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0
分享

秋收

霜降才过,村子里的风就变了脸,刮在脸上辣乎乎的。稻田褪了青衫,换作一袭耀眼的金袍,稻穗子沉甸甸地弯了腰,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仿佛在交头接耳议论着什么紧要事。老李头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捧起一把稻谷,眯着眼睛细细打量谷粒的饱满,黝黑的脸上皱纹慢慢舒展,活像秋日里绽开的山菊花。

“今年硬是个好年景哩。”他喃喃自语,将几粒稻谷丢进嘴里,咯嘣一声咬开,新米的清香气登时在口中漫开,甜丝丝的。

村里的大喇叭忽然哇啦哇啦响了,通知各家各户准备收割事宜。老李头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沾着的泥星子,慢悠悠朝村里踱去。路过村委会时,看见墙上新刷的标语:“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红底白字,在秋阳下格外打眼。

今年的秋收硬是与往年不同。老李头边走边琢磨,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土地流转了,农机统一调配,连收割时辰都要听安排。他起初是顶不乐意的,种了一辈子的地,忽然要听别人指挥,心里总不是滋味。可崽在省城来电话劝他:“爹,这是大势所趋,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咧。”

崽在省城工作,去年春节回来,带了一摞关于现代农业的书,夜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给他讲规模经营、科技种田的好处。老李头嘴里嘟囔着“老子种地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心里却也不得不认,年轻人讲的在理。

村头王老五家的院子里,几个老倌子正围坐着挑选稻种。见老李头过来,王老五抬头招呼:“老李,来瞅瞅这批种子何什样,合作社统一订购的,讲是抗倒伏抗病虫害。”

老李头凑过去抓了一把,种子颗粒均匀饱满,在日头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要得,比咱自家留的种强得多哩。”

“那可不,听讲是么子杂交新品种,一亩能多打百十来斤呢!”王老五脸上洋溢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

几个老倌子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今年的收成。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成本降了三成;专家来讲课,科学施肥用药,稻子长势比往年都要好;最要紧的是,已经联系好了销售渠道,价钱比往年自己找贩子卖要高出一截。

老李头听着,心里那点不痛快慢慢消散了。他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稻子丰收了却愁卖,粮贩子压价压得厉害,最后还是崽托关系才卖了个公道价。如今合作社统一销售,省心多了。

“听讲还要搞稻米加工,注册自家的牌子哩!”王老五神秘兮兮地讲,“到时候咱的米卖到城里超市,价钱还能翻一番。”

老倌子们啧啧称奇,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老李头忽然觉得,这秋风也不那么硬邦了,吹在身上暖融融的。

收割的日子到了。清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广播就响起了欢快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老李头早早爬起,沏了一壶浓茶,坐在门槛上慢慢呷着。老伴在灶屋里忙碌,蒸了一锅馒头,炒了几个小菜,特意煎了俩荷包蛋——今日要干重活,得吃扎实些。

日头刚露脸,合作社的收割机就轰隆隆开进了稻田。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像一艘巨轮,在金黄的稻浪中航行,所过之处,稻秆被齐整地切断,稻粒被吞进肚里,分离出来的稻谷直接装袋,效率比人工高了不晓得多少倍。

老李头站在田埂上看得入了神。他记得小时候跟着爹爹收割稻子,全家老小齐上阵,镰刀挥舞,汗如雨下,一亩地要忙活大半天。后来有了小型收割机,省力不少,但还是要人工捆扎、搬运。如今这大家伙,一边收割一边脱粒,简直神了。

“老李头,莫光站着看咧,过来搭把手!”合作社的年轻会计小王喊道。虽然机械化了,但还是需要人工做一些辅助活计。

老李头应了一声,快步走下田埂。稻田里弥漫着新稻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这是他闻了一辈子也闻不腻的味道。几个后生子操作着机械,年纪大些的则忙着装袋、搬运,大家有讲有笑,干劲十足。

晌午,合作社统一送来了午饭——大桶的猪肉炖粉条,白面馒头管够。大家围坐在田埂上,边呷边谈。老李头咬了一口馒头,又软又香,就着油汪汪的炖菜,呷得格外香甜。

“记得以前秋收,哪有这待遇?”王老五感慨道,“都是自家带点干粮,凑合着呷一口就得继续干活。”

“是啊,如今日子好过多了。”老李头附和着,抬眼望向远处的村庄。白墙灰瓦的农舍齐整排列,太阳能路灯沿路站立,几栋新建的二层小楼格外气派。村后的山上,果树成行;村前的鱼塘里,波光粼粼。这一切都与记忆中那个破败的村庄大不相同了。

呷完午饭,稍事歇息,收割继续。日头西沉时,老李头家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看着一袋袋鼓鼓囊囊的稻谷堆在田头,老李头心里踏实极了。他抓了一把稻谷,让它们从指缝间流下,金黄的谷粒在夕阳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初步估算,亩产得有一千二百斤。”小王拿着本子走过来,脸上洋溢着喜悦,“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五左右。”

老李头咧嘴笑了,露出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他想起合作社成立之初,自家还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吃亏,如今看来看来,这步棋走对了。

接下来的几日,全村上下都在忙碌。收割、晾晒、入库,每一个环节都井井有条。合作社的院子里,金黄的稻谷铺满了水泥场院,在秋阳下散发着醉人的香气。老倌子们拿着竹耙,不时翻动着稻谷,让它们均匀受热。细伢子在谷堆边追逐嬉戏,不小心跌倒了,就滚了一身的稻粒,惹得大人们笑骂。

老李头特别喜欢这场景。他记得自家小时候也是这样在晒谷场上玩耍,如今轮到他看着孙子辈的细伢子嬉闹了。时光流转,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傍晚,晒干的稻谷被装袋入库。合作社的仓库里,稻谷堆成了小山。会计小王拨着算盘,计算着今年的收成和预期收入,越算越兴奋。

“按照合同价,咱们合作社光稻谷这一项,毛收入就能达到八十多万!”小王宣布这个数字时,声音都有些打颤。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老李头在心里盘算着自家能分到多少,越算越觉得惊喜。这比他往年自己种地卖粮的收入高出一大截。

“还不止哩,”合作社社长、村支书老陈提高嗓门讲,“咱们注册了商标,准备搞精加工,包装后卖到城里去,价钱还能再涨三成!”

又是一阵欢呼。老李头看见王老五偷偷抹了把眼睛,自家心里也热乎乎的。

秋收结束后,合作社召开了一次分红大会。村委会院子里坐满了人,老老少少,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小王宣读着每家每户的收入情况,每当念到一个数字,人群中就发出一阵惊叹和祝贺。

老李头听到自家屋里的收入时,简直不敢相信耳朵。这比他往年最好的年景还要多出近一倍!老伴在一旁掐了他一把,低声讲:“冇听错吧?这么多?”

“冇错冇错,”老李头连连点头,“合作社就是好哇!”

分红仪式结束后,村支书老陈讲话。他冇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话锋一转,谈起了明年的规划: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优质的品种;要深加工,打造自家的品牌;还要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购买农产品。

“咱们村有好山好水,有几百年的古民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宝贝啊!”老陈越讲越激动,“明年春节,咱们要搞一个'乡村过大年'的活动,吸引城里人来咱们这儿过年,体验真正的乡土年味!”

人群沸腾了。老倌子们回忆起过去的年俗,后生子畅想着未来的发展,细伢子则期待着热闹的春节。老李头听着,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自家小时候过年,虽然物质匮乏,但年味十足:打糍粑、写春联、舞龙灯、唱花鼓戏......这些年,这些年俗渐渐淡了,如今听讲要恢复起来,他举双手赞成。

秋深了,天气转凉。合作社的工作却冇有停歇。稻谷加工设备安装调试,包装设计反复修改,旅游线路精心规划。老李头和其他几个老倌子被请去当“顾问”,给后生子讲解传统农事和年俗。

“打糍粑要趁热,捶打得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糍粑才软糯可口。”

“写春联讲究对仗工整,寓意吉祥,不能胡乱写。”

“舞龙灯的时候,鼓点要跟上龙身的起伏,这样才能舞出精神来。”

老倌子们讲得认真,后生子听得仔细。老李头惊讶地发现,这些他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后生子眼里竟是如此珍贵的文化宝藏。更让他惊讶的是,省城来的专家们也非常重视这些传统,讲这是“活的文化遗产”,是乡村振兴的“魂灵”。

十一月底,头一场雪悄然落下。合作社加工的头一批精品大米上市了,包装精美,印着“潇湘香米”的商标和村里的山水画。老李头捧着一袋米,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这哪是米啊,这简直是艺术品!”他感叹道。

更让他惊喜的是,这些米卖得特别好。通过电商平台,村里的米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外国订单。价钱比普通米高出好几倍,却供不应求。

春节前夕,村里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合作社组织的年货节开幕,村里的土特产摆满了展台:有机大米、山茶油、腊肉、糍粑、干菜......琳琅满目。老李头家的腊肉因为用料讲究、熏制得法,成了抢手货。他家的腊肉,用的是本地黑猪的后腿肉,抹上盐、花椒、桂皮,再用谷壳、花生壳和橘子皮慢慢熏烤,那香气能飘出三里地去。

“老李头,你这手艺绝了!”王老五竖起大拇指,“明年得多做些,肯定好卖。”

老李头嘿嘿笑着,心里盘算着明年扩大生产的事。他冇想到,自家做了大半辈子的腊肉,竟成了致富的门路。

腊月二十三,小年到了。按照传统,这一日要祭灶、扫尘、呷灶糖。合作社组织了集体祭灶活动,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习俗。老倌子们主持仪式,后生子观摩学习,细伢子兴奋地跑来跑去。

老李头被推举为主祭人。他穿上崽给买的新棉袄,虔诚地摆上供品,点燃香烛,诵读祭文。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童年,看着爹爹做同样的事情。时光流转,传统不息,他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祭灶结束后,大家分呷灶糖,甜甜蜜蜜,笑语盈盈。老李头咬了一口灶糖,甜味在口中化开,一直甜到心里。这灶糖是村里的巧妇们用麦芽和糯米熬制的,拉成长条,再剪成小块,又香又甜还不粘牙。

腊月二十八,合作社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村广场举行。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舞龙灯、唱花鼓戏、表演武术、朗诵诗歌......老李头和王老五几个老倌子合作表演了一个农耕小品,讲述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农业的变迁,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最让老李头惊喜的是,崽一家也回来了。在省城长大的小孙子一点也不认生,很快就和村里的细伢子们打成一片,在广场上追逐嬉闹,小脸红扑扑的。

“爸,村里变化真大啊!”崽感慨道,“比我去年回来时又好了不少。”

老李头得意地笑了:“那可不,咱们这乡村振兴可不是白喊的。”

除夕那日,村里来了不少城里人,都是来体验乡土年味的。合作社提前准备了农家客房,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打糍粑、写春联、包饺子、守岁......老李头家也接待了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都是大学老师,带着上小学的女儿。

小姑娘起初有些拘谨,但很快就被农村的年味吸引住了。她跟着老李头的老伴学包饺子,虽然包得歪歪扭扭,却兴奋得小脸通红;她好奇地看老李头写春联,磨墨铺纸,像个小书童;最喜欢的是晚上放烟花,她又跳又笑,银铃般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

“李爷爷,你们这里的年真好玩!”小姑娘真诚地讲,“比在城里过年有意思多了!”

老李头摸摸她的头,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家小时候,也是这般期盼过年,觉得年味十足。如今,这年味又回来了,而且还吸引了城里人。

守岁时,大家围坐在火塘边,呷着零嘴,谈着天。城里来的夫妻俩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啊,”男老师讲,“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保留乡村的特色和价值,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女老师接过话头:“是啊,这里有绿水青山,有传统文化,有淳朴民风,这些都是无价之宝。特别是今晚守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奶奶家的日子,这种温暖的感觉在城里已经很难找到了。”

老李头听着,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他以前总觉得农村比不上城市,后生子往城里跑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他才发现,农村有自家的价值和魅力,关键是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全村沸腾了。鞭炮齐鸣,烟花绽放,欢呼声此起彼伏。老李头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绚丽的夜空,心中充满希望。

他想起秋收时金黄的稻田,想起合作社分红时乡亲们的笑脸,想起加工厂里机器轰鸣,想起年货节上热闹的场景,想起城里人由衷的赞叹......这一切都让他相信,农村的明天会更好。

“爷爷,新年快乐!”小孙子扑过来抱住他的腿。

老李头抱起孙子,用胡茬扎他的小脸,逗得孙子咯咯直笑。崽和媳妇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明年我想回来创业,”崽突然讲,“村里发展这么好,机会很多。我打算搞个农产品电商,把咱们村的特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老李头愣了一下,随即笑开了花:“好!好!回来好!咱们一起干!”

夜空中的烟花更加绚烂了,照亮了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老李头觉得,这个春节格外温暖,格外有意义。秋收的喜悦延续到了新年,化作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仿佛已经看到,来年的秋收会更加丰收,村里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春风即将吹绿山野,而乡村振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老李头和他的乡亲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