的眼神、战旗飘扬的弧度、钢铁装备的轰鸣,比任何照片都清晰。是先烈用热血铺就了坦途;是军人用坚守筑起防线;是国之利器用强大守护的温柔;是祖国八十年风雨兼程,让人民对“和平” 有了最坚实的依靠。
钟南山院士在现场接受采访,字字掷地有声,重复强调了震撼二字:“这次看了阅兵很震撼,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靠什么?一方面靠我们对战争有充分的准备,有充分的支撑的话,才能避免战争,这次我们的力量,各方面给我感觉非常震撼,只有这样,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给我们真正的和平。” 这话,说出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声。
我想起爷爷的故事 —— 当年他舍下妻儿参军,只因见过日军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奶奶说过,因为爷爷去了前线,家中留下年幼的姑姑和父亲,为躲土匪,曾捂着父亲的嘴不让他咳嗽出声,险些酿成悲剧。八十年过去,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在新时代绽放出最美的模样。作为后辈,我们能做的,便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让这和平,如长安街般绵长,如护旗方队的步伐般坚定。
“有国才有家”,是先辈用热血印证的永恒真理。八十年沧桑巨变,曾经山河破碎的中国已挺拔屹立,以发展奇迹书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时代在变,深植民族灵魂的 “守护和平” 初心不变。这份初心早已从守护国土,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担当:我们以稳定发展筑牢世界和平基石,以开放包容推动全球共赢。正因深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份初心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 让每个家庭的安宁,在祖国庇护下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