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散文∣灯火映千载

暮色,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圣手,饱蘸了天际最后一抹橘红与青灰调和而成的无形墨汁,从容不迫地,由远及近,层层浸染开来。它温柔而坚定地将洞口山门镇拥入怀中,那白日里清晰可见的黛瓦粉墙、蜿蜒街巷,此刻都渐渐模糊了棱角,沉入一片温柔的灰蓝。我沿着江畔那条熟悉的青石小径徐行,白日里的市声喧嚣,被这浩荡的暮色悄然吸纳、沉淀,只余下江水低沉的絮语,以及晚风拂过岸柳的沙沙轻响。江岸的轮廓、对岸远山的脊线,都像被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薄纱,世界沉入一种朦胧的静谧。

就在这幽深的暮色即将完全合拢之际,前方,那墨玉般的江流之上,一道璀璨的光之虹桥蓦然跃入眼帘——山门风雨桥,苏醒了!起初,是星星点点,如同沉睡巨兽初睁的惺忪睡眼,带着些许迷蒙;继而,光点连缀成线,光流汇聚成河,那金色的光芒便如熔化的金液,沿着桥体的每一道脊梁、每一处飞檐,汩汩流淌而下。不过片刻,整座八十三米长、八米余宽、八米余高的宏伟桥身,便被这纯粹而辉煌的金色彻底浸透、包裹,宛如一条通体由黄金铸就的巨龙,威严而优雅地横卧在幽暗的江波之上,将沉沉夜色悍然劈开一道光芒万丈的豁口。那光芒如此炽烈又如此温暖,仿佛穿透了沉沉暮霭,也径直穿透了我的胸膛,心弦为之震颤,先前步行带来的些许倦怠,在这神迹般的光辉前,瞬间冰消瓦解,只余下满腔的惊叹与虔诚。这桥,是夜色中诞生的奇迹,是山门镇跳动的心脏,更是这片土地上凝聚的魂魄之光。

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上这金色的通途。足下是平整如砥的青石板,一块块紧密相衔,历经无数脚步的摩挲,光滑温润,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幽幽的古意,行走其上,仿佛叩响着历史的琴键。桥栏敦厚坚实,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其形制古朴方正,触手冰凉厚重,岁月的风霜在其表面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如同老者额头的皱纹,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坚韧。抬起头,目光便被那恢弘壮丽的木构世界攫住了。飞檐,如大鹏展翼,层层叠叠,带着一种欲乘风而去的动势,直指深邃的夜空;斗拱,繁复精巧,宛如层层绽放的莲花,承托起千钧重担,是力与美的绝妙结晶;悬柱,自檐下悬垂,末端精雕细琢,仿佛虬龙探首;翘梁,则如凤凰引颈,姿态优雅地挑向远方。每一处梁柱,每一道檐角,无不凝聚着匠人的奇思与巧技。那些镶嵌在梁枋、雀替之上的木雕,更是精美绝伦:腾云驾雾的瑞兽,或威猛,或矫健;舒卷自如的祥云,似有清风流动其间;怒放的缠枝莲,饱满的葡萄藤,无不栩栩如生,仿佛在灯火的映照下,正汲取着天地灵气,缓缓苏醒,流淌出千年时光浸润出的温润光泽。这桥,分明是活着的艺术!它将侗族、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精魂——那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追求和谐的精神,与现代建筑材料的坚固、结构力学的精准、照明技术的绚丽,完美地熔铸于一炉。古典的韵律与现代的节奏在此处水乳交融,如同血脉贯通古今,无声地宣示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守其根本,纳其新流。这不仅是建筑的融合,更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桥上,俨然是一个微缩而沸腾的人间剧场。暖金色的灯光,均匀而慷慨地洒落在宽阔的桥面上,也温柔地勾勒着每一个行人的身影与脸庞。桥中央最为开阔处,欢快的广场舞曲正热情洋溢地播撒着活力,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阿姨们,踏着轻快的节拍,舞步虽不尽专业,但那份发自内心的愉悦与投入,却比任何技巧都更具感染力,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夜色中最明亮的星辰。不远处,几位背着画夹的年轻学生,或坐或立,凝神静气。他们手中的画笔在画纸上游走,目光在桥的轮廓与细节间反复流连。灯光照亮他们专注的侧脸,也照亮了画纸上逐渐成形的风雨桥的英姿,那是艺术的凝视与再创造。靠近桥栏,几对情侣依偎着,对着桥下波光粼粼、倒映着金色桥影的江面低语。情话溶入晚风,拂过水面,漾开细碎的金色涟漪,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气息。年轻的父母推着婴儿车缓缓走过,车里的小家伙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被这流光溢彩的世界深深吸引,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试图去触摸桥柱上那繁复而神秘的雕花图案,仿佛想抓住这看得见的光芒。更有那匆匆归家的行人,步履间带着一日辛劳后的松弛;有驻足拍照的游客,手机镜头里盛满了金色的惊叹;还有三两老者,坐在桥廊下的长凳上,摇着蒲扇,闲话家常,目光偶尔掠过桥上热闹的人群,流露出饱经世事的平静与满足。人声、乐声、脚步声、江流声……在这灯火辉煌的舞台上交织、升腾,汇聚成桥心深处最温暖、最蓬勃跳动的脉搏。这桥,是生活的渡口,是情感的驿站,它连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两岸,更是人心与人心,过去与现在,日常与诗意。

我缓步踱至桥栏边,凭栏远眺。桥下的江水,在夜色中宛如流动的墨玉,深不可测。风雨桥雄伟的身姿倒映其中,那金色的长龙被水流温柔地揉碎、荡漾,化作了无数跳跃闪烁的金鳞,在墨玉的底板上游弋、嬉戏。远处,对岸山门镇的灯火次第亮起,星星点点,与近处桥上的辉煌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了一幅天上人间难分彼此的璀璨画卷。伸出手,掌心贴合着那冰凉而厚实的青石桥栏。石质坚硬,却带着一种奇异的温润感,仿佛能触摸到无数匠人手掌留下的温度与汗水,感受到那些粗粝手指在石面上精雕细琢时传递的专注与虔诚。此情此景,思绪如桥下的江水般奔涌不息:这风雨桥,不正是横卧于时间之流上的神圣渡口吗?桥下,是奔流不息、不舍昼夜的岁月长河;桥上,是熙熙攘攘、代代相传的人生之路。而这座桥本身,这由木石钢铁构筑的伟岸身躯,便是我们跨越天堑、连接隔绝的臂膀,是挽起两岸阡陌、沟通此岸与彼岸的坚韧纽带。千百年来,它默然矗立,以其钢铁石骨的脊梁,无言地承受着无数脚步的重量,承载着生活的悲欢离合,也悄然消融了隔岸相望的惆怅与时空的阻隔。它是物理的通道,更是精神的图腾,象征着人类沟通、联结、互助的不懈追求。

正当我沉浸在这浩渺的思绪中时,我的沉思被身边轻微的脚步声打断。一位身形清瘦的老者,已凭栏立于侧畔。桥上的灯火勾勒出他微驼却依然硬朗的背脊轮廓,满头银丝在光晕下仿佛落了一层薄霜。他身上那件旧褂子,颜色褪得几乎难以辨认,只在灯光直射处,隐约透出布料原本经纬的韧劲。他同我一样,凝望着桥下粼粼的金波和远处朦胧的镇影,面容清癯,布满了岁月刻下的深深沟壑,但那双映着灯火的眼眸,却异常清亮澄澈,像两盏温润的古灯。也许是感受到我凝视的目光,也许是桥景触动了他的心弦,老者转过头,对我报以一个温和而略带自豪的微笑。

闲谈间得知,他姓杨,年轻时正是参与建造这座风雨桥的木匠之一,如今虽年逾古稀,但筋骨依然硬朗,精神矍铄。“那时候啊,”杨老伯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低沉而缓慢,却字字清晰,仿佛在拂去一件珍藏多年的宝物上的尘埃,“建这座桥,是全镇的大事。政府牵头,四里八乡的好手艺人,都聚拢来了。钢筋水泥是新的,打桩机是新的,可这桥的灵魂,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手艺。”他的目光投向头顶那繁复精巧的斗拱和飞檐,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光芒。“你看这些梁柱相接的地方,”他指着不远处一处结构复杂的节点,“用的还是最古老的榫卯。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木头本身的咬合。年轻人学得快,用机器开榫眼,又快又准。可组装时,那‘啪啪’几下敲进去的力道和角度,全凭手上的感觉和心里的准头,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这感觉,是师傅手把手教的,是木头在手里千百次摩挲悟出来的。”他伸出布满老茧和深褐色斑痕的手,在空中虚握了一下,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斧凿的震动和木料的纹理。“风雨桥,在我们老辈人心里,不只是个遮风挡雨、歇脚过河的地方。”杨老伯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深沉,“它是一本立在地上的书,记着祖辈的智慧;是一颗安在村口的‘定心丸’,保一方平安;更是祖祖辈辈的心传啊!把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盼头,对子孙后代的心意,都凿进去,刻进去了。”

夜渐深沉,江风带来丝丝凉意。桥上的游人已不如先前那般稠密,但那七彩的霓虹灯带依旧忠诚地勾勒着桥的轮廓,流光溢彩,在深沉的夜幕下,将风雨桥妆点得如同仙境琼阁,愈发动人心魄。桥下,江水奔流不息,仿佛时间本身,永不停歇地向前涌动。而风雨桥,则沉稳如山,以其千钧之躯,横亘于这永恒的奔流之上。它历经无数风雨的洗刷、洪流的冲击、岁月的剥蚀,却始终昂然挺立,未曾有半分动摇。这坚毅沉默的姿态,不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像杨老伯那样的无名匠人精神的化身吗?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以木石为语言,以榫卯为诗行,在岁月长河中书写着“守正创新”的不朽篇章——守得住传统技艺之正魂,守得住民族审美之正脉;亦容得下时代材料之新变,纳得下现代科技之新光。杨老伯转身欲行,却又驻足,最后一次深深回望。灯火映在他微驼的背上,也照亮了他侧脸上那无声流淌的、近乎神圣的欣慰之光。那光,源于心底,比桥上的霓虹更令人动容,如同一位老父亲看着自己长大成材、光耀门楣的孩子。

昨夜的璀璨霓虹已然熄尽,江面上氤氲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如一层流动的轻纱,温柔地缠绕着静卧的桥身。仿佛被这朦胧中的静穆所召唤,我再一次踏上了风雨桥。褪去了华服的桥身,在清冽的晨光与氤氲的水汽中,显露出木石最本真的质地与色泽。深褐色的杉木梁柱,饱吸了夜露,泛着温润的光泽,木纹清晰如岁月流淌的痕迹;青灰色的桥石栏杆,则显得更加沉稳厚重,带着山峦般的肃穆。整座桥静卧于烟波浩渺的江面之上,斗拱的线条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朴拙有力,飞檐的轮廓则柔和了许多。它像一个卸去了盛装与光环的巨人,洗尽铅华,袒露出筋骨与力量,在晨曦的薄明中,呈现出一种浑厚、内敛、庄严的大美。桥面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挑着新鲜蔬菜赶早市的农人,脚步匆匆却沉稳;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孩童,雀跃的身影充满了朝气;有骑着电动车去工厂的工人,脸上带着对新一天的期冀;也有像我一样的晨练者,在桥上慢跑或驻足,呼吸着江风送来的清新。他们或急或缓,踏过这坚实而宽阔的桥面,去往彼岸各自的生活场域。桥,依旧沉默不语,只是用它宽阔的肩膀,默默承载起这日复一日的生计与奔忙。然而,这沉默本身,又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它以传统智慧为筋骨,以时代精神为血肉,不仅渡人过水,更渡人穿越时间的迷障——渡我们这些后来者,重新认识并触摸先辈们在木石间灌注的智慧、汗水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更渡我们,怀着这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步履坚定地行去。

阳光终于挣脱了云层的束缚,慷慨地将金辉铺满了整个桥面,驱散了最后一缕薄雾。桥下的江水,被朝阳点燃,碎金闪烁,欢快地奔涌向前,带着昨夜星辰的微光,也带着新生的希望。我再次立于桥中央,伸出手,轻抚那经历了昼夜温差的桥栏。触手处,冰凉之下,依旧是那份熟悉的、源自大地深处的温厚。风雨桥啊,你的身躯横亘于滔滔江水之上,连接起地理的两岸,维系着生活的脉络;你的灵魂更纵贯于悠悠岁月长河之中,以不灭的灯火为引航的星辰,以磐石般的坚忍为无声的证言,默默为我们这些行走在时间之岸的后来者,指认着一条永不断绝的文化归途与精神家园。

那璀璨的灯火,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守正者”心头的长明灯?它映照着匠人手掌摩挲出的木纹石理,那上面浸透了专注与敬畏;它渗入每个匆匆过桥人的脚下,那步伐中承载着生活的温度与希望;那光芒便这样被带往八方,融进市井烟火、田间地头、学堂工厂的深处,照亮了寻常巷陌里不曾熄灭的华夏匠心与民族精魂——这光焰或许并不刺目夺人,却足够温暖、足够坚韧、足够悠长。它足以映照千年风雨,足以穿透历史迷雾,足以让所有后来者清晰地看见并懂得:我们凭何能昂首立于时代的风雨之上,凭何能在激荡的世界浪潮中锚定自己的航向?答案,就在这桥的每一道榫卯里,在每一块青石的肌理中,在那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灯火长明里。它昭示着:唯有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汲取先贤的智慧;唯有勇敢拥抱时代的浪潮,激扬创新的活力,我们才能如这风雨桥一般,历千载风霜而弥坚,承万钧重负而愈韧,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璀璨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