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晓凤的头像

杨晓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15
分享

白沙屈望洲:沅水之畔的芦苇诗篇与千年村落记忆

白沙屈望洲:沅水之畔的芦苇诗篇与千年村落记忆

沅水汤汤,源自贵州省都匀与贵定交界处的斗篷山山顶天池的水,细细渗下,再由山下周边的溪水涓涓细流,通过漫漫长流与无数条小溪汇集成河、汇聚成江,奔涌而下,在湘西腹地的泸溪县白沙县城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在此沉淀出一片形似弯月的沙洲 —— 屈望洲。这片被沅水环抱的土地,一半是绵软如絮的沙滩,一半是连绵起伏的芦苇荡,千年来静静伫立在江水中,见证着四季更迭,也承载着一段与屈原相关的千年往事。与小洲隔江相望的屈望村,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将过往的岁月与当下的烟火,都揉进了沅水的晨雾与暮色里。1995 年,为了支援五强溪国家水能源工程建设,泸溪老县城搬迁至白沙,屈望村民的田地全部奉献给了新县城建设,屈望村改建为屈望社区,村民变市民。而屈望洲依旧守望着屈望的沧海桑田与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不变的美丽守护着人们对它的牵挂。

春:江水初涨,嫩芽破土

当江南的春雨还带着几分凉意,屈望洲的沙滩已率先感知到春的讯息。冬日里被寒风冻得紧实的沙粒,在暖阳的抚摸下渐渐松软,踩上去会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像是大地苏醒时的呓语。沙滩的边缘,几株早醒的芦苇已悄悄抽出嫩芽,嫩黄的芽尖裹着一层细密的绒毛,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试探着这个刚刚回暖的世界。仔细看去,那嫩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根绒毛都清晰可见,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偶尔有几只小虫爬上芽尖,为这寂静的沙洲增添了一丝灵动。

此时的沅江水,还带着冬日的清冽,水位刚刚开始回升。江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到水下摇曳的水草,以及偶尔掠过的小鱼。那些小鱼身形小巧,穿梭在水草之间,像是在进行一场欢快的游戏。江面上常常弥漫着淡淡的晨雾,将屈望洲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那雾气如同轻柔的纱巾,轻轻覆盖在芦苇荡和沙滩上,让整个沙洲都变得如梦似幻。初春的芦苇荡,还听不到盛夏时的蛙鸣与虫唱,只有偶尔掠过的水鸟,翅膀划过水面的声音,打破这份宁静。那些水鸟身姿轻盈,在雾气中穿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给这朦胧的晨景增添了几分生机。站在沙滩上远眺,雾气中的芦苇嫩芽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晕染开来的水墨画,几笔浅黄,几抹青绿,勾勒着春的温柔。

对岸的屈望村,历史便从屈原的足迹开始。相传战国时期,屈原被流放江南,乘船沿沅水而上,行至白沙一带时,见此处江水平缓、沙洲辽阔,便泊船登洲。他站在沙滩上,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满是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的诗句。那诗句饱含着屈原的深情与无奈,也成为了屈望洲和屈望村永恒的文化印记。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将这片沙洲命名为 “屈望洲”,将江边的村落称为 “屈望村”。千年来,这个小小的村落,便与屈原的名字紧紧相连,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村里的老人们还会讲述关于屈原的传说:比如屈原在沙洲上漫步时,曾遇到一位渔翁,两人交谈甚欢,渔翁相伴其多日;又比如屈原部分诗作的灵感,正来源于这片美丽的土地。这些传说代代相传,成为了屈望村村民心中珍贵的记忆。

夏:江水奔腾,绿浪盎然

初夏的风,带着温热的气息吹过屈望洲,芦苇便迎来了生长的旺季。嫩芽褪去嫩黄,长成了挺拔的苇秆,叶片变得修长而翠绿,层层叠叠,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海。站在沙洲的高处望去,芦苇荡像是被风吹动的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涌向远方的沅江。那绿浪翻滚着,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活力。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影随着微风的吹拂不断晃动,像是在沙滩上跳跃的精灵,一种灵动之美跃入眼帘。

此时的沅江,水位已涨到最高。江水不再是春日的清澈,而是带着几分浑浊的碧绿,如同一条奔腾的巨龙,裹挟着泥沙与浪花,从屈望洲的四周流过。江面上船只往来频繁,货船满载着货物,船笛声在江面上回荡,那声音雄浑而有力,像是在宣告着沅江的繁忙。在禁捕政策实施之前,还有部分市民以捕鱼为生,夏日的渔船常在芦苇荡附近穿梭,渔民们撒下渔网,期待着丰收的喜悦。他们的动作熟练而精准,每一次撒网都充满了希望。偶尔有调皮的孩童,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跑到沙滩边的浅水区,踩着水花,追逐着江里的小鱼,笑声清脆,与芦苇荡里细语呢喃的蝉鸣、浑厚呱呱的蛙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夏日最热闹的乐章。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活力与生机。

芦苇荡里,因水质生态环境优良,众多水鸟在此驻足,站在苇秆丛中,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它们的身姿优雅,像是一个个守护这片芦苇荡的天使。据新闻报道,近年来泸溪观鸟团队在沅江流域监测到两处共 11 只中华秋沙鸭种群,同期监测中还发现斑嘴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苍鹭等多种珍稀水鸟,想必它们也曾到过屈望洲的芦苇丛中踱步,享受着这片宁静的天地。成群的麻雀是常客,在芦苇梢头跳跃,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它们的歌声欢快而活泼,给这片芦苇荡增添了几分热闹。到了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芦苇荡上,将翠绿的叶片染成了金黄。微风拂过,芦苇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市民们三三两两来到江边的码头,有的纳凉聊天,有的则在江边垂钓,享受着夏日傍晚的惬意。他们聊着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偶尔传来阵阵笑声,与江中的涛声、芦苇的声响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

屈望社区的夏夜,广场上热闹非凡,市民们跳起了广场舞,音乐声、笑声传遍了堤岸,与江中的涛声、芦苇的声响,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夏日画卷,展现出市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秋:江水渐缓,金穗摇曳

当秋风掠过屈望洲,芦苇便褪去了翠绿,换上了一身燕麦色的盛装。苇秆挺拔,顶端的芦花渐渐成熟,从淡紫色变成了燕麦色,像是给芦苇荡戴上了一顶顶绒帽。远远望去,屈望洲像是一片燕麦色的海洋,芦花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如同海浪翻涌,又像是无数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芦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银光,微风拂过,芦花随风飘荡,像是在天空中撒下了一场白色的雪花,唯美而静谧。

此时的沅江,水位开始渐渐下降。江水又变得平缓而清澈,不再有夏日的奔腾与浑浊。近年来为了保护水生物多样性,当地采取了禁捕措施,江面上的船只也渐渐减少,时而有运输的船只驶过,在清澈的江水中留下一道道涟漪。江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以及岸边燕麦色的芦苇荡,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景图。站在沙滩上,望着眼前的江水与芦苇,是不是会有大雕和水鸟飞过江面,它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里扑扇着翅膀显得格外矫健,让人不禁想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诗句,给这幅秋景图增添了浪漫与遐想。

秋日的芦苇荡,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到周末,都会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杠着相机,穿梭在芦苇丛中,捕捉着秋日的美景。他们有的蹲在地上,拍摄芦花的特写;有的站在高处,拍摄芦苇荡的全景。阳光透过芦花,洒下柔和的光线,将芦苇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沙滩上,像是一幅天然的素描画。偶尔有风吹过,芦花随风飘落,在空中打着旋儿,轻轻落在沙滩上,或是飘进江水里,随着江水缓缓流淌,像是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对岸的屈望社区,也在秋风中变得安宁。老人们会趁着秋日的暖阳,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或是翻阅着古老的书籍。他们的动作缓慢而轻柔,像是在呵护着珍贵的宝贝。他们会给孩子们讲述屈原在屈望洲的故事,讲述村子里过往的岁月。孩子们则围在老人身边,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对历史的好奇与追忆。秋日的屈望,没有了夏日的热闹,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多了一份祥和与安宁。

冬:江水宁静,银装素裹

冬日的屈望洲,迎来了一年中最平静的时刻。当寒风呼啸而过,芦苇荡褪去了金黄,只剩下光秃秃的苇秆,虽然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与妖娆,但却多了几分挺拔,像是勇敢的战士,守护着这片沙洲。若是遇到下雪天,整个屈望洲便会被白雪覆盖,沙滩变成了一片洁白的雪原,芦苇秆上挂满了晶莹的冰花,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远远望去,屈望洲像是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那无瑕的白雪覆盖在沙滩和芦苇秆上,像是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保护着这片土地免受寒风的侵袭。

此时的沅江,水位降到了最低。江水变得格外平静,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云层与岸边的雪景。江面上很少有船只往来,只有偶尔几只水鸟,在江面上低空飞行,寻找着食物。它们的身影在平静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给这静谧的江面增添了几分生机。江水的流速变得缓慢,仿佛也在冬日里放慢了脚步,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偶尔有几片雪花落在江面上,瞬间融化,消失不见,像是在与江水进行一场短暂的告别。

冬日的芦苇荡,虽然没有了春夏的生机与秋日的绚烂,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萧瑟之美。光秃秃的苇秆在寒风中摇曳,像是在诉说着冬日的寒冷与寂静。下雪时,沙滩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踩上去会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音,像是在回应着苇秆的诉说。站在芦苇荡中,望着眼前的雪景与平静的江水,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淡然。偶尔有一阵寒风袭来,卷起地上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像是在演绎一场冬日的舞蹈。

对岸的屈望社区在冬日里也显得格外安详。市民们大多待在温暖的家中,围坐在火炉旁,烤着炭火,聊着家常。火炉里的炭火通红,温暖如春。到了年关,屈望城区热闹而喜庆。市民们忙着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吉祥的春联,如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等,承载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午夜时分,鞭炮声响起,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屈望城区,也照亮了江中的屈望洲,为这个千年村落的变迁,带来了新的希望与祝福。

回望:屈望洲与屈望村的过往与今朝

屈望洲的芦苇,一岁一枯荣,见证了沅水的潮起潮落,也见证了屈望村的千年变迁。从屈原驻足的那一刻起,这片沙洲与这个村落,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千百年来,屈望村的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守着沅江,守着屈望洲,也守着屈原留下的诗意与精神。

曾经的屈望村,村民们大多以农耕和捕鱼为生。清晨,天还未亮,渔民们便摇着小船,划向沅江深处,撒下渔网,期待着一天的收获。傍晚,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将新鲜的鱼儿拿到集市上售卖,换取生活所需。农耕的村民们则遵循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在田野里劳作: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存,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村里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村里的家家户户。每当炊烟升起,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村落的空气中,孩子们在小巷里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家门前聊天,村落满是烟火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屈望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如今的屈望社区,与曾经的屈望村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宽阔平坦,取代了曾经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或楼梯房,干净而整洁,村民们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告别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耕生活,从事各种新职业,他们与时俱进努力工作,用心经营,日子过得越来越富有。

初冬时节,站在这屈望洲的沙滩上,望着眼前的芦苇荡与沅江水,心中不禁感慨,这片承载着故事与记忆的土地,它在2千3百多年前,是屈原驻足过的地方,是屈望村民祖先的家园,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丽画卷。愿屈望洲的芦苇永远摇曳,沅江的水永远奔腾,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让屈望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间烟火,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