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散文|岩松记

我所见过的松树颇多,却从未见过这般奇特的。它并非巍然立于峰顶,亦非安生于沃壤,而是扎根于一堵几乎垂直的岩壁之上,离地约三十米处。那岩壁灰黑,寸草难觅,唯独这一株松树,像是被造化随手一掷,竟自生了根,活了命,且活得颇有精神。

初遇它,是在一个暮春的早晨。我因项目受挫心中郁结,信步至城郊排遣愁绪。晨雾未散,远山如黛,近处的田野还蒙着一层薄纱。行至山脚,偶一抬头,便看见了它——孤悬半空,枝干虬曲,针叶苍翠,在灰暗的岩壁衬托下,格外夺目。

"奇了,这树如何长上去的?"我不禁自语。

"许是风送来的种子,恰好落在石缝里了。"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

回头见是一位老者,约莫七十上下,头戴草帽,手持柴刀,似是本地樵夫。

"石缝里也能长树?"我讶异道。

"怎么不能?"老者笑道,"这树少说也有五六十年了。我小时候它就在那儿,如今还是那般模样,不见长大,也不见枯死。"

我愈发好奇,便请老者细说。他告诉我,这松树所在的山体多为石灰岩,本不宜植物生长。数十年前,这一带曾遭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后来政府封山育林,他便是第一批护林员之一。

"那时这山光秃秃的,就剩岩壁上那棵松树还绿着。"老者指着岩壁说,眼中闪着光,"1960年大旱,这山上九成的树都枯死了,唯独它挺了过来。我们都说,这树比人还能扛。"

我凝望那松树,忽然觉得它不像植物,倒像是岩壁睁开的一只碧眼,静静地注视着岁月的流转。

此后数月,我常来探望这棵岩松。渐渐地,我发现它并非孤立的存在。

最先引起注意的是树根。它们不像平常树木那样向下深入土中,而是如饥渴的手指般紧紧抓住岩面,有些甚至钻入几乎看不见的缝隙中。那些根须呈灰白色,与岩石颜色相近,若不细看,竟分不清哪是石哪是根。

更奇的是它的枝叶。由于生长在垂直岩壁上,所有枝条都向上伸展,针叶特别密集且短小。林业局的朋友告诉我,这是长期适应干旱和强风的结果——叶面积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枝条紧凑则能抵御强风。

"这棵树的教学价值很高。"朋友说,"它展示了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但我以为,岩松展示的不仅是生存智慧,更是一种生命态度。

夏日某天,暴风雨骤至。我恰在山下小屋避雨,透过窗户看见岩松在狂风中东摇西晃,似乎下一秒就要被连根拔起。雨点砸在岩壁上,溅起阵阵水雾。然而风停雨住后,它依然牢牢地钉在原地,只是多了几分水洗过的苍翠。

最令人震撼的是旱季。连续四十天无雨,山下草木皆蔫,唯岩松依然保持着一抹绿色。后来才知道,它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慢慢溶解岩石,从中汲取矿物质和微量水分。

"这是真正的自力更生。"老者说这话时,正在修补一段被雨水冲毁的山路,"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我们修这条路时,也是这个理儿。"

岩松的存在渐渐影响了周围。不知从何时起,它的下方岩壁上出现了一些苔藓,后来甚至有几株小灌木也在石缝中扎了根。仿佛这棵松树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其他生命便跟着来了。

人们也发现了这棵奇树。先是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后有画家写生,甚至有一所小学将它作为励志教育的活教材。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观察岩松,写下一篇篇充满惊叹的作文。

我曾在山脚下遇见一群写生的小学生。其中一个瘦弱的男孩特别引人注意,他画得极其认真。"我要学习松树精神,"他告诉我,"我生病做康复治疗很疼,但想到这棵树能在石头上生长,我就觉得自己也能坚持。"

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这孩子因先天疾病需要长期康复训练,每次疼得掉眼泪时,就会来看这棵松树。

当地村民更是视岩松为图腾。村委会立了警示牌,禁止任何人破坏岩壁生态;户外俱乐部组织了"守护岩松"志愿者活动,定期清理山间垃圾;就连最顽皮的少年,也不会向岩壁投掷石块。

今春我再访岩松,惊喜地发现它开花了——松花虽小,却密密麻麻挂满枝头,远看如一层淡黄色的轻纱。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它下方约五米处,一棵小松树苗已破石而出,嫩绿的针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可能是风吹落的老松种子。"护林老者说,"真是顽强,和它'母亲'一个样。就像我那孙子,去年考上大学了,是咱们村第一个重点大学生。"老人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要学这松树,不管落在哪里都要努力生长。"

我忽然明白,岩松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顽强,更在于它开辟了可能性,证明了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生命依然能够找到出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没有绝对的绝境,只有绝对的决心。

夕阳西下,我准备离去。回头再看岩松,它依然静静地挂在岩壁上,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又仿佛已经诉说了千言万语。它的根系牢牢抓住岩石,枝叶舒展迎接阳光,不卑不亢,不怨不尤。

在这变动不居的时代,我们何尝不像这岩壁上的青松,时感置身绝境,无所依托。都市中的年轻人,为理想蜗居斗室;创业者在市场浪潮中艰难求存;山村教师守着三尺讲台传递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岩壁"上寻找立足之地。然而正如这松树一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安置于何处,而在于如何安置自己;不在于拥有怎样的土壤,而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扎根生长。

山风起时,松针微微颤动,仿佛在向这个世界轻轻点头。是的,它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却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局限。在这面冰冷的岩壁上,它用自己的存在证明:生命最美的姿态,不是在沃土中挺拔,而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绿意。

而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无论置身何种境地,都能找到生长的可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保持向上的姿态。一如那岩壁上的青松,立足现实,心向阳光,于无人处自绽芳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