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小梅的头像

杨小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走过“百里”

我刚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的那年夏天,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适应县城的生活,找不到生活的热情,感觉啥都与我无关,我只是寄居在小城里的乡下人。

唯一快乐的事情,就是周末回老家。不管坐摩托车,还是坐班车,喜悦的心情总跑在我的前面。出了县城,一路向西, 穿过百里川道,上了塬,回到星火塬上,回到上良塬上。夫家在星火,娘家在上良,顺路都可到达。这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路不长,有坦途,也涉水。季节交替,一路跟着风,跟着漫川的花香,穿行在满目青翠或满眼藏黛色中,头顶是湛蓝湛蓝的天空,天地好像也在无限向前延展,我就是天地间的一星水光,一缕风,一脉草香。

第一次去百里,是在晚上。二十多年前的农历八月份,和一帮朋友翻山越岭,步行到百里密须古城看夜戏。太阳落山前,从星火街道出发,抄近路走到塬边,下了山,过了达溪河,就到百里古城了。站在塬边,古城和川道里的景色尽收眼底。走得越近,心里越激动。除了小时候跟着母亲去过一次黑河川外,这还是我第一次以一个大人的身份走近一条川,一座古城。

古城坐落在百里川道最宽展处,达溪河在此扭了一下腰,屁股一翘,摔出了一大片椭圆形的平川,让古城人去建造自己的家园。古城人在河岸边夯筑城墙,城墙年岁之久,密须国的君主、子民一定记得清清楚楚,后人只是根据前朝遗存和民间传说,还原或者推断历史“真相”,给古城标注更多的文化符号,借此创建或开发其旅游价值。后来,知道密须古城的人越来越多,古城的名声越来越响。为了承接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旅游资源,古城村靠近街道的老房子,基本被拆除,再按照“小城镇”建设的格调,把古城重新装扮一番,赋予古城现代、时尚、气派的气质。而那些偏居一隅,离街道远些,离河岸近点的民居,侥幸被保存了下来,我们还能看到一道弄堂,把前后院连接起来的老式房庄。

以前的古城村,基本都是青砖灰瓦的砖瓦房,依地势而建,随山势错落有致。古城背靠青山,紧依达溪河。达溪河发源于陕西陇县,一路穿山钻洞,向东奔流,沿途汇集大小溪流,收集水光、山色、花香,到了百里川,川宽了,水稳了,河水放慢了脚步,缓缓绕过古城,和古城人一道,看着古城墙里牛羊归圈,小儿嬉戏,万家灯火。

我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第一眼看见它,我用了一个字来表达我的喜悦:啊!

同伴笑我,你语文老师太吝啬了,没多教你一个字。心里话,肚子里赞美的话多着呢,就是不知道用哪一个词来形容更熨帖,更恰当。

我是“大塬”上的人。村子里上了岁数的人都说,川道是小地方,塬面是大世界。川道里只能看到脚面宽的一绺绺天,大塬上的风比川道里的风响声大,大塬上坳宽地平庄稼养人。到了百里,我开始怀疑,老辈人的话不一定正确,川道里有大塬上看不到的风景,塬上人不懂川里人的骄傲:你们大塬上光哗哗的,来个狼都没处藏,风把人能刮跑,如果不是修了几个装着死水的涝池,一年四季干巴巴的,要山没山,要水缺水,有啥好看的?

看来,我们得等到长大,才能验证大人们说的话是否都合理。

达溪河是百里人的骄傲。河水绕城走过,给古城留下一脉秀丽,一汪深情,一缕诗意。川道里的风,温婉绵软,秋天里,才粗犷些,刚起风,就被河水拽跑了。大塬上的风,从春天刮到冬天,吹裂了塬面,吹得树木东倒西歪,塬上人也像风一样,腔大、步子大。川道里的人,被山水的秀气熏陶过,温润得很。

百里的山形态各异,不是很险峻陡峭,横躺侧卧,情态各异。细软的小溪流,从山窝处漫溢到山脚下,山上树木茂密,直插天边。春夏秋三个季节,远远近近的山,浓绿得能攥出水来,满山坡的桃杏花、洋槐花,从山上一直铺展到河边,花香把川道的人熏得心里暖融融的。河滩里、山坡上,到处爬满了牛羊,牧人头枕着山花,吼一曲苍凉豪迈的秦腔,由远及近,入耳、入心。山脚下,炊烟摇摇晃晃地从庄子里走出来,翘首等着归家人的脚步。

从百里川到星火塬,风物景致大不相同,共通处,就是这两个地方都比较“原生态”,原生态是相较本地大塬上其他地方而言的。因为深居大山,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受限,农户住得零散,好多人家还住窑庄。山里人善良、好客,手里哪怕只有一口馍,都会拱手相让。好多外地人到了百里和星火,走时都念叨当地人的好:这里的人会给车让路,给小狗小猫让道,给老人小孩让行。

这样的好口碑,可不是一个人攒下来的。

百里川宽地平,川川相依,河流将川道分成南川、北川、西川三条川道,每条川道基本都和陕西接壤,一抬脚就出省了。县城的川道相对人口拥挤而言,就逼仄多了,风跑不开,车马跑不快,在百里川里,就可以信马由缰,只要愿意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让人雀跃的风景,百里虽然没有通衢大道,但每条路都各具个性。

百里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去百里的人都这样说,他们把能想到的赞美之词,都用心捧给了百里,离开后,想想觉得还未尽兴,还想再去。当地人柴米油盐过日子,与百里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久了,品咂不出诗意来。某一天,听到有人说,百里很美,山水很美,历史渊源深厚,神话传说凄美。这个地方,英雄崛起,王朝更迭,树有故事,水藏悲欢。在百里,随意畅想一下,就会蹦出一首诗来。百里人听了,淡淡一笑,也不反驳,轻轻来一句,我长在百里,活在百里,住惯了,不会写诗了。

百里的山水就流淌着诗的灵感,每一段时光的褶皱里,百里人都在用心书写自己的故事。昔日密须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盛世唐朝,驿马穿梭,商业信息,文化元素,拥趸在百里,繁盛在百里。滚滚狼烟,悲泣山河,百里横跨时间的长河,丰碑不倒,英气犹存。三女峰俯瞰百里古城,守望百年祥和。烂牛湾里战鼓声声,英雄筑梦,美人垂泪。这都是过去百里的标签,现在,“山水百里”又以其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文化旅游、畜牧养殖、玉米种植和中华鳖繁育方面,跟上了乡村振兴的步伐,踏上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每次回家,都要经过百里,看着百里在一年年变美。百里人,以及立志让百里变得更美的“外地人”,都在默默努力着。我认识老郭已多年,他很有生意头脑,退休后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到百里再创业。用了几年时间,他把一个挤在山旮旯里,以前鲜有人问津的叫梨园的小地方,以一己之力,推到了大众面前。很多人慕名前往,只为一睹他亲手打造出来的中华鳖繁育基地和垂钓避暑庄园。坐在老郭的庄园凉亭里,眼前是连片的鱼塘,身后是清澈见底的河流,满山流动的 “五颜六色”顺山泼下来,一直淌到脚边,感觉稍一抬脚,人就会一头扎进色彩的海洋里,游到很远的地方。天空明净得像水洗过一样,偶尔,有灰鹭“嘎”一声从头顶飞过,惊得几片白云快要掉下来。

老郭种菜、养鸡、养鱼,老郭用他种的菜,土养鸡下的蛋,招待到他这里来的人。他会叮嘱来客做好消毒工作,带他们参观他的中华鳖繁育室。看着那些指甲盖大小,刚刚破壳而出的鳖仔,我眼里泅满泪水。以前一到雨季,总有人在达溪河里捞鳖,捞鳖的大多是南方人,他们懂鳖的习性和藏身之处,捞了鳖后再高价卖给本地人。后来实行河长制,偷捕的人少了,依然有人大半夜冒险。老郭说,野地里长的鳖,数量毕竟有限,而且达溪河自古盛产中华鳖,如果能通过人工繁育,保护达溪河中华鳖种群,将中华鳖的名片从灵台打出去,那我不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吗?事实是,老郭的中华鳖繁育,成了灵台叫得响的文化名片。

和老郭一样,古城的老李,通过规模养殖,带动了当地闲散劳力脱贫致富。老李以前是古城村的村支书,退休后,在离街道不远的冢子山上,盖起了两排牛舍,搞起了肉牛养殖。几年时间,老李的养牛场,由原先的两百多头,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头,效益有了,牛粪回田,又给庄稼增加了有机肥。

老郭和老李,是看准了百里的自然资源,那么,在鲜奶行业拥有良好口碑的平凉优然牧业,选择在百里大力发展畜牧业及鲜奶产业,一定是看到了百里现有的生态资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才愿意来灵台投资建厂。百里人,也一定是自信而骄傲的,当然,政府和企业也在统筹兼顾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发展和保护,在百里显得非常和谐。

百里人不光看的是眼前和未来,还在用心传颂百里故事,县、乡政府也做了很多工作,不遗余力地组织采风活动,赛牛会、赛果会等。百里人瞅准了乡村振兴的机会,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密须国旅游文化资源,创建生态农家乐,构建生态旅游圈,形成了密须生态文化园,密须广场、稔沟森林露营小公园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倾力打造“百里达溪.达溪百里”生态文化长廊。

风烟滚滚,众生微尘,所有关于百里的标签,在某一个渐渐被人淡忘的时刻,由于发展或者传承的原因,将蜕变为特有的文化符号,反复被百里的人和百里之外的人,多次提起。

我走过灵台很多地方,有刻意去的,也有顺路经过。百里,其实没有真正专程去走过一趟,但每次回家,都会顺道拐进百里古城去看看。古城有一种令人虔敬的气质,或者是气场,置身其中,让人安静。我不喜欢参加文艺采风等活动的原因,就因为太吵嚷。一群人去看一个地方,听些故事,回来写一两篇命题游记,或做几幅画,就算采风了。目的性强了,体验感就低。

我在一天天老去,百里在慢慢变化。每次走过,总有新的发现让人欣喜。以前沿路住户的房前屋后,柴草乱堆乱放,牛羊随意拴在树下。川里人家基本都养牛,村道上牛粪遍布,让人无以下脚,又因为布局凌乱,治理起来难度很大,虽然山清水秀,但进了村,还是让人不舒服。后来,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地,好多老旧的土坯房被拆除翻修后,变得漂亮舒适多了。靠近河边,或者临沟、临崖的住户,享受了政策,住进了统一规划、设施齐全的安居工程。川道沿路种植了景观树,建造了小广场、风情园,体验感一下子上去了。现在的百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百里,和我一样有美好体验的,还有远道而来的各种禽鸟,它们在百里安了家,从此,也成了百里的主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