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9
分享

洞口散章:山水田畴间的呼吸

引子

平溪江的水,是洞口土地深处沁出的清泪与甜笑。它不喧哗,亦不枯寂,只是如一位阅尽沧桑的慈蔼老者,在雪峰山余脉的臂弯里,默然流淌着岁月的光影。我溯流而上,脚步踏响两岸的田园诗篇,那水声便如同大地舒缓的脉搏,在寂静里传递着一种深沉的生命力。

一、山水之约

平溪江的水脉,是洞口的血脉。它从雪峰山幽深的怀抱中蜿蜒而出,如一条被时光反复濯洗的素练,滋养着两岸层层铺展的绿意田畴。

春深时节,我立于江畔。水清可见底,细小的游鱼如穿梭的银梭,在圆润卵石与柔软水草织就的锦缎间轻盈游弋。远处江心,便是伏龙洲了。这绿意葱茏的沙洲,静卧于碧波之上,宛如一尾安然休憩的龙。洲上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枝叶深处,鸟鸣清越,声声滴落江心,碎成圈圈涟漪。古老的传说在风中低语,言说曾有龙潜于此,守护一方水土的安宁。如今,传说已化作这洲头不散的绿雾与鸟语,成为人们心头一份沉静的信靠。

沿江行去,视线被牵引至一座巍然耸立的古塔——文昌塔。它默然矗立江岸高处,塔身染着风雨剥蚀的痕迹,似一位阅尽沧桑的睿智老者,凝望着平溪江不舍昼夜的奔流。塔下石阶,被无数虔诚或好奇的步履磨得温润光滑。登临塔顶,凭栏远眺,洞口坝子的丰饶画卷在眼前豁然铺展:纵横的阡陌将广袤的田野分割成一块块碧绿的棋格,村落如珍珠散落其间,炊烟袅袅,缭绕着人间烟火最平实的暖意。眼底的江流在此处显得格外驯顺,它温柔地环抱着村庄和田地,日复一日,无声浸润着这片土地的肌理与精魂。

水,是洞口的精魄。它流淌在纵横的沟渠,汇聚于明镜般的池塘,最终归于平溪江的怀抱。村中老人常言:“水脉通,人心通。”这汩汩清流,不仅灌溉了金黄的稻浪、碧绿的菜畦,也悄然涵养着村庄温润和睦的气息。水边浣衣的妇人笑语相闻,孩童赤足在浅滩追逐嬉闹,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如碎钻般闪耀……这日常的画卷,因水的存在而格外灵动。

二、古韵新声

洞口的美,深藏在那些被时光反复抚摸的古建肌理之中。我循着青石板路的指引,步入那些被岁月深情浸润的古老村落。

在高沙镇的幽深古巷穿行,脚下的青石板早已被数百年足迹磨砺得光滑如镜,在雨后折射着温润的幽光。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明清老宅,马头墙高耸,沉默地分割着天空。那些门楣窗棂之上,精雕细琢的花鸟虫鱼、人物故事虽蒙尘垢,却依然透出当年匠心的执着与温度。偶有吱呀门响,走出的老者,面容如古井般平静,眼神却沉淀着洞悉世事的澄明。这街巷,宛如一条缓慢流动的时间之河,载着过往的呼吸与今日的足音。

洞口宗祠文化之盛,尤以杨氏宗祠为翘楚。远远望去,宗祠气势恢宏,庄重肃穆。跨过高高的门槛,仿佛一步踏入了另一个时空维度。祠内梁柱粗壮,支撑起岁月的重量;藻井繁复华丽,色彩虽已斑驳,但昔日匠心依旧震撼人心。最令人屏息的是那古戏台,飞檐翘角直指苍穹,檐下斗拱如凤凰展翅般精妙层叠。立于空寂的戏台下,恍惚间似有锣鼓丝弦与高亢的唱腔穿越时空而来,在梁柱间萦绕不散。那些忠孝节义、家国情怀的古老戏文,曾在此教化着一代代族人,将伦理纲常、桑梓深情如种子般播撒进血脉深处。这宗祠,绝非仅是冰冷的建筑,它是家族血脉汇聚的殿堂,是乡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磁场。

行至蓼水河畔,一座古朴的石桥静卧水面。这便是历经风雨的蓼水桥。桥身由巨大的青石砌成,石缝间攀爬着岁月的苔痕。桥墩迎水处,雕刻着镇水的兽首,虽风化模糊,仍能想见当年匠人的虔诚与祈愿。桥上石板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可鉴人,栏杆低矮敦实。伫立桥头,看流水汤汤,仿佛能听见昔日商旅马帮的铃铛声、挑夫沉重的喘息声,都沉淀在这石桥的肌骨里。它与文昌塔遥相呼应,一桥一塔,一横一纵,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通达。

古韵并未在时光中凝滞。在曾八支祠,我遇到了守祠人老曾。他每日拂拭神龛案几,动作轻缓虔诚。谈及这座祖祠的历史,他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光芒。然而,最令他欣慰的是祠内新辟的阅览室。午后阳光斜斜穿过雕花木窗棂,温柔地洒落在安静阅读的孩童身上。老曾立于门边静静看着,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缓缓舒展成欣慰的笑意:“祖宗的东西要守好,娃娃们的新路更要铺好。”古老的梁柱间,弥漫着油墨的清香,孩童专注的目光里,映照着未来的光亮——过去庄严的祭祀之地,正悄然融汇着今日朗朗书声,成为滋养新苗的温床。

三、田埂上的岁月

真正洞口的呼吸,深植于那广袤而温热的田野。当布谷鸟的啼鸣再次唤醒春天,洞口坝子上便铺展开一幅最富生机的农耕长卷。

春耕是大地最盛大的苏醒仪式。微凉的晨风里,农人已赤足踩入沁凉的水田。吆喝耕牛的声音沉稳悠长,应和着鸟鸣,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犁铧破开黝黑的泥浪,翻涌出泥土深处蕴藏了一冬的醇厚气息。农人弯腰如弓,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精准地插入水田,动作熟练而专注,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大地默契千年的虔诚对话。水田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他们辛劳的身影。田埂上,野花星星点点悄然绽放,默默点缀着这幅辛劳而充满希望的春景图。老农张伯蹲在田埂,指尖捻起一撮新翻的泥土,凑近鼻尖深深一嗅,满足地喟叹:“嗯,这土气醒了,有劲道!”他随口哼起古老的节气歌,沙哑的嗓音里,是对土地最深沉的理解与信赖。

夏日的田野是绿意奔涌的海洋。稻禾在充沛的雨水和阳光下疯长,无边无际的翠绿一直蔓延到远山的脚下。这个季节的劳作,多在晨昏之间进行。清晨,晶莹的露珠在稻叶上滚动,农人背着喷雾器在田间穿梭,细心呵护着秧苗。傍晚时分,夕阳熔金,晚霞漫天,村落里升腾起袅袅炊烟。田间劳作的人们陆续归家,笑语声、呼唤声在温热的晚风中交织,是乡村黄昏最动人的背景音。

当秋风染黄了稻穗,洞口大地便进入了最慷慨的时节。沉甸甸的稻穗谦卑地低垂着头,在秋阳下闪耀着令人心安的、金子般的光泽。收割的日子是村庄的盛典。打谷机隆隆的轰鸣声昼夜不息,饱满的谷粒欢快地跳跃着,如金色的雨点倾泻入箩筐。壮劳力们挥汗如雨,肩挑车拉,将一年的辛劳与期盼运回晒场。晒场之上,新谷铺陈开来,宛如巨大的金色画布。农妇们手持竹耙,一遍遍翻晒,动作流畅如舞。老人们在谷堆旁坐下,眯眼望着这金灿灿的收获,皱纹里都蓄满了笑意,悠然地讲起那些关于土地、雨水和收成的古老话题。阳光下翻飞的谷粒,映亮了他们眼中沉淀了一生的朴素满足。

冬日的田野虽暂时休憩,却并未沉寂。农人们利用冬闲修缮农具,疏浚沟渠。菜园里,萝卜、白菜、大蒜在寒霜中愈发青翠精神。暖阳晴好的日子,村头的晒场上格外热闹。除了谷物,簸箩里还晾晒着红艳的辣椒、金黄的地瓜干、雪白的米花糖,空气里弥漫着阳光与食物交织的醇厚甜香。妇女们围坐一起,手上飞快地编织着竹篾器具,或缝制冬衣,家常的闲聊与爽朗的笑声在暖阳下流淌,织就了乡村冬日最温煦的锦缎。

四、烟火人间

洞口的味道,是萦绕在舌尖心头的温暖记忆,亦是时光窖藏的醇厚人情。

最寻常处见真味。洞口人家的灶膛,常年跳跃着温暖的火焰。清晨,柴火的噼啪声是唤醒村庄的序曲。大铁锅烧得滚热,金黄的茶油嗞啦作响,待切得薄厚均匀的土猪肉滑入锅中,浓郁的肉香瞬间升腾,霸道地唤醒所有沉睡的感官。一碗油茶,是洞口待客最朴实的盛情。茶叶在锅中反复熬煮、擂捣,加入炒米、花生、玉米、葱花,最后冲入滚沸的高汤。茶汤微涩回甘,炒米酥脆,各种滋味在口中奇妙交融,暖意从喉咙一直熨帖到胃里,再弥漫至全身。围坐火塘边,一碗热腾腾的油茶在手,主客间的话语自然流淌,陌生的隔阂也在这氤氲的香气中悄然消融。

节庆时分,是洞口味道最隆重的绽放。腊月里,家家户户的灶屋都蒸腾着制作年货的忙碌与喜悦。打糍粑是重头戏,需得壮劳力轮番上阵。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汉子们手持沉重的木槌,喊着号子,你一槌我一槌,奋力舂打。木槌起落,汗水挥洒,糯米在千锤百炼中变得无比柔韧细腻。最后,裹上黄豆粉或芝麻粉,切成块状,那软糯香甜的滋味,便是洞口人心中最踏实的年味。腊肉的熏制更是考验耐心。精选的猪肉涂抹上盐和香料,悬挂在灶屋高高的横梁上,经受松枝、谷壳、橘皮燃起的青烟日复一日的熏染。待到腊肉表层变得油亮黝黑,内里却红润诱人,一刀切开,那独特的烟熏咸香便弥散开来,是漫长冬日里最醇厚的慰藉。

这烟火之味,亦是邻里乡情的粘合剂。新米初熟,东家会蒸上一大甑清香扑鼻的米饭,热情地招呼西邻来尝鲜。张家做了豆腐,李家打了糍粑,总不忘给左邻右舍分送一碗一碟。红白喜事,更是全村人情的总动员。灶台前,妇女们麻利地切菜、洗碗,笑语喧阗;厅堂里,男人们搬桌摆凳,招呼宾客,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无需刻意组织,一切皆发于本心,成于自然。那份淳朴的热忱与无私的互助,如同灶膛里不熄的火苗,温暖着每一个需要慰藉的角落,也照亮了洞口乡村最本真的人间情义。

五、生生不息

在洞口行走的时日愈久,愈能感受到这片土地肌理下强劲而沉稳的脉动。它并非喧嚣的鼓噪,而是源自沃土深处的力量,如平溪江般,沉静而执着地奔向开阔的前方。

崭新的水泥路如坚韧的脉络,已然延伸至大山褶皱的最深处,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小道。曾经闭塞的村落,因路的通达而敞开了怀抱。村口,不时可见车身鲜亮的快递三轮轻快驶过,将山外的世界与山里的渴望紧紧相连。年轻人不再视土地为唯一的出路,他们带着山民的质朴与闯劲,或求学深造,或务工经商,足迹遍布南北。然而,无论走得多远,根须依然深扎于故乡的土壤。春节归家,他们带回了城市的见闻与新的观念,那些新颖的词汇和想法,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平静的乡村生活中激起一圈圈生动的涟漪。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年轻人,选择带着知识与技能回流。他们不再满足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而是俯身于这片熟悉的土地,尝试用新的方式唤醒它的潜力。

在月溪村,我遇到了返乡创业的李明。他皮肤黝黑,笑容里带着泥土的实在。大学毕业后,他曾在繁华都市打拼数年,心中却始终萦绕着家乡那满坡无人问津的野生茶林。“这么好的东西,养在深山人未识,太可惜了!” 他告诉我,当初回来时,并非一帆风顺。老辈人对他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懒人种法”充满疑虑,担心颗粒无收。“我就带着他们去茶园看,看虫子,也看那些和茶树共生了几百年的草木。” 他耐心解释生态平衡的道理,承诺合作社包销,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符合标准的鲜叶。如今,他扎根山村,组建了合作社,一头扎进古茶树保护与生态有机茶的开发。他向我展示合作社的茶园:茶树依着山势自然生长,林下杂草丛生,只进行最必要的手工除草,杜绝农药化肥。“看这叶子,”他轻轻捻起一片茶叶,眼中闪烁着光,“虫眼是天然的认证,我们卖的就是这份山野的本真。” 他建立了透明可追溯的生产流程,通过电商平台,将带着雪峰山晨露清香的茶叶,直接送到懂它的茶客手中。“刚开始订单少,慢慢口碑做起来了,现在回头客很多,都说喝出了山里的阳光雨露味。” 李明黝黑的脸上带着泥土的实在,却掩不住眼中那份对未来的笃定:“好山好水,就是最大的本钱。老法子要守,新路子更要闯。守住这方水土的干净,才能让子孙后代一直有‘金饭碗’。”

古老的村落里,变化如春雨般悄然渗透。昔日昏暗的土屋旁,矗立起贴着洁白瓷砖的新楼房,屋顶上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仅点亮了厅堂,富余的电能还能并网,为家里增添一份“阳光收入”。 村前屋后,分类垃圾箱有序摆放,孩童们蹦跳着将垃圾分类投入不同的桶中,那清脆的童音里,已播下了环保的种子。傍晚的文化广场,是村庄活力的汇聚点。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妇女们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广场舞,动作或许不够专业,但那份舒展和快乐却无比真实;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闲聊着家常;孩子们追逐嬉闹,笑声在夜空中格外清脆。这不再是沉寂的黄昏,而是属于洞口乡村充满生机的崭新夜晚。一些头脑活络的乡亲,开始尝试将自家熏制的腊肉、晾晒的干菜、手工制作的糍粑,通过李明的电商渠道或新开的乡村民宿,销往山外。那带着柴火香、阳光味的土产,成了连接城乡、传递乡愁的新纽带。

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村小学。崭新的校舍,明亮的窗户,操场上奔跑跳跃的身影,还有那随风传来的、带着浓重乡音却无比认真响亮的读书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声音稚嫩却充满力量,在山谷间回荡,如初升的朝阳,穿透山岚,昭示着这片土地深植于泥土又仰望星空的未来。

当我在某个薄雾的清晨登上雪峰山的余脉,再次俯瞰洞口坝子。平溪江依旧如碧色绶带,温柔环绕着阡陌田园。村庄点缀其间,白墙黛瓦在晨光中静谧如画。远处的文昌塔,在淡金色的曦光中轮廓清晰,沉静依然。

这片土地,见证过先民筚路蓝缕的艰辛开垦,回荡过宗祠里族规家训的庄重诵读,浸透了无数个春耕秋收的汗水与欢歌。它古老,却拒绝沉沦于时光的尘封;它质朴,却蕴含着拥抱新风的从容。古祠檐角的风铃声,与村小学清朗的读书声交织;田埂上老农对节气的敬畏絮语,与返乡青年电商直播的生动讲述并存;蓼水古桥的沉默与光伏板的闪光同在——这正是洞口最深沉的生命力所在。它无需割裂过往以标榜新潮,亦不固守陈迹而畏惧前行。它在古老的根系上,生发着时代的新绿,让乡土的烟火气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我深知,这份和谐与生机,并非凭空而来。它源自脚下这方沃土千年不息的滋养,源自无数如老曾、张伯、李明这样的人们,对故土深沉而无言的爱与担当。他们守着祖辈的根,望着山外的路,以汗水浇灌当下,用双手编织未来,让洞口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那份厚重而鲜活的呼吸。这呼吸,便是乡村中国生生不息、走向振兴的永恒脉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