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老桂花树筛下满地碎金时,父亲的二胡声便从青石阶上浮起来了。弓弦一抖,几个颤音掠过宝瑶古寨的寨门,与铁锅里熬茶的雾气纠缠着,漫向湘黔古道的石阶深处。游客们端着粗陶茶碗驻足,冰糖在琥珀色的茶汤里融化——那是瑶寨迎客的礼数,用九种深山植物芽苞熏制的茶团在沸水里苏醒,翻腾着浸透省级非遗名号的醇厚。父亲从不抬眼瞧那些举手机拍照的游人,只将佝偻的背脊抵住斑驳寨墙,任琴筒里淌出的古调漫过马厩遗址上新生的一丛凤尾蕨。
他的二胡比熬茶历史更老。那年月雪峰山的云雾压得人直不起腰,父亲踩着青石板古道翻过鹰嘴岩,把琴弓别在补丁摞补丁的裤腰带上。寨里人听见弦声从山坳飘来,就知道是卖艺归来的跛腿汉子背回半袋糙米。有次在四十八盘险道上遇见野猪,他抡起二胡当棍棒,硬是砸得那畜生滚下陡坡。琴筒裂了道三寸长的口子,后来用熬茶的竹篾箍紧,倒成了特殊的共鸣腔,拉出的《鹧鸪飞》总带着山风穿林的呜咽。
“冬妹子,你爹把琴当命哩!”省财政厅扶贫工作队进寨那年,母亲指着火塘边擦琴的父亲劝女儿。冬妹子攥着广州电子厂的工资单,指甲掐进掌心——寨子刚通油砂路,游客零星得像早春的野梨花。父亲突然插话:“山沟沟留不住凤凰,莫学我拉琴讨饭。”他腮帮抽动着,把松香狠狠抹上琴弓。
冬妹子的“咚咚农家客栈”开张那日,父亲在寨门石柱下拉了整天《孤馆遇神》。那曲子讲的是书生夜宿荒寺遇鬼的故事,弦音峭拔如刀,把游客惊得绕道而行。直到暮色染透罗溪国家森林公园的杉木林,肖波先生循着琴声找来。这个从长沙三访宝瑶的工程师,竟跟着荒腔走板的琴音哼完全曲。“老伯,这是《神奇秘谱》里的明曲啊!”他递来的茶杯里,熬茶正漾开金丝菊般的纹路。
父亲枯井般的眼里,忽地落进颗星星。
春风第三次拂过雪峰山腹地时,宝瑶村已成了省级旅游网红村。新铺的平古公路在山间盘旋如镶了彩边的玉带,慕名来看彩虹桥、茶马驿站的车辆排到五里外。冬妹子的十二间客房夜夜满员,父亲再不用去寨门卖艺——他端坐客栈回廊的葡萄架下,面前搁着游客送的紫檀木琴码。那裂过缝的旧二胡经肖波先生引荐的专家修缮,竟透出沉雄的松涛之声。
“这是瑶乡的《欢乐茶调》,谷雨采茶时姑娘们唱的呢!”父亲的新曲引得江苏来的学生们围坐成圈。他们跟着手机伴奏软件打拍子,将熬茶敬茶歌的旋律录进短视频。穿靛蓝瑶服的冬妹子托着茶盘穿梭其间,冰糖在碗底叮咚作响,琴音忽然变得轻快了,像解冻的溪水跳下悬崖。
变化在清明后破土而出。父亲用三个月扒谱编弦,把熬茶制作的全过程谱成《九味茶谣》。谷雨那日,县文化馆干部扛着摄像机闯进院子时,他正演示炒青技法:铁锅烧得发红,九种植物芽苞在竹匾里翡翠似的晃着,琴声随他翻炒揉搓的动作忽急忽缓。待到茶团在竹筛里熏焙发酵,弦上淌出带烟火的暖意,满院游客竟学着瑶家姑娘的敬茶调即兴合唱起来。
“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啊!”戴眼镜的干部紧握父亲的手。摄像机红灯亮起的刹那,父亲耳根通红,琴弓却稳如当年挑百斤山货的扁担。夜里他抚着“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的铜牌喃喃:“冬啊,这牌子得挂灶屋墙上,熏着茶香才踏实。”
七月流火,乌饭节的紫云英染透千亩田垄。父亲作为主祭琴师,在寨心广场搭起丈二高的歌台。长龙宴的条凳蜿蜒如河,游客们举着乌黑油亮的饭团,糯米香混着紫云英的甜味在空气里浮荡。无人机航拍器在人群头顶嗡嗡盘旋,捕捉着每一张被篝火映红的笑脸。当《恩爱茶》的唱词响起,父亲琴弓猛然一抖,肖波先生携来的民乐团应声加入。琵琶滚指似骤雨,竹笙悠扬如鹤唳,那柄修补过的二胡在交响中迸发出金石之音。曲终时万籁俱寂,唯有平溪江水在彩虹路桥下奔涌,茶山上的采茶女齐声吆喝,漫山遍野荡起绿的涟漪。
庆典的余音在古寨梁柱间萦绕了三日。 父亲便迷上了新事业。每天清晨,他背琴沿平古公路巡游十公里,在淘金桥头教放牛娃运弓,去茶文化生态园为采茶戏班伴奏。古楼驿景区排练《茶马古道》实景剧时,他蹲在导演组半个月,把熬茶敬茶歌改编成主题曲。首演那夜,三百架无人机缀成茶壶图案高悬天幕,父亲领着穿霓虹灯饰的瑶家姑娘登台,二胡的丝弦与电子混响共振,台下白发的寨老们跟着节拍叩打烟杆。
客栈风铃又响,却是县中学民乐社团来研学。父亲翻开冬妹子儿时的作业本,手抄谱上爬满新添的注解。他让城里孩子轮流抱那柄传了三代的二胡,教他们辨认琴筒竹箍上熏染的茶色:“琴裂了能补,曲断了能续,咱瑶寨的老规矩——熬茶要九蒸九晒,好曲子得熬进三代人的血气。”十四岁的团长阿杰在《九味茶谣》末尾添段电音间奏,合成时父亲笑得泪花直溅:“当年我砸野猪的蛮劲,倒叫娃娃们编成摇滚哩!”
秋深时肖波先生送来泛黄的《洞口民乐集成》,父亲用熬茶染就的蓝布包了书皮。霜降那日,寨里新生的五个娃娃行命名礼,他即兴创作《五子登科》。弦音欢跃如脱兔,七岁的孙子突然抓起儿童版二胡加入合奏。琴声穿过广场上“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碑刻,掠过咚咚客栈的朱漆招牌,惊起古寨墙缝里几茎金黄的野菊。
雪峰山的云雾又漫上来,熬茶在铁锅里咕嘟冒泡。父亲摩挲着孙儿细软的手指摆上琴弦,孩子腕间的银铃与弦索共振。游客们的茶碗停在半空,他们听见两种琴音在融合——苍劲的松涛裹着清亮的溪水,撞向青石阶下新铺的彩虹公路,奔向比雪峰山更远的群山。
后记:
本文以湖南洞口县宝瑶村真实非遗项目“罗溪熬茶”为背景(2016年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当地“乌饭节”民俗与平古公路“最美农村路”建设成就,通过两代人对传统民乐的坚守与创新,展现雪峰山区“因路而美、因路而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文中客栈原型取材于宝瑶村返乡青年肖冬的真实经历,古寨开发、茶旅融合等情节均基于洞口县“非遗+旅游”的实践成果。千年瑶寨的炊烟里,传统文化正以守正创新之姿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