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从雪峰山的褶皱里缓缓渗出,将宝瑶古寨的青石板路染成墨色时,几缕烟火气便从黛瓦缝隙间升腾而起。我立在客栈的木窗前,嗅着空气里那股清苦中回旋甘甜的独特气息——是熬茶的味道。楼下忽有瑶歌破空而来:“上五里歠熬茶,下五里讲瑶话……”歌声如一道溪流,瞬间漫过湘黔古道沉寂千年的石阶。
明日便是熬茶节了。
一
晨光初透,宝瑶村广场上早已鼎沸。向付桂天不亮就挑着担子从竹市镇畔上村赶来,担子两头颤巍巍悬着的罗汉松盆景,根系盘虬如卧龙。竹篾筐里还卧着几盆茶花,枝叶间缀满待放的花苞。
“付桂嫂,罗汉松给我留着!”曲塘村的许又石拨开人群挤过来,粗粝的手指抚过松针,“院里那六十棵雪峰蜜桔刚挂果,得配几盆好景致。”他憨厚一笑,露出被旱烟熏黄的牙。这些年曲塘村家家户户种蜜桔,庭院经济红火,许又石靠着桔树间套种的花生玉米,每年多挣万把块钱。
人群忽然潮水般向戏台涌去。十位瑶家姑娘身着靛蓝绣花褂,乌黑发髻簪着银蝶,手托陶碗踏歌而行。鼓点如急雨,领头的姑娘旋身将茶碗高举过眉——琥珀色茶汤在陶碗里微微荡漾,蒸腾的热气裹挟着草木清气弥散开来。这便是罗溪熬茶了,采自雪峰山巅的九种灵芽,经柴火熬煮、竹筛熏烘,终成这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琼浆。
“熬茶姑娘来咯!”孩童的欢呼惊飞了老樟树上的雀鸟。我捧过茶碗啜饮,初时清苦迅疾转为甘醇,暖意顺着喉管滑入丹田。恍惚间似见百年前马帮商旅在此歇脚,瑶家姑娘以歌劝茶:“一碗祛瘴疠,二碗精神长……”古老歌谣穿透岁月,与今日的笑语重叠交融。
七十三岁的省级传承人杨春娥正在老灶房施展"九转熬茶术"。柴火在七星灶孔跳跃,她将雪峰毛尖、绞股蓝、青钱柳按"三青三黄三白"的比例投入桐木甑,蒸汽携着药香漫过梁上悬挂的百年熏笼。
"这甑板是红军过境时修的哩。"她摩挲着龟裂的松木板,上面深褐色的茶渍已沁入木纹。院角突然传来年轻女子的争执:"直播必须用紫砂壶!""古法就得陶罐熬!"——原来是县融媒体中心的新人在策划熬茶节直播。杨春娥笑着拎起祖传的双耳陶罐:"1958年公社茶厂用这罐熬出万斤茶,那时哪有什么紫砂?"
月光漫过天井时,她教新人用竹筛"捞青":手腕需如云雀点水般轻灵,将浮沫舀尽却不伤嫩芽。摄像机红灯亮起,古老技艺通过5G信号传向山外,陶罐壁凝结的水珠坠入灶火,"滋啦"声惊醒了梁间燕巢。
二
我随向付桂去她家小院做客。三轮车突突驶过蜿蜒村道,沿途皆是推窗见绿、开门赏景的院落。竹篱笆内,有老妪俯身修剪罗汉松盆景;条石垒砌的菜畦里,莴笋挺着青玉般的茎干;桃李枝头幼果累累,压弯了探出院墙的枝条。
“瞧瞧我这方寸宝地!”向付桂推开柴扉时满面生光。不足半亩的院子被分割得经纬分明:东侧罗汉松盆景苍劲如缩微山水,西侧黄瓜藤攀着竹架垂下碧玉簪般的果实,入户小径旁的李子树下,几丛紫苏正长得恣意。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荒草丛生。
她拧开水龙头冲洗沾泥的双手:“县里搞‘和美庭院’,咱畔上村二十三户抱团种盆景。湖南农大的教授教嫁接,电商服务站帮卖货。”去年她家盆景收入破了两万,时令蔬菜自给有余。正说着,邻家媳妇探头递来竹篮:“付桂婶,新摘的杨林小籽花生,给你拌黄瓜!”花生壳薄纹深,搓开便蹦出两粒玛瑙仁,嚼来脆香满口——正是坝上村李志带人种出的“金果果”,如今秋后能换新农机。
暮色里,向付桂点亮檐下的灯笼。暖光漫过她粗糙的手,那双手正将青钱柳嫩叶摊晾在竹匾里,预备熬制今年的新茶。雪峰山的云雾从窗棂漫进来,与茶香缠绕成团。我想起赤竹村的李绍祥,他在超美水库边栽下千亩油茶林时,是否也如此刻般,在方寸之地望见了辽阔山河?
三
醪田镇新平村的“尝新宴”开席时,稻浪正翻涌成金色海洋。尹邹平家院场摆开八仙桌,新收的五彩米蒸得莹润透亮,赤如朱砂、紫似烟霞、白若羊脂。合作社的乡亲们围坐笑谈,土碗里米酒荡漾着丰收的光影。
“老规矩,头碗饭敬天地!”尹邹平高举竹勺。自2010年试种五彩米成功,他牵头成立的金稻合作社已扩种至二百六十亩。统一种销的模式让亩产增收三成,更让消失多年的“尝新”习俗重返人间。穿花布衫的孩童穿梭席间,将新米搓成的团子塞进老人嘴里,笑声惊得梁上燕子斜飞出去。
农人的盛宴方歇,产业的跫音已叩响大地。在水东镇高新村,唐晓林揭开温室大棚的帘幕,羊肚菌褐白的菌帽如繁星破土。采用稻菇轮作模式,这些珍菌每亩可创收五万元,烘干后香飘里昂老城。更令人惊叹的是洞口县的治理智慧——羊肚菌产业优先在“零违建、零污染、零非访”的“六零村”推广,产业振兴与乡村善治如并蒂莲开。
坝上村的李志蹲在田埂上,从军大衣内袋掏出个磨光的铝盒,展开张泛黄的《杨林镇旱情图》:"1983年大旱,这坡地花生亩产不到八十斤。"他指尖划过等高线,停在标注"飞沙岗"的赭色区域。当年父亲在此播种三天三夜,出苗时却被风沙掩埋大半。
"如今咱们有'三膜覆盖术'。"湖南农大教授王振华拔起株花生。透明地膜锁住墒情,银色反光膜驱赶蚜虫,最妙的是覆在幼苗上的无纺布——前夜突降冷雨,布面凝结的水珠在晨光里如星斗闪烁。无人机正在上空巡航,光谱传感器精准标记缺苗区域。
"快看根瘤菌!"研究生小陈惊呼。拨开沙壤,玛瑙红的花生根上缀满珍珠白的菌瘤。"每克固氮0.2毫克,这就是旱地宝啊。"李志笑着抓起把沙土扬向天际,风中有新买的播种机轰鸣而来。当年父亲面对飞沙岗的叹息,此刻化作云层里的回响。
四
高沙古镇的非遗集市开张那日,千盏灯笼将青石板路映成流虹。棕包脑舞者头裹棕片、身披绿叶踏鼓而舞,木棍击地声如惊雷滚过明清古街。戴花镜的老匠人坐在“洞口木雕”招牌下,刻刀游走处,雪峰山的松涛云海在黄杨木上复活。
"扫扫这个,能看棕包脑舞全本戏!"非遗摊前,十五岁的瑶族少女奉雪梅举起靛蓝染布,布角缝着木雕二维码。她祖父奉老岩正将棕片编成傩面,刻刀在额头勾出雷纹——这是代表雪峰山神的"十二道闪电纹"。
游客扫码瞬间,手机屏绽开1943年的黑白影像:年轻的奉老岩在祠堂前腾跃,绑腿上的铜铃震落檐角霜花。画面渐变为2023年全景录像:同样的舞步踏在水泥广场,背景里电商物流车正驶过彩虹路。"爷爷说雷纹要刻得深,二维码要雕得浅。"奉雪梅展示着新学的阴刻技法,智能手表映着祖孙俩交叠的身影。
当奉老岩将完工的傩面戴在孙女脸上,檐角铜铃无风自鸣。百年雷纹与数据流光在桐油浸透的棕片上悄然融合。
“七十二项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洞口的血脉密码。”守摊的银匠敲打苗银胸牌,錾子底下渐渐浮出熬茶姑娘的侧影,指关节被茶渍浸染成琥珀色。人群忽然喧腾起来——罗溪熬茶正式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屏幕上闪现宝瑶村熬茶节的盛况:龙狮在鼓点中腾跃,熬茶姑娘捧碗踏歌,游客们跟着大花轿畅游古寨。穿对襟褂的老者颤巍巍站起,将熬茶习俗传承基地的铜牌擦了又擦。
夜色渐浓时,我在超美水库边遇见赤竹村的李绍祥。他带我登上水库瞭望塔,指向库心漂浮的"生态浮岛":"那上面种着狐尾藻,专吃富营养。"月光下,二十座浮岛如青玉棋盘缀于水面。三年前蓝藻爆发时,他带头拆了自家网箱,却偷偷保留袋泡茶渍染的《养鱼日记》。
"瞧瞧现在的宝贝!"他掀开堤坝边的控温箱。去年投放的莼菜苗已吐出新叶,这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对水质要求极高。更惊喜的是枯水期露出的消落带——农科所实验种植的湿生水稻"浪淘沙"正扬花抽穗,稻香惊起苇丛中的中华秋沙鸭。
他正指挥工人给新栽的油茶树苗培土:“种好两棵树,护好四分田,山水文章做足了,桃源梦就成真喽!”"拆网箱那年我三天没说话。"老李摩挲着日记本上的茶渍,"如今这莼菜,比百斤鱼苗还金贵哩。"水波将月光揉碎又抻平,倒影里新栽的油茶树正攀上山脊。对岸农家乐的灯火倒映水中,恍如散落的星子沉入碧玉盘。
熬茶节最后一日,我随人流登上湘黔古道最高处。宝瑶古寨尽收眼底:白墙黛瓦的院落棋布山坳,盆景绿植点缀的“三米三园”如翡翠镶嵌;更远处,五彩稻浪涌向雪峰山脚,小籽花生田在旱地里舒展青蔓。晒坪上,尹邹平合作社的男女正翻晒新谷;文化广场,棕包脑舞者踏着鼓点祈愿丰年。
向付桂家的炊烟升起来了,许又石院里的蜜桔压弯枝头,李志的花生田掠过播种机的银光。古道上飘来《熬茶敬亲人》的歌声,各族儿女的欢舞汇成彩色的河流。黛瓦雕花窗棂下,小小二维码隐在百年雷纹深处,静待春风再临。
左邻种茶,右舍栽花,前院晒谷,后院育苗——雪峰山麓的烟火人间里,每一寸苏醒的土地都在吐纳生生不息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