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30
分享

雪峰山下稻花香

晨雾漫过雪峰山的余脉时,总带着几分缠绵的情意,把洞口县的村庄裹得格外温柔。记者站在文昌塔下,看朝阳像刚磨亮的铜镜,一点点拭去薄雾,给错落的青瓦白墙镀上金边。远处稻田里传来沙沙声,不是风动,是早起的农人正弯腰侍弄新插的秧苗,裤脚沾着的露水在晨光里闪着碎银似的光。村口那棵几人合抱的老樟树,在薄雾中静默如初,新叶在朝阳下泛着油亮的光。 这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正顺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慢慢舒展着沉睡已久的筋骨。

一、古驿新声

高沙古镇的青石板路是有记忆的,每一道凹痕里都藏着马帮的铜铃、挑夫的号子。明清商号的门楣上,“裕昌祥”“同福堂”的匾额被岁月浸得发黑,却在新漆的门柱映衬下,显出几分新旧交织的韵致。72岁的曾祖父常说,从前这里的石板路永远是热的,南来北往的商队把太阳的温度都带了过来,连空气里都飘着茶叶、丝绸和桐油的混合香气。

“小林回来啦?尝尝今年的云雾茶!”镇口“曾家木雕坊”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堂叔曾庆林正拿着细砂纸打磨一件八仙过海木雕。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却在刻刀下生出万般灵巧,吕洞宾的拂尘丝缕分明,何仙姑的裙摆似有清风流动。这个传到他手里的三代手艺,曾在某年春节前差点断了线——最后一套雕花八仙桌摆在作坊角落,落了层薄灰,堂叔正打算把工具收进阁楼,去镇上的超市当保安。

转机藏在县文旅局送来的那杯热茶里。非遗普查的干部蹲在作坊里,指着墙上褪色的祖训说:“老手艺是金疙瘩,得让它见天光。”后来的故事,就写在工坊墙上的新旧照片里:左边那张,五年前的作坊昏暗狭小,木屑堆得像小山;右边这张,窗明几净的新工坊里,堂叔的儿子小伟正对着电脑打包快递,屏幕上跳动的订单地址从黑龙江到海南,最远的来自新疆克拉玛依。“以前总觉得守着刨子凿子没出息,非要往城里跑,”小伟笑着擦了擦额角的汗,键盘声噼里啪啦响,“现在嘛,订单是多了,可这电脑上的门道、网上的规矩,学起来也不比雕花容易。好在老祖宗传下来的本事,是咱的根,比城里的写字楼结实。”

古镇西头的百年粮仓,木梁上还留着当年“五谷丰登”的彩绘。如今这里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退休教师王老师正给一群孩子讲“雪峰香粘”稻种的故事。玻璃展柜里,泛黄的稻穗标本旁摆着现代培育的稻种,颗粒饱满得像镀了层釉。“你们看这稻穗的弧度,”王老师的手指在展柜上轻轻划过,“老辈人靠经验选种,现在有农业科技人员帮忙,选种育种的‘火候’更准了,这就是咱洞口人的福气。”阳光透过拱形窗棂,在孩子们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会发芽的种子。

二、稻浪千重

从古镇出来,柏油马路像条黑丝带,把连片的稻田串了起来。初夏的秧苗刚扎下根,嫩得能掐出水来,风一吹,千亩稻田就漾起碧色的涟漪,连空气都染着青草的甜香。田埂上停着架银灰色的无人机,操作员小李正低头调试参数,他手腕上的智能手表突然震动,是妻子发来的视频——刚学会走路的女儿正举着小秧苗,在院子里跌跌撞撞地模仿插秧。

“这要是搁以前,这么多亩田喷药,得请十来个乡亲忙三天。”村支书老杨蹲在田埂上,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着,屏幕里的稻田被分成了一格格,土壤墒情、水温、光照数据实时跳动。他指给记者看田边新修的防渗渠,水泥渠壁光溜溜的,渠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你记不记得?以前这条渠淤得厉害,天旱时浇地得排队,谁家先浇上谁烧高香。”现在渠边装了智能闸门,手机一点就能放水,水流顺着支渠分进稻田,像给秧苗系上了银色的丝带。“方便是真方便,就是这机器、这系统,万一出点毛病,还得靠咱的老把式顶上去。”老杨拍了拍膝盖上的土,语气里透着股庄稼人的实在。

稻田中央的观景台是村民们众筹建的,栏杆上挂着的二维码牌被晒得有些褪色。扫码进去,能看见这片稻田的“成长日记”:从春耕时的翻地施肥,到育秧时的温室监控,再到插秧时的机械化作业,每一帧都清清楚楚。“游客扫码就能看全程,秋收时预订新米的电话能打爆。”老杨说着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

“稻鱼共生”示范田里,李建国正弯腰把渔网往水里放,网兜一拎,几条巴掌大的稻花鱼蹦跳着溅起水花。他家这五亩田,曾是村里有名的“望天收”,种出的谷子除了自己吃,卖不上好价钱。农技员第一次来指导改稻鱼共生时,他还犯嘀咕:“鱼在田里乱拱,稻子能长好?” 头一年,看着鱼苗在田里窜,他整宿睡不踏实,生怕糟蹋了秧苗。 现在他算明白了,鱼粪是天然肥料,鱼游动能松土,水稻不施化肥也长得壮,鱼还能多一笔收入。“去年卖鱼挣了两万三,加上优质稻的钱,彻底摘了穷帽子。”他黝黑的脸上笑出深深的纹路,牙齿在阳光下白得发亮。

村头的烘干厂里,几台银色的烘干机转得正欢,热风带着稻谷的清香飘出老远。合作社的会计老张在记账本上写着:“今日烘干稻谷8000斤,水分含量13.5%。”以前晒谷靠老天爷脸色,遇上连阴雨,谷子发霉发芽是常事。现在有了烘干厂和仓储中心,稻谷收进来就能烘干入库,合作社统一联系收购商,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市场价,谁也别想压价。“以前卖谷像求人,现在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老张合上账本,给记者递来一把刚烘好的糙米,嚼起来脆生生的,满口清香。

三、青山常绿

盘山公路像条银蛇,绕着青翠的山梁往上爬。车窗外,曾经裸露的荒山如今被油茶树和猕猴桃藤覆盖,深绿浅绿层层叠叠,山腰上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安静地吸收着能量,和葱郁的山林相映成趣。护林员老张背着砍刀走在前面,刀鞘上的红绸子晃悠悠的,那是他当选“生态卫士”时村里给系的。

“这些山以前就是石头窝,”老张挥刀砍掉路边的杂柴,“土薄得能看见石头,种玉米收不了半筐,年轻人都往外跑。” 他指着远处一片特别茂盛的油茶林,“那是王瘸子家的,他腿脚不好,以前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叹气。专家教他种油茶,头两年没见收成,急得嘴上起泡。 现在油茶林里还套种了黄精、玉竹,落叶成了天然肥料,山里的野猪、野鸡也多了起来。”“去年他家十亩油茶收了三百二十斤茶油,一斤卖六十五,光这就两万多。他逢人就说,这山是‘绿色银行’。”老张说着,弯腰捡起一颗掉落的油茶果,擦了擦递给记者,“你闻闻,这油香藏在果子里呢。”

山顶的光伏电站规模不小,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电缆线延伸向山下的变压器。村主任领着观察者在电站里转,脚下的草地软绵绵的,几只山羊正低头吃草。“这些板不光能发电,板下还能放羊、种牧草,一举两得。”他给观察者算细账:“每年发电一百二十万度,并入电网能赚几十万,加上国家补贴,收益按股分红,每家每年能领两千多,村集体还有余钱修桥铺路。” “刚开始征地建电站,也有几户想不通,怕坏了风水、占了林地。”村主任顿了顿,“后来分红实实在在发到手里,大家看到草照样长,羊照样跑,心气儿就顺了。” 说话间,一阵风吹过,草叶摇曳,光伏板稳稳地立着。

生态停车场里停着不少外地牌照的车,来自长沙的陈女士正带着孩子采野菊花。他们刚从瀑布景区下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刷短视频刷到这里的,说空气里都是负氧离子,”她笑着给孩子擦汗,“果然名不虚传,山清水秀的,比城里的游乐场舒服多了。”村支书说,村里这几年靠着好生态发展旅游,修了游步道、建了农家乐,去年接待游客十二万,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开了五家民宿,连镇上的快递点都忙不过来,专门招了六个村民帮忙。“生意是好了,可节假日人一多,垃圾处理、停车秩序也让人头疼,得一步步来。”

傍晚的污水处理站静悄悄的,处理后的清水顺着小溪流进稻田,溪水里一群小鱼摆着尾巴游过,惊起几只蜻蜓。环保专干小李正检查水质监测仪,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各项指标都达标。“以前污水往沟里倒,夏天臭烘烘的,”他指着旁边的垃圾分类站,“现在家家户户有垃圾桶,专职保洁员每天清运,污水进处理站,垃圾能卖钱,村里比城里还干净。”夕阳照在他年轻的脸上,映出眼里的光,像这溪水一样清亮。

四、乡音未改

炊烟升起的时候,村庄就浸在饭菜的香气里了。村文化广场上,王大爷带着几个老人打太极,招式慢悠悠的,衣袖在晚风里飘;孩子们追逐着踢毽子,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妇女们随着音乐跳广场舞,红绸扇子舞得团团转。老樟树下,几个老伙计抽着旱烟,聊着今年的雨水和娃们的出息。这热闹又安稳的场景,让观察者想起小时候外婆喊回家吃饭的声音,隔着几条田埂都能听见。

村礼堂的灯亮得像白天,一场“乡村夜话”正热闹。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着花生瓜子,谁有想法都能说。“西边那段路该修了,娃们上学要绕远路。”张大爷的旱烟袋在鞋底磕了磕。“是该修!可路线咋走?我那虾塘刚整好,别给我压坏了!”养殖户刘强立马接话。村支书在本子上记着:“张伯提修路,刘强担心压虾塘。大家议议,看有没有两全的法子?” 众人七嘴八舌,有建议绕道的,有说架小桥的。会计老张插了句:“绕道得多花三万,钱从哪儿挤?” 最终,综合了大家意见,村支书拍板:“路绕塘边走,多出的费用,从今年光伏分红里匀一部分,大家看行不?” 一阵赞同声响起。 这种商量着办事的方式,让每个村民都觉得自己是村庄的主人。

礼堂角落的锣鼓声突然响起来,几位穿着戏服的妇女正在排练祁剧《穆桂英挂帅》。65岁的王阿姨扮着穆桂英,一个亮相引得满堂喝彩。她年轻时是村里祁剧队的台柱子,后来戏队散了,戏服压在箱底二十年。“以前没场地,排练就在自家院子里,刮风下雨都练不成。”王阿姨边卸妆边说,脸上的油彩遮不住笑意,“现在村里建了文化礼堂,县剧团的老师每月都来指导,我们不仅在村里演,还去县里参加汇演拿了奖呢。就是年轻娃子学戏的少,怕这腔调传不下去哩。”

村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正跟着剪纸艺人学剪窗花。二年级的小雨拿着红纸,小心翼翼地剪着,剪出的稻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老师说这是咱洞口的手艺,要好好学。”她举着作品给记者看,小脸上满是骄傲。校长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一幕眼里暖暖的:“这些老手艺是咱的根,得让娃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多好。”教室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剪纸的鱼、木雕的花、画的祁剧脸谱,把墙面装点得像春天的花园。

记者住的民宿是村里的老木屋改建的,保留着木梁土墙,却装了空调和WiFi。主人小周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学的酒店管理,回来把祖屋改成了民宿。“城里工作是光鲜,但总惦记着家里的腊肉香。”他给记者泡上本地的云雾茶,“刚回来那阵也慌,客源不稳,爸妈也念叨‘读书白读了?’。现在慢慢上道了,订单多了,爸妈也乐呵了。 回来既能干自己学的专业,又能陪着爸妈,日子踏实。”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老梨树上,树影婆娑,远处稻田里传来阵阵蛙鸣,这熟悉的乡音,像小时候外婆摇的蒲扇,令人心里安安稳稳。

五、明日可期

鸟鸣把村庄叫醒时,天刚蒙蒙亮。推开窗,记者看见田埂上有人影在动,是早起侍弄蔬菜的老人;果园里传来剪枝的咔嚓声,年轻人正在给果树疏花;文化广场上,几个孩子背着书包在晨读,声音朗朗的,像刚破土的春笋。这幅热腾腾的乡村图景,让观察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墙上的标语,是每个人手里的活计,是眼里的光,也是脚下正在摸索的路。

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挂着张大大的规划图,红笔圈出的地方都标着日期:农产品加工厂三月开工,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五月竣工,电商产业园已经签了约。村支书指着图纸给记者介绍,语气里满是干劲:“不光要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让村里处处是景,日子有滋有味。电商那块,得想法子把咱的木雕、茶油、香粘米卖得更远,品牌得打响!”办公室里飘着墨香,桌上的文件里夹着村民的建议条,每一条都写得密密麻麻。

离开前,记者特意去看了村口的老樟树。几百年的树身粗壮得要几个人合抱,枝繁叶茂,像把撑开的巨伞。粗糙的树皮上刻着岁月的沟壑,也映照着今日村庄的生机。树下新立的石碑上,刻着村民们商量着定下的八个字:“守正创新,生生不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一群孩子在树下跳皮筋,笑声清脆得像银铃,惊起几只停在枝头的鸟儿,飞向湛蓝的天空。

车子驶离村庄时,记者从后视镜里望着这片土地,青瓦白墙隐在绿树间,稻田像铺展开的绿绸缎,山间的光伏阵列与油茶林和谐共生。那些熟悉的身影——堂叔专注的侧脸、李建国黝黑的笑容、小周忙碌的脚步、老杨在田埂上查看平板的背影,都定格在记者的镜头里,印在观察者的心上。这里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把古老的土地翻新,让传统的手艺发芽,在摸索与奋进中,走出属于洞口乡村的振兴之路。

雪峰山的风还在吹,资水河的水还在流,洞口乡村的故事正写到精彩处。这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有手艺的温度,有创新的活力,有汗水也有欢笑,更有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那冉冉升起的朝阳,越过山梁,照亮田畴,也照亮前行的路,洞口乡村的明天,定是稻花飘香,充满希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