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15
分享

闪小说十篇

一、《篾匠的新竹》

老篾匠李顺德的竹器铺前,孙子小宝正蹲着刷手机。屏幕里,竹市的香芋刚下垄,裹着他编的竹筐在直播间里转着圈。“爷爷,您编的‘竹市香芋专用筐’,评论区都问咋买呢!”小宝举着手机凑过来。

李顺德手一抖,篾刀在竹片上划出细痕。他摩挲着竹篾上熟悉的“万字纹”,想起去年工作队带的电商培训课,村里老会计说:“竹市的香芋沾着竹香才更俏。”那晚他在煤油灯下琢磨半宿,把竹筐底纹改成了弯弯曲曲的二维码,像极了香芋藤的走势。

小满这天,小宝举着手机直播爷爷编竹灯。镜头扫过墙上泛黄的奖状——1982年全省竹编大赛一等奖,旁边新贴的电商物流单上,“湖南洞口竹市镇”的字样格外清晰。弹幕有人问:“老手艺会过时不?”

李顺德把最后一根竹篾弯成月牙,竹刀敲在竹骨上“笃笃”响:“你看竹市的山,年年发新笋,老手艺跟着长新枝嘛。”竹灯亮起时,小宝看见爷爷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比灯光更暖的笑意。

二、《山溪的歌声》

任瑶站在挪溪瀑布下,听着客房传来的白噪音——那是她录的溪水声,混着瑶族阿婆的采茶调。三年前她回罗溪瑶族乡,把吊脚楼老屋改成“瑶山云舍”,窗棂上还留着奶奶当年刻的瑶锦纹样。

“任瑶姐,摄影团说要拍‘龙头三吊’的晨雾!”村支书老杨揣着刚印的手册进来,封面上瀑布挂在雪峰山余脉间,右下角印着“罗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洞口”。任瑶指尖划过手册上的青石板路:“这条路通了,山货出山比以前快两时辰。”

说话间,满载罗汉果的货车鸣笛而过,车斗上“洞口青山村集体合作社”的红漆字被雨打湿,反倒更鲜亮。司机探出头喊:“小瑶,你要的新茶给放厨房了!”

夜深时,任瑶坐在吊脚楼阳台。溪水在月光下淌成银带,城里闺蜜发来视频:“真不回来?”她转镜头对准星空:“你听,这溪声比地铁报站好听多了——洞口的星星,都比城里亮三分。”

三、《盘王节的鼓声》

大麻溪村的鼓声震得山坳发颤时,阿秀正对着镜子系狗头帽的银链。去年从广东电子厂回来前,乡文化站的王老师翻着《洞口瑶族志》找她:“你奶奶的长鼓舞,全乡就你学得最像。”

舞台上,阿秀的鼓点渐急,裙摆扫过地面的蓝靛染布,那是她娘新织的瑶锦。台下,穿蓝布对襟衫的阿公阿婆跟着哼起《盘王歌》,几个扎红领巾的娃子扒着台沿,手指跟着鼓点敲膝盖。

表演结束,王老师递来本《瑶族舞蹈图谱》:“你编的‘采茶鼓’收录进去了。”阿秀翻开,看见自己跳舞的照片旁,印着“湖南洞口大麻溪村 非遗传承实践”。

篝火燃起时,阿秀教娃子们转鼓。火光里,远处非遗展示馆的灯亮着,木偶戏老艺人正给游客讲《盘王开天》,木偶的衣袂上,绣着和阿秀裙摆一样的八角花纹。

四、《古树的守望》

罗溪青界古树林的千年银杏下,护林员老周用枯枝划着地。“这观景台得用本地的杉木,不然对不起老祖宗留下的树。”他去年跟工作队拍桌子时,树皮上还留着山洪冲的划痕。

施工队起初想浇水泥台,老周搬来《洞口古树保护条例》:“青界的树,是咱洞口活的历史!”最后改成了架空的防腐木台,离树干三尺远,还留了排水的缝隙。

今儿观景台完工,老周摸着树干上的铜牌——“湖南洞口青界古树林 平均树龄约200年”,高度刚到他胸口,没伤着一点皮。几个游客举着相机拍树冠,穿碎花裙的姑娘对着直播镜头喊:“家人们看!这就是洞口的‘活化石’,负氧离子浓得呛人!”

夕阳把老周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掏出小本子记:“明儿给木台刷桐油,防白蚁。”风过叶响,像老树在应他的话。

五、《留守的星空》

“爷爷,北斗七星在那儿!”小宇举着天文望远镜蹦跳,镜筒上还贴着“洞口留守儿童之家”的贴纸。爷爷眯眼瞅半天,只看见一片亮闪闪的星子:“等你爸妈从广东回来,让他们也瞧瞧咱洞口的星空。”

村里的留守儿童之家去年秋天开的,墙上贴满雪峰蜜橘的海报,电脑里存着农技课视频。每周六,大学生小林姐姐都会来,今儿她带来个红箱子:“这是智能急救箱,教你们给爷爷奶奶量血压。”

小宇摸着急救箱上的红十字,想起去年奶奶晕倒时,村医跑了三里路才到。“学会了,下次奶奶就不用等了。”他低头记笔记,本子上画着望远镜和星星,旁边写着“洞口·青山村”。

夜深了,妈妈的视频电话打来。小宇举着望远镜对屏幕:“妈妈你看,这是北斗星!等你回来,我带你去青界古树林看星星,比厂里的灯好看一百倍!”

六、《扶贫书记的笔记本》

肖鹏的笔记本卷了边,最新一页写着:“石狮村富硒大米 洞口北纬27°黄金产区”。他盯着窗外翻金浪的稻田,想起刚到村时,老赵蹲在田埂上抽旱烟:“年轻人,咱洞口的土是好,可卖不上价有啥用?”

肖鹏没多说,带着农技专家测土,报告出来时他拍着老赵的肩膀:“叔您看,咱这土含硒量是标准值的3倍!”他跑遍县城超市,把“洞口富硒米”的牌子挂进专柜,又搞起“认养稻田”,城里人扫码就能看稻子生长。

今儿老赵揣着银行卡找他:“肖书记,这米真卖8块一斤?比去年多赚了五千!”肖鹏翻开笔记本笑:“下一步搞油菜花基地,开春游客来拍照,咱卖蜂蜜、菜籽油,让洞口的田变‘金窝窝’。”

手机震动,是县农业局的消息:“智能大棚批了”。肖鹏在本子上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明早跟老赵他们商量种啥。”

七、《暴雨中的桥梁》

暴雨砸得青山村的老石桥“咯吱”响,村支书老张举着塑料布,看见瘸腿的老贵叔正往桥头挪:“老张,我家罗汉果还在对岸晒着呢!”河水已经漫过石桥的第三个石墩,去年山洪冲垮的痕迹还在桥身。

“让开!”商书记带着救援队趟水过来,迷彩服上淌着水,“先转移老人孩子,桥我们来守!”他指挥挖掘机在下游筑围堰,又打电话调应急钢架。老贵叔举着马灯照路,灯影里,十几个村民扛着沙袋跟在后面。

三天后雨停了,新桥横跨河面,钢架上刷着红漆:“洞口青山村·连心桥”。老张剪彩时,老贵叔抱着一筐罗汉果塞给商书记:“尝尝咱洞口的甜!这桥结实,比啥都强!”商书记咬了口果子,甜汁顺着嘴角流——那是青山村的味道,也是心连着心的暖。

八、《禾花鱼的记忆》

陈斌蹲在竹市的梯田边,看禾花鱼在水里摆尾。爷爷的话又在耳边响:“咱洞口的田,稻养鱼,鱼肥稻,老祖宗的法子错不了。”可后来化肥一撒,鱼影就稀了。

他从城里回来那年,流转了50亩梯田,竖起“洞口生态稻田”的牌子。村民老赵蹲在田埂上抽旱烟:“不用化肥,稻子长不好咋办?”陈斌拉他看电脑:“叔您瞧,这区块链溯源,城里人扫码能看鱼啥时放的、稻子啥时浇的水。”

第一批禾花鱼上网时,订单涌进手机。老赵掐灭烟袋锅:“小陈,我那三亩地也跟着你搞!”如今梯田里又满是鱼影,陈斌站在田埂上,夕阳把稻浪染成金的,远处“洞口竹市稻田养鱼合作社”的牌子在风里晃,像爷爷当年插的稻草人,守着这片田的希望。

九、《土陶窑的星火》

傅立先望着冷水窑的火光,映得“洞口冷水窑”的石碑发红。父亲傅金林正教徒弟刻坯,刀尖划过陶土,留下墨晶石雕似的云纹——那是他把洞口两种老手艺融到了一起。

前几年窑厂快歇了,年轻人嫌土陶“土气”。傅立先盯着祠堂里的老陶坛琢磨:“老手艺得会说话。”他把瑶锦纹样刻在茶具上,在陶杯底印“湖南洞口”,带着作品跑文创展,拿回个金奖。

“师父,上海的订单又来了!”徒弟小周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客户的留言:“这陶杯有山的味道。”傅金林摸着新出窑的茶具,釉色像洞口的晨雾。傅立先添了把柴,窑火“噼啪”响,仿佛在说:千年的手艺,在洞口的土里永远烧不熄。

十、《龙灯重燃》

高沙古街的骑楼下,李春桃看着蒙尘的龙灯骨架叹气。十年没舞龙了,当年一起耍灯的老伙计,有的搬去了县城。“爷爷,我想学耍龙头!”孙子小明拽着他的袖子,眼里闪着光。

祠堂里,几个年轻人跟着学步。小明举着龙头晃悠,李春桃敲着烟袋锅:“咱洞口的龙灯,讲究‘游、翻、腾’,得像高沙溪的水一样活!”他给龙身糊上红绸,绣上“风调雨顺”,都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

元宵夜,龙灯从高沙古街游过。小明举着龙头穿梭,龙尾跟着老伙计们的吆喝声摆动。骑楼上,穿棉袄的阿婆们扔糖果,孩子们追着龙灯跑。小明的同学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着:“这是湖南洞口的龙灯!太有劲儿了!”

李春桃摸着龙灯的鳞片,看灯光映着青石板上的“高沙古镇”刻字。龙灯游远了,影子在墙上晃,像极了老辈人说的——只要根在洞口的土里,啥手艺都能活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