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2
分享

散文|云山记

我向来觉得,山是有性情的。雄奇者可立骨,秀丽者能传神,险峻者称绝,平缓者蕴藉。而武冈云山,偏将这诸般性情揉成一团,再泼上几缕神秘与深邃,教人不由得驻足,心底暗生敬畏。

初遇云山,是个微雨的清晨。雨丝细若蚕吐银线,沾在脸上凉沁沁的,整座山便笼在一片毛茸茸的朦胧里。山脚下村落犹浸睡意中,几缕炊烟从黑瓦间钻出,慢悠悠地与山雾相缠,教人分不清哪是人间烟火的暖,哪是天上云气的凉。

踏着青石板路往上走,便是“秦人古道”了。五公里石阶在林中蜿蜒,历经千年风雨,石面已被磨得亮晃晃的,雨珠落上去倏忽不见,倒像石头在偷偷咽口水。道旁古木参天,枝叶交叠成天然穹顶,雨水从叶尖跃下,嘀嗒打在石上,与林间鸟雀啾鸣相和,竟成了一支无谱的山曲。

行至半山,雨歇而雾愈浓。乳白色的雾在林间流淌,时而掀开一角青黛,时而又将整座山峦吞没。立于观景台,望见对面山崖上“仙桥横汉”四个大字,笔力如拧劲麻绳,虽风雨剥蚀略显斑驳,那股傲然之气仍破石而出。这是明代潘应星手笔,想来数百年前,他也立于此地,被这般景致攫住心神,方留下这遒劲墨痕。

云山素有“楚南胜境”之誉,名不虚传。峰峦挤挤挨挨,最高紫霄峰海拔一千三百七十三米,如玉簪直插云霄;最低处仅三百八十八米,落差近千米,宛如为万物生灵搭就错落舞台。年均气温十五摄氏度,雨雾丰足,无怪乎植物于此蓬勃共生——一千五百余种草木,将山坳填得郁郁葱葱。

攀登途中,常邂逅珍稀植物。国家一级保护的银杏、水杉、香果树,散生林间,有的需数人合抱,树皮皱褶里怕都藏着百年故事。最令人惊叹的是那片原始次生阔叶林,二百公顷林海密如织锦,郁闭度逾零点九,入其中几乎不见天日,唯有点点光斑从叶隙漏下,于地面旋转跳跃。

林深处,苔藓将土石包裹得严严实实,踩上去软糯如踏晒干的云朵。各种菌类自潮湿角落探首,有的红若火焰,有的灰似旧布。我踮脚绕过,生怕惊扰此间宁静——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

忽闻灌木丛中窸窣作响,屏息凝望,竟是一只红腹角雉悠然踱出。它未曾发现我,昂首挺胸,羽衣艳丽如跳动的火焰。此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山还栖居着云豹、长尾雉等二百一十一种脊椎动物,使这座山成为鲜活的生物图鉴。

半山腰处,一座石砌僧塔蓦然映入眼帘。此为云山现存十四座僧塔之一,造型朴拙,满覆青苔如披绿蓑衣,却挺拔依旧。云山佛教渊源可溯隋唐,宋明时鼎盛至极,胜力寺周曾庙宇林立,今多已倾圮,唯余这些石塔在风雨中守护往昔辉煌。

关于云山建寺,有一段趣闻。相传佛祖择址于天子山与云山之间,各置鸡蛋与干竹以断。翌日,云山鸡蛋孵出雏鸡,干竹吐翠;天子山却寂然无应。佛祖遂定云山。又因山形若孤绽莲朵,佛祖驱九山来朝,成“九牛朝莲”地势,方有今日气象。

抚摩冰凉塔身,恍见千百年前僧侣披袈裟诵经,梵音混松涛,丝丝渗入山石。他们避世修心,于此清净地打磨心性,将信仰绣入山的筋骨。

再向上行,雾浓得化不开,十步外已难辨物我。犹如漫步云巷,四周茫白,唯脚下青石板默默引路。偶有风来雾散,远山如宣纸淡墨初晕,未及细观又被雾霭吞没。无怪宋高宗赵构慨叹“云山七十一峰,烟云变幻”。

近山顶时,一阵钟声破雾而来,悠悠然荡涤耳扉。循声而行,胜力寺轮廓渐明。原有建筑多已不存,近年虽有修葺,虽不及当年鼎盛,然香火不绝。寺前平台正是观云佳处,立于其上,但见云海翻涌似万马奔腾,远峰时隐时现,恍若仙境剪影。

寺中老僧正执帚扫地,见我来含笑颔首。问及云山往事,他置帚引我至石凳小坐。 “云山之好,不仅在景,更在气。”老僧缓言,“此间蕴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故能滋养万物,引历代修行人来此悟道。” 他告知云山不仅存佛教遗迹,尚有道教宫观遗址与民间信仰小庙散落山间。诸般信仰于此交融,酿就云山独特气韵。

下山时特去探访摩崖石刻。此为云山三处石刻之一,所刻宋代佛经虽风雨侵蚀,字迹仍可辨。指尖抚过古老笔画,仿佛触碰到千年时光——多少人也如我般立于此地,被此山勾去心魂?

山脚下,村人正采新茶。云山雨雾滋润,所产云雾茶清灵甘醇。老农见我下山,热情邀至家中品茗。 农家小院洁净素雅,老农取今年新茶,以山泉冲泡。茶汤澄澈如琥珀,幽香袅袅,入口甘甜沁脾。 “这茶呵,吸足了云山的精气。”老农面露自豪,“我们祖辈居此,靠山吃山,更知敬山护山。” 继而讲述十八侯王故事:昔日十八结义兄弟于天子山行侠,后封侯王。乡人感念其德,建庙供奉。至今祭侯王已成传统,每岁秋后皆行盛大祭典,祈愿丰年。 “还有那沉香木传说呢。”老农啜茶续道,“有人寻得沉香木,天暮以腰带系树为记,而后再无人觅得。你说奇也不奇?” 我颔首应和。这些传说代代相传,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云山文化的血脉。

辞别老农,回望云山。夕阳正沉山巅,余晖为云霭镶上金边。整座山仿佛在发光,神圣得令人屏息。 此番云山之行,收获满心。不惟观景,更是寻根,一场心灵的洗礼。云山以其山水故事,展露独特魅力——它不仅是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

归途沉思不已。当下生活匆促,鲜少驻足品味自然之妙、聆听历史之声。如云山这般所在,正是让人们重新亲近自然、审视传统的桥梁。 蓦然领悟:山之性情,实为心镜。如何观山,便是如何观己。云山的雄奇神秘、包容丰厚,不正是我们心向往之的生命境界?

惟愿这座湘西南名山,永葆这份纯净与神秘,让后人皆能领略“楚南胜境”真貌。 车辆渐行渐远,云山缓缓浸入暮色。但我知它始终在那里,巍然屹立,默默守护山中生灵与故事,静候下一个知音。 云山,定会再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