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山牧场”那四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字从绿色山体上跃入眼帘时,我知道,城步到了。路,如同一条被山神精心熨烫过的缎带,服帖地铺展在群峰的褶皱之间。车窗大开,一股混合着凛冽山泉、厚重松脂、初秋腐叶以及……远方草场清甜气息的风,不由分说地撞了进来,瞬间涤净了肺腑。目光所及,是饱和度极高的、层层叠叠的绿,一直蔓延到天际线。南山牧场那丰腴的曲线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山腰缠着乳白的雾带。而更远处,青黛色的群峰如巨大的天然屏障拔地擎天,将身后的尘嚣温柔而坚定地隔绝开来。前方,依偎在群山臂弯里的小城轮廓渐显,街巷如洗,晨起的人影稀疏,一种被大山深深拥抱的、沉静的安谧,已无声地将旅人浸没。
翌日天刚麻麻亮,我爬起床开始循着山间清冽的气息寻访白云洞。洞口幽深,凉意如无形的溪水潺潺沁入肌肤。洞内光线幽微,石壁湿漉,唯有手电的光柱刺破亘古的黑暗。行至深处,陡峭岩壁上,几道深深凿刻的痕迹攫住了我的目光——“红军过此!”四字赫然入目。那笔画嶙峋遒劲,每一凿都似凝聚着千钧之力,深嵌入冰冷的岩石,仿佛仍在无声地呐喊,震响着当年行军的铿锵足音。指尖轻触,粗粝而坚硬的质感瞬间传递过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滚烫几乎灼烧掌心。这哪里是冰冷的石头?分明是先辈们用体温、用信念、用滚烫的热血焐热的丰碑!洞顶水滴叮咚,落入下方清浅的石洼,那清越的声响在空旷的穹窿间往复回旋,恰似当年那支队伍穿越历史甬道时,无数脚步激起的、执拗不屈的回响。步出洞口回望,一束金色的阳光正巧斜射而入,精准地照亮了那斑驳的刻痕。光斑在嶙峋的笔画上跳跃、闪烁,如同不灭的火焰,将那段深埋的峥嵘岁月,灼热地呈递于今日凝望的眼眸。
往南山牧场蜿蜒攀升的山路,将葱茏的绿意层层推近。行至半山腰,一片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木楼村寨豁然撞入眼帘——这便是桃林村。未及寨门,清越悠扬的芦笙曲调已随风飘来,如丝如缕,缠绕着每一缕山风。循声步入寨中一方小小的晒坪,几位苗族老人安然坐于矮木凳上,十指在芦笙音孔间娴熟跳动,古朴的旋律在山谷间自由流淌。旁边一座吊脚楼的门槛上,一位老阿妈低眉垂首,正专注于膝上的织锦。木梭在她布满岁月刻痕的手中轻盈翻飞,发出细微的“哒哒”声,靛蓝、茜红、明黄的丝线,正一寸寸在她指尖下幻化为凤凰展翅、山花烂漫的奇妙图景。光影在她银白的发髻和专注的侧脸上流转。见我驻足良久,她抬起头,脸上的皱纹如同秋日阳光下舒展的菊瓣,盛满慈祥的笑意:“后生仔,打哪里来?”那眼神清澈明净,宛如山涧源头未曾沾染尘埃的泉水,清晰地倒映着这方天地的纯净天光。
正巧村中一户人家办喜事,热情的村民邀我同庆。堂屋里火塘烧得正旺,吊着铁锅煮着油茶,香气四溢。新娘一身盛装,层叠的绣花衣裙,颈项间、手腕上繁复精致的银饰随着她的动作叮当作响,在火光映照下流泻着温润的光华。年轻的男女们围坐,用古老的苗语唱着情意绵绵的歌谣,歌声里是亘古不变的爱恋。一位满面红光的寨老捧来盛满米酒的牛角杯,朗声笑道:“远方来的客人,喝下这碗‘拦门酒’,就是自家人了!”辛辣而醇厚的液体滑过喉咙,一股暖意迅速蔓延开来,火光跳跃在每一张真诚的笑脸上,古老的仪式与此刻的欢腾如此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仿佛时光在此刻重叠。酒酣耳热之际,火塘边几位老人低声交谈,话题却已悄然转向:“今年油茶籽收成好,合作社的收购价又涨了三分哩!”“我家那小子,在镇上用手机直播卖山货,倒比我们背下山去强多咯!”古老的歌谣尚未停歇,崭新的日子已在悄然生长。
夜幕降临时分,我落脚于山腰一家唤作“云栖”的民宿。主人杨大哥四十开外,一张脸被山风和阳光熏染成健康的红褐色,笑声爽朗。晚餐是地道的山野风味,自家熏制的腊肉香气扑鼻,刚摘的青菜碧绿鲜嫩。饭后于庭院闲坐,山风徐来,带着草木清气。杨大哥呷着自酿的米酒,话匣子打开:“以前啊,守着南山的好奶,可运不出大山,好东西烂在山里。瞧见那铁家伙没?”他下巴朝旁边一间整洁的操作间扬了扬,里面一台锃亮的不锈钢挤奶机静静矗立,“这宝贝一响,鲜奶当天就能坐冷藏车出山,直供城里的大超市!城里娃娃喝着南山奶长个儿,我这心里头,比喝了蜜还甜!”他言语间满是自豪。夜幕低垂,他忽然指向远处山坳,那里灯光刺破浓重的夜色,宛如一把散落的碎钻,明灭闪烁:“那是新隧道工地的光,日夜不停哩!等它通了,咱城步到山外,能省下大半天功夫!”机器的低吼与人声的喧腾,乘着夜风隐隐传来,沉稳而有力,像是这片古老山川在时代重负之下,正调整着深沉而充满活力的呼吸。
第三日,我沿着澄碧如练的巫水河缓行。河水清可见底,平滑如镜,将两岸青翠的山峦、湛蓝的天幕与悠悠白云,尽数揽入怀中。忽见一叶扁舟悠然划过水面,船头立着一位老渔翁,古铜色的面庞刻满风霜,眼神却锐利如鹰隼。他手中竹竿轻点水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几只矫健的鱼鹰如同接到无声的指令,迅捷地扎入水中,不多时便叼着银光闪闪的鱼儿浮出,扑棱着翅膀将猎物送入船上的鱼篓。他古铜色的脸庞转向我,眼尾皱褶里忽然漾出星芒,枯竹般的手指探进衣襟——竟摸出一部锃亮的智能手,熟练地划动几下,凑到我面前:“瞧瞧,我家那小崽子!”屏幕上,一个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正对着镜头笑得阳光灿烂。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瞬间舒展,眼中溢满慈爱和希冀:“在县里念书哩,回回考试都拿头名!小崽子有出息,嚷嚷着将来要当工程师,给咱山里造大飞机!”他粗粝的手指珍惜地摩挲着光滑的屏幕。渔舟随着清波缓缓荡开,在水面留下一圈圈轻柔扩散的涟漪。那涟漪仿佛也漾开了时光的褶皱,清晰地映照出古老生存智慧与现代生活梦想,在这青山绿水间如此自然而然地共生共荣。
黄昏温柔地浸染四野,我驻足于一座横跨溪涧的古老风雨桥头。廊桥深阔敦实,巨大的杉木梁柱被岁月和无数过客的手掌摩挲得油亮温润。桥内长条木凳上,几位白发老者闲坐,手捧粗瓷碗,慢悠悠地喝着浓茶,闲话着今年的雨水、田里的收成,话语里浸着泥土的芬芳与山居的恬淡。桥外,暮霭沉沉,远山如黛,一道崭新的高速公路桥如钢铁长虹,静卧于更远处的两山之间,气势恢宏。晚风穿过廊桥,带来远山草木的气息。一位白须冉冉的长者,望着远处新桥的轮廓,忽然以苍老却异常清亮的嗓音,悠悠地唱了起来。那曲调古朴苍凉,是世代相传的苗歌韵律,可细听那歌词,却令人耳目一新:“哎——水泥路(那个)通到云里头喂,南山奶香(哟)飘过五大洲;光纤牵进(了)吊脚楼,苗家日子(呀)一步一层楼……”古老悠扬的旋律在廊桥厚重的穹顶下盘旋、升腾,飘出雕花的窗棂,缓缓融入桥下巫水不舍昼夜的潺潺流响。山月不知何时已悄然升起,清冷的银辉遍洒廊桥的每一寸木纹,也照亮了远处新桥那钢铁骨架冷峻而流畅的线条。两座桥,在溶溶月色下沉默对峙:一座承载着过往岁月的艰辛跋涉与脉脉温情,木纹里沁润着无数代人的体温与叹息;一座则以其钢铁的脊梁,驮起今日山乡喷薄的渴念与风驰电掣的速度。它们仿佛隔着时空与溪涧,各自浸入无言的静默,却又在月华的连接下,遥遥相望,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绵延不绝的呼吸与心跳。
归程的车轮沿着盘山公路平稳滚动,城步的层峦叠嶂在身后渐渐晕染成一片青黛色的、温柔的影子。车窗外,峰峦如蹙,溪流如诉,它们绝非凝固于时光之外的无言陈设。那石壁上深凿的信念印记,织机上翻飞的斑斓彩线,渔舟划破的古老水痕与挤奶机奏响的现代交响,老者口中那既古且新的悠扬歌谣,还有那月光下沉默对峙、遥相呼应的新旧双桥——所有这一切声响、色彩、光影与温度,原来都丝丝缕缕地编织进了一个地方如何深情抱紧千年根脉、又奋力伸展时代新枝的深长故事里。
山间的岁月,从来不是凝固的琥珀。它如同脚下奔流不息的巫水,不舍昼夜,在幽深峡谷与广阔平原之间,默默搬运着亘古的山石,也悄然播撒着新生的种子。当指尖感受到白云洞岩壁上那滚烫的信念铭刻,当耳畔回响着南山牧场现代化设备沉稳有力的鸣唱,我方才彻悟:岁月之河汤汤,不舍昼夜。两岸风景纵然在无声嬗变,但人心深处那一点对故土家园的拳拳赤诚,却如同风雨桥头那盏长明的油灯,穿越时光的烟尘,从未熄灭。它清晰地映照着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足迹,也坚定地照亮着后人开拓前行的路标;它让这苗岭深处每一次悠长的呼吸,都深沉地应和着时代那永不停歇、强劲有力的脉搏。这呼吸,是根的绵延,是新的萌发,是城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山川,在时代大潮中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永恒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