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23
分享

短篇小说│小巷深处

青石板路在晨雾中泛着幽光,两旁的砖木老屋檐角低垂,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故事。林小易站在巷口,望着深处那间斑驳的木门,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三年前,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执意去城里读大学,如今却又回到了这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小易回来了?" 隔壁张婶挎着竹篮从巷子里走过,篮子里的辣椒红得耀眼,"你爸这几天总念叨你,说竹刻坊该有人接手了。"

林小易勉强笑了笑,没有接话。她知道父亲的心思,但宝庆竹刻那繁琐的工序和微薄的收入,实在让她看不到未来。大学期间,她学的是电子商务,亲眼见证了许多传统手工艺通过网络重获新生,可父亲却始终固守着老一套。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熟悉的竹香扑面而来。父亲林新正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刻刀在竹簧上翻飞。他的银发垂落在额前,老花镜滑到鼻尖,专注的神情让林小易想起了小时候趴在一旁看他雕刻的时光。

"回来了。" 林新头也不抬,刻刀却突然停住,"听说你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

林小易咬了咬嘴唇,"爸,我想留下来。"

刻刀重重地落在桌面上,林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胡闹!城里的工作多体面,回来干什么?"

"我想帮您把竹刻坊做大。" 林小易鼓起勇气,"现在电商很流行,我们可以把竹刻作品放到网上卖,说不定能赚更多钱。"

"笑话!" 林新拍案而起,"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是赚钱的工具?你爷爷当年为了保护竹刻秘方,差点丢了性命,你倒好,要把它卖到网上去!"

林小易还想争辩,却被父亲挥手打断,"出去!别在这碍手碍脚!"

她默默退出门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巷子里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得屋檐下的铜铃叮当作响。远处,夫夷江的水缓缓流淌,倒映着崀山的轮廓,宛如一幅水墨画。

傍晚时分,村支书李建国找上门来。他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皮肤黝黑,说话带着浓重的邵阳口音,"小易啊,听说你想搞电商?好事啊!村里正愁着竹刻销路呢。"

林新沉着脸,"老李,你也跟着胡闹?老祖宗的东西能随便上网?"

李建国哈哈一笑,"守业叔,这你就不懂了。现在上面有政策支持,咱们村要是能把竹刻打造成品牌,说不定能评上非遗文化村呢。小易在城里见过世面,让她试试呗。"

林新哼了一声,转身走进里屋。林小易感激地看了李建国一眼,"叔,您放心,我一定把竹刻坊做好。"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易一头扎进了竹刻坊。她仔细研究父亲的作品,发现传统竹刻虽然精美,却缺乏现代设计感。于是,她偷偷联系了城里的设计师,将竹刻与现代元素结合,设计出一系列新颖的产品。

"小易,你这是糟蹋东西!" 林新看着那些刻着卡通图案的竹笔筒,气得浑身发抖,"这哪是竹刻?分明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林小易耐心解释,"爸,现在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我们得跟上时代。您看这个手机支架,把竹刻和现代科技结合,多受欢迎啊。"

林新冷笑一声,"受欢迎?我看是胡闹!" 说完,他摔门而去,留下林小易独自在作坊里发呆。

就在这时,李建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要举办非遗文化展,邀请竹刻坊参加。林小易兴奋不已,决定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

"小易,你就别折腾了。" 张婶在一旁劝道,"你爸那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

林小易摇摇头,"张婶,我相信父亲会理解的。"

展览当天,竹刻坊的展位前围满了人。林小易设计的竹刻手机支架、书签、摆件等产品大受欢迎,不少人当场下单。林新站在一旁,脸色铁青,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确实精美。

"守业叔,你看小易多厉害!" 李建国拍了拍林新的肩膀,"现在网上都传开了,说咱们竹溪村的竹刻是 ' 活的艺术品 '。"

林新沉默不语,目光落在一个刻着崀山风景的竹雕上。那是林小易熬夜赶制的作品,将崀山的丹霞地貌和夫夷江的碧水融入其中,刀法细腻,意境深远。

"小易,过来一下。" 林新突然开口。

林小易紧张地走到父亲身边,"爸,您......"

林新指了指那个竹雕,"这个,是你刻的?"

林小易点点头,"是的,爸。我想把家乡的美景融入竹刻中,让更多人了解邵阳。"

林新叹了口气,"看来我真的老了。" 他握住女儿的手,"小易,你做得对。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但也不能一成不变。"

竹溪村的青石板路在秋雨里泛着油亮的光,巷口老樟树上的红灯笼被雨打湿,沉甸甸地垂着。林小易蹲在作坊门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新刻的竹制茶则,茶则上的夫夷江波浪纹里还凝着水珠,在直播间的灯光下闪烁。

"丫头,把那卷陈年竹簧拿来。" 林新的声音从作坊里传来。林小易应声进去时,正见老人往一块半人高的竹板上拓新纹样——那是幅缩小的崀山云海图,云雾的纹路用极细的阴刻线条勾勒。"下周要去北京参展,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人说,要摆在湖南馆最显眼的位置。" 他往墙角努了努嘴,那里立着个新做的竹制展架,架身上刻着缠枝莲纹。

"小易姐,县邮政的车来了!" 二丫顶着雨跑进来,"王局长说要给咱开通 ' 竹刻专线 ',全国各地三天就能送到。" 她手里捏着张快递单,上面印着个小小的竹刻骆驼峰图案。林新的刻刀顿了顿,目光落在快递单上。去年这时候,他还在为怎么寄竹刻到省城犯愁。"让王局长等会儿,我把这云海图的边角修完,正好托他捎个样品去北京。"

雨停时,张婶举着个新做的竹制茶筅跑过来:"小易,你看这茶筅刻得成不?上海的客户说要配着竹刻茶具一套卖。" 话音未落,林小易的手机响起,是杭州设计师发来的视频。屏幕里,模特站在竹制屏风前拍照,屏风上刻的《崀山晴岚》层次分明。"林师傅的手艺征服了整个时装周!下个月的国际非遗展,咱们联名款肯定能惊艳全场。"

林新在旁边听见了,默默往竹板上抹了层桐油。林小易瞅着他手腕上那块磨得发亮的竹制护腕——内侧刻着 "守艺" 二字。

"爸,国际非遗展的邀请函来了。李书记说县文旅局派专车送咱们去。"

林新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摩挲,忽然抓起刻刀往竹板上划:"得把夫夷江的水纹刻得再柔些。"

笑声未落,巷口传来了孩子们的喧闹。穿校服的孩子们举着竹制风筝往老樟树下跑。林小易认出那是村小学课后兴趣班做的。

"小易姐,合作社的账本您得看看。" 会计王婶抱着个竹制账册箱进来,"这月纯利润比上月涨了三成,隔壁几个村都想来学咱的模式呢。" 她翻开账册,上面贴着张竹刻标签。

林新的刻刀在竹板上停了停。他往巷外望,远处的观景台已经修好,夫夷江的游船载着游客缓缓驶过。

"丫头,帮我把那卷老竹纸拿来。" 林新忽然开口,"我想在屏风背面题首诗,《竹溪晚唱》。"

林小易去里屋翻找竹纸时,发现墙角堆着些新做的竹制笔记本。封面上刻着极细的纹路,是把传统的缠枝纹和现代几何图案揉在了一起。她举着笔记本过来:"爸,北京参展时带些当伴手礼怎么样?"

林新的目光在笔记本上停了半晌,忽然往竹板上重重刻下一笔:"把 ' 竹溪村 ' 三个字刻在扉页。"

暮色漫进作坊,林小易帮父亲把刻好的屏风搬到院里。月光透过竹丝的纹路,在青石板上投下流动的光影。

林新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摸那温润的竹面,反而走到墙角,拿起一个合作社新送来的、由激光雕刻出基础花纹的竹制笔筒半成品。他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精确却冰冷的纹路,又拿起自己案头那个手工刻的、刀痕里仿佛还带着夫夷江水汽的旧笔筒。两个笔筒在月光下并排而立。

他沉默良久,才转身走向那巨大的屏风,指尖终于落在自己一刀一刀刻出的云纹上。那触感,是竹的温润,是刀的力度,更是几十年光阴沉淀下来的体温。他轻轻叹了口气:

"丫头,这路啊...是越走越宽了。机器能跑得快,可有些脚印,还得靠人一步一步踩实了。" 他回头,看向女儿,"合作社的章程,得立住了。机器省下的力气,得用在‘琢磨’上,不是‘对付’上。老祖宗传下的‘活气’,不能断在咱们手里。"

林小易望着父亲月光下清癯却挺拔的身影,看着他眼中那份历经争执、妥协却愈发澄澈的坚守,用力点头:"爸,我懂。咱‘守艺斋’守的,从来不是死规矩,是这竹子里头的... 活魂儿。"

林新布满皱纹的脸上,缓缓绽开一个真正释然的笑容。他不再言语,只是用手指,沿着屏风上云海的边缘,极其缓慢而郑重地,又描摹了一遍。仿佛在确认,也仿佛在承诺。

远处,观景台上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沿着夫夷江的曲线蜿蜒而去,像一串落入凡间的星子。这光亮,不仅照亮了竹溪村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青石板路,也清晰地映照着这条路上,那些因碰撞而愈发深刻的足迹——一边是轰鸣向前的时代车轮,一边是深深扎进泥土的古老根脉。而连接它们的,是像竹节一样,在压力下不断寻求向上生长、既坚韧又懂得变通的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