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8/30
分享

短篇小说∣喜事一箩筐

晨雾如纱,轻柔地笼罩着邵阳县高龙村的庄房上院落。天还未完全明亮,刘永清已经站在村口那棵百年老樟树下,粗糙的掌心抚过树干上深刻的纹路,仿佛在触摸岁月的年轮。五年前,他就是在这里立下誓言,要改变这个被荒草淹没的村庄。如今村道平整,白墙黛瓦,家家户户门前花果飘香,但他眉间的沟壑却未减分毫——乡村振兴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刘书记,又这么早!"秦国泰扛着锄头从菜园里直起身,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点,"昨天跟您说的摸鱼节,网都下好了,灶也拾掇干净,就等游客来!对了,乡党委昨天捎话,说市里可能有人来看看咱们的产业,不用特意准备,正常办就行。"

刘永清点头,目光扫过新铺的黑色村道。路灯上悬挂的中国结在晨风中轻摇,穗子扫过"庄房上院落"的木牌。谁都夸庄房上变化大,只有他知道这场蜕变背后的艰难。最初提出院落改造时,八成村民摇头:"没钱没人的,折腾啥?"是秦国泰第一个站出来:"我出五万!"这才带动了其他人。想起那些挨家挨户做工作的日夜,刘永清不禁深吸一口气。

远处,白墙黛瓦的农家小楼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宁静,红瓦映着微亮的天空,门前竹架上垂着的丝瓜、苦瓜坠得架杆弯了腰。五年前,这里还是断墙残垣,荒草过膝,连父亲八十大寿的寿宴,亲戚的车都开不进泥坑遍布的村道。那时的庄房上,只剩下十几个老人守着空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落日渐凋零。

"走,去杨玉良家瞧瞧,他家今天要接待二十多位游客,别缺了啥。"刘永清迈开步子,秦国泰赶紧跟上。两人沿着蜿蜒的村道往院落中心走,路边的小溪里铺着鹅卵石,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在水草间嬉戏。塘坝边围了木栅栏,几个早起的妇人正在浣洗衣物,笑语声随着水波荡漾。就连以前废弃的院墙,都被改成了摆着陶罐、种着多肉的微景观,墙角的南瓜藤顺着栅栏往上爬,黄灿灿的花正开得热闹。

杨玉良天没亮就起了床,改建后的厨房里飘着米面香。他蹲在灶台前翻搅铁锅里的米糕,蒸汽裹着热气扑在脸上,把眼角的细纹都熏得软了。三年前,他还是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懒汉,整日蹲在小卖部门口抽烟,村里人见了都摇头叹气。直到秦国泰把他拽进建筑队,手把手教他瓦工手艺。

"玉良,豆腐磨好了没?城里游客说要吃现磨的嫩豆腐!"桂花端着刚从菜园摘的青菜走进来,红扑扑的脸上沾着片菜叶。这个曾经因为他家贫而退婚的姑娘,如今成了他的妻。当初桂花爹拍桌子:"嫁谁不行偏嫁他?"是秦国泰去做工作:"玉良改了,给他个机会。"桂花自己也犹豫过,但看到杨玉良在建筑队里汗流浃背的样子,心软了。

杨玉良永远记得,新婚第二天秦国泰来找他:"村里要办微众银行,你入股不?"他捏着口袋里仅有的三百块彩礼钱,咬牙递出去:"我就这些。"秦国泰笑了:"够诚意!"后来他想开农家乐,村里的微众爱心银行又贷了3万元启动资金,连门口的竹篱笆,都是村民们帮忙扎的。

"早好了!你看这豆腐,嫩得能掐出水。"杨玉良直起身,用筷子轻轻挑起一块白嫩嫩的豆腐,咧嘴笑时露出两颗小虎牙。如今他家的农家乐红红火火,但起步时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第一个月没有一个客人,桂花偷偷抹眼泪,他整夜抽烟。是刘永清带着旅行社的人来考察,这才打开了局面。

"桂花,把那块蓝印花布桌布铺上,就是上次你在非遗工坊绣了缠枝莲的那块,城里人就喜欢这个。"杨玉良一边吩咐,一边从墙角搬出一坛米酒。坛口刚打开,清甜的酒香就漫了出来,"这是去年用自家种的糯米酿的,埋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今天让城里人尝尝咱庄房上的味道。"

屋外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杨玉良的大儿子小龙正领着几个城里来的小朋友,在院子里追一只花蝴蝶。那孩子以前因为家里穷,总低着头不说话,现在却敢拿着自制的竹蜻蜓,大声给小伙伴讲院子里的每一种植物。杨玉良看着儿子蹦蹦跳跳的背影,眼角悄悄热了。他赶紧转身去翻灶上的米糕,假装被蒸汽熏红了眼睛。

"玉良哥!"门外传来清脆的喊声。小娟穿着蓝印花布改良的连衣裙跑来,梳着两条麻花辫,辫梢还系着靛蓝色的布条,"秦叔让我来问,摸鱼的水鞋和渔网够不够?对了,下午非遗工坊的刘师傅来教刮浆,他说你上次问的'冰裂纹'技法,这次带了样板来。"

"够!够!渔网、鱼篓都在墙根下摆着呢,我还多备了几双小码水鞋,给小朋友穿。"杨玉良指着墙根下整齐码放的工具,声音里满是底气。想起当初学蓝印花布时,他总掌握不好刮浆的力度,浪费了好几米布。刘师傅叹气:"玉良啊,这活儿要心静。"他憋着股劲儿练到半夜,终于在第9天做出了像样的纹样。"让桂花下午去学,她现在绣的蓝印花布,都能拿到非遗工坊卖了,上次还被县里的文化馆选去参展了呢!"

桂花在里屋听见,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她攥着手里的青菜,小声嘟囔:"还不是刘师傅教得好……"想起第一次走进非遗工坊时的忐忑,手指都不知该往哪放。是刘师傅耐心地教她捻线、染色,姐妹们也都热心帮忙,这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昨天发工资,她给小龙买了新书包,给玉良买了新衬衫,还剩下不少呢。

村口的停车场渐渐停满了车,刘永清和秦国泰站在入口处,手里拿着印着蓝印花布纹样的节目单,给每一位来的游客递过去。节目单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小字:"庄房上院落——从荒村到归园田居的故事",那是小娟昨天熬夜设计的,边角还留着淡淡的靛蓝染料味。

刘永清的手机忽然响了,是村委小张打来的,声音里带着点雀跃:"书记,市里的领导到乡上了!张乡长说他们要直接来咱们村,还有省报的记者跟着,想看看摸鱼节的热闹,也听听咱们村的故事!"

"知道了,我们在村口等。"刘永清挂了电话,对秦国泰笑了笑,"说曹操曹操到,咱们去村口的牌坊下迎迎。"两人刚走到牌坊下,就看见几辆公务车顺着村道开过来,车窗里能看见有人正举着相机,对着路边的微景观拍照。刘永清深吸一口气,想起三年前市长来考察时,指着破旧的院落问:"小刘,有把握吗?"他当时手心全是汗。

车门打开,市领导率先走下来,握着刘永清的手笑:"刘书记,不请自来啊!昨天听乡党委说你们今天办摸鱼节,正好省报的记者想来采访乡村振兴的案例,我们就一起过来了,不打扰吧?"

"不打扰!欢迎还来不及呢!"刘永清赶紧摆手,目光落在几位记者身上,他们已经掏出笔记本,正对着牌坊上"庄房上院落"的题字记录。就在这时,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从村里传过来,小娟领着文艺队的小伙子小姑娘们跑了过来——小伙子们穿着藏青色的对襟衫,敲着铜锣和梆子;小姑娘们穿着蓝印花布的裙子,手里拿着绣着稻穗的手帕,踩着轻快的步子围成圈,嘴里唱着本地的山歌:"樟树下,溪水流,庄房上,喜事多……"但刘永清注意到有个姑娘跳错了步——这批新人还没完全熟练。

"这是咱们村的非遗表演队吧?"一位记者眼睛亮了,赶紧举起相机拍照,"上次在网上刷到你们村的白仓高跷,今天能看着吗?"

"能!等会儿摸鱼节开始前,蒋连印老爷子就会来表演。"刘永清笑着说。正说着,就看见远处有个高大的身影走过来——蒋连印老爷子踩着两米多高的高跷,穿着红色的戏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稳稳当当地在人群中穿梭,扇面上"国泰民安"四个字随着动作轻轻晃,引来游客们阵阵惊叹。但刘永清知道,老爷子膝盖有伤,每次表演完都要敷药。传承非遗的路,从来都不轻松。

"蒋老爷子今年都七十多了,还能踩高跷走百米呢!"秦国泰在一旁补充,"去年他们的民俗表演队演出了156场,不仅去县里、市里演出,还在网上开了直播,现在好多网友都知道咱们庄房上的非遗了,50多个村民跟着表演队有了收入,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省报的记者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响,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把小姑娘们手帕上的稻穗、蒋老爷子高跷上的彩绘,都收进了镜头里。

中午时分,杨玉良家的院子里摆开了三张大桌,桌布是桂花绣的蓝印花布,上面还摆着用陶罐装的野花。一道道农家菜陆续端上桌:腊肉炒干蕨菜、稻花鱼火锅、羊肚菌炖鸡,还有刚蒸好的米糕,冒着热气的瓷碗里,飘着的香气勾得人直咽口水。

"各位客人别客气!尝尝这稻花鱼,是咱们村稻田里养的,没喂过饲料,肉质嫩得很!"杨玉良端着一个大碗走过来,碗里的稻花鱼泛着金黄的油光。他给每位客人夹了一块,笑着说,"以前这稻花鱼,是咱农民自己留着过年吃的,现在好了,靠着农家乐,不仅能让城里人尝到,还能给家里添份收入。"

一位戴眼镜的年轻记者放下筷子,好奇地问:"杨大哥,我刚才听刘书记说,您以前是困难户,能说说您是怎么脱贫的吗?"

杨玉良愣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旧衣服,蹲在一片荒草前,身后是断墙。"这是三年前秦叔给我拍的,那时候我还是个懒汉,整天浑浑噩噩的。"他指着照片,声音轻了些。那些被人看不起的日子,那些半夜愁得睡不着觉的夜晚,他都轻描淡写地带过,"后来秦叔拉我进建筑公司,教我学瓦工;村里帮我贷了款,让我开农家乐;桂花跟着非遗工坊学做蓝印花布,一个月能挣三千多……你看现在,我不仅娶了媳妇、有了孩子,还能接待城里的客人,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桂花记得。记得他为了学厨艺手上烫出的水泡,记得他为了申请贷款熬夜写的计划书,记得第一个客人来时他激动得打翻了盘子。她悄悄握住丈夫的手,对记者说:"玉良不容易,但他从没放弃。"

"我们村的微众爱心银行,是12个股东凑了310万元办的,主要做建筑脚手架租赁。"杨玉良又补充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椅的扶手,"收益按比例分,60%返还给股东,20%用来维护院落,20%是发展基金,我那笔启动资金,就是从发展基金里贷的。现在银行的生意越来越好,上个月还给村里添了两台垃圾清运车呢!"

桌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听完,感慨地说:"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啊!咱们农村人,就是要互帮互助,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可不是嘛!"桂花端着一碟刚切好的米糕走过来,指尖还捻着张皱巴巴的工资单——那是她上个月在非遗工坊的工资,边角都被攥得发毛,"我昨天刚领了工资,给小龙买了个新书包,还给他爸买了件新衬衫,你看他身上穿的这件,就是我挑的布,非遗工坊的刘师傅帮着缝的。"

小龙在一旁听见,赶紧跑过来搂住妈妈的腰,举着手里的蓝印花布小钱包:"这是妈妈给我做的!上面还有小鲤鱼呢!"

众人都笑了,阳光透过院子里的葡萄架,洒在蓝印花布桌布上,把缠枝莲的纹样照得格外清晰。省报的记者赶紧按下快门,嘴里喃喃道:"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温度啊……"

下午的摸鱼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到了高潮。村边的稻田里蓄了浅浅的水,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大人小孩都卷起裤腿,赤脚踏进软乎乎的泥水里,欢呼声、惊叫声、欢笑声混在一起,连田埂上的狗都跟着汪汪叫。

"抓到了!这条至少两斤重!"一个城里小伙子高举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脸上溅满了泥点,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他身边的小朋友也举着个小网兜,里面装着几条小鲫鱼,兴奋地喊着:"我也抓到了!我也抓到了!"

田垄边,唐来生老人坐在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看着热闹的场面,对身边的老伙计说:"想起咱们小时候摸鱼的情景了!那会儿是为了填饱肚子,摸着鱼了,回家能给弟妹们熬碗鱼汤;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们摸鱼是为了乐子,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甜。"但老人眼里闪过一丝落寞——他的儿子还没回来打工。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回归。

"可不是嘛!你看那边,刘书记和市领导也下水了!"老伙计指着田埂边,笑着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刘永清正陪着几位领导在稻田里摸鱼,他穿着黑色的下水裤,弯腰在水里摸索的样子有些笨拙,好几次差点滑倒,引来周围人阵阵笑声。但他知道这笨拙是故意的——让领导看到村民的真实状态,有时比展示完美更重要。

秦国泰在田边来回走,手里拿着个大喇叭,时不时喊一句:"大家注意脚下,别踩坏了稻穗!小朋友别往深水区去,有叔叔阿姨看着呢!"想起最初提出在稻田里办摸鱼节时,老农们直摇头:"糟蹋粮食!"是刘永清立下军令状:"损失算我的!"结果第一年就带动农产品销售三十万,反对的人都成了最积极的参与者。

小娟则带着一群姑娘在田边的空地上摆开了蓝印花布制作台,台上放着磨好的豆浆糊、裁好的白布,还有几个装着靛蓝染料的瓷缸——那染料是用村里种的蓼蓝草熬的,颜色鲜得像雨后的天空。

"这是咱们邵阳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印花布。"小娟手里拿着刮板,熟练地在白布上刮着豆浆糊,"要经过磨浆、防染、刮板、去籽、浸染、晾晒等10余道工序,一块白布才能变成这样的靛蓝色,上面的白花纹,都是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纹样,有缠枝莲、有鲤鱼,还有稻穗,都是吉祥的意思。"

几位城里姑娘看得跃跃欲试,小娟就手把手教她们握刮板的姿势,教她们怎么沿着纹样刮浆。有个城里姑娘总是学不会,急得快哭了。小娟想起自己初学时也是这样,耐心地安慰:"慢点,力度要匀。这豆浆糊是用自家种的黄豆磨的,洗干净就好了,一会儿染出来的布,说不定还能留个小印记,多特别。"

杨玉良的儿子小龙带着几个城里孩子,在田边的小水沟里摸小鱼小虾。他手里拿着个自制的小网兜,教孩子们怎么分辨鱼虾的踪迹:"这里的小鱼喜欢躲在石头下面,你们要轻轻搬开石头,不然会吓跑它们的。"孩子们听得认真,跟着他一起蹲在水沟边,小脸上满是专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自卑的农村娃,而是自信的小主人。

桂花站在田埂上看着儿子,眼角悄悄湿润了。她对身边的游客说:"以前小龙因为家里穷,在学校都不敢跟别的孩子玩,现在好了,他不仅敢跟城里孩子交朋友,还会主动教他们摸鱼、认植物,这孩子,越来越开朗了。"

杨玉良走过来,轻轻搂住妻子的肩,目光落在远处的稻田里:"会越来越好的。等明年,咱们把农家乐的院子再扩大点,再雇两个村里的妇女帮忙,让她们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

夜幕降临,村里的健身广场上燃起了篝火,橘红色的火苗窜得老高,把周围人的脸都映得通红。村民们和游客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刚烤好的玉米,等着看文艺队的节目。

首先上场的是邵阳布袋戏表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老人坐在舞台中央,面前摆着一个小小的戏台。他手里操纵着两个布袋木偶——一个穿着蓝印花布上衣,一个戴着竹编斗笠,正是庄房上的村民形象。随着老人的手指灵活转动,木偶在戏台上活灵活现地动起来:一会儿弯腰插秧,一会儿坐在田埂上吃米糕,还时不时互相递个玉米,引得台下的孩子阵阵欢呼。老人嘴里还哼着本地的小调,唱的是庄房上从荒村到美村的变化,歌词朴实,却听得人心里暖烘烘的。但刘永清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抖,下场时赶紧扶住他:"叔,下次别勉强。"老人摆手:"能演一场是一场,要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宝贝。"

接着是苗家歌舞表演。小娟领着姑娘小伙子们走上场,姑娘们穿着绣着稻穗的苗家服饰,小伙子们穿着藏青色的对襟衫,手里拿着铜锣。音乐响起,他们踩着"三步一踮"的古老舞步绕着篝火转,领舞的小娟手里捧着一束饱满的稻穗,每走一步,稻穗就轻轻晃动,像是在跟着音乐跳舞。村民们也跟着唱起来,古老的苗语歌谣在夜空中回荡:"祈年成,盼丰登,鱼满仓,谷满囤;樟树下,溪水流,庄房上,乐悠悠……"

市领导看得入神,转头对刘永清说:"没想到你们村不仅把传统文化保留得这么好,还能和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是不容易。"

"我们不仅要保留,还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刘永清笑着说,"接下来这个节目,是村民们自己编的老歌新唱,用的是以前的苗家调,歌词是村里的老人们一起编的,唱的是咱们庄房上的变化。"

舞台上,杨玉良和桂花手拉手走了上去,身后跟着十几个村民。音乐响起,杨玉良开口唱起来,虽然音准不算完美,但声音里满是真诚:"五年前,庄房上,断墙荒草长;五年后,新气象,白墙黛瓦亮……"桂花跟着合唱,但唱到一半突然忘了词,台下哄笑起来。杨玉良自然地接过去唱,悄悄握紧妻子的手。这小小的失误反而让表演更真实动人,台下游客也跟着拍手打节拍,还有人拿出手机录像。

表演结束后,篝火燃得更旺了,村民们拉起游客的手,围着篝火跳起了集体舞。城里来的年轻人跟着村民学舞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笑得格外开心;孩子们则在篝火旁追着跑,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小灯笼,灯笼上印着蓝印花布的纹样,像一朵朵会跑的小蓝花。

刘永清和秦国泰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手里端着杯米酒,轻轻碰了一下。

"还记得五年前吗?你刚从重庆回来,站在这棵老樟树下,看着村里的荒草,半天没说话。"秦国泰喝了口米酒,声音里满是感慨,"那会儿谁能想到,咱们庄房上能变成现在这样?"

刘永清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洋楼上,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还能听见里面传来的笑声:"怎么不记得?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让庄房上变个样,让出去的人能回来,让村里的老人孩子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好了,常住人口从最初的十几个老人,变成了160多人,好多年轻人都回来了,开民宿、做非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跳集体舞时,刘永清特意邀请唐来生一起跳:"叔,您儿子昨天给我打电话了,说下个月就回来。"老人眼睛顿时亮了,舞步都轻快起来。

这时,小娟欢快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刘书记!秦叔!省报的记者想跟你们聊聊,他们说想把咱们庄房上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

村委会议室里,灯光亮得很,省报的记者打开录音笔,面前摆着刚记满的笔记本,上面还夹着几张蓝印花布的小样。"刘书记,您能说说庄房上院落蜕变的关键是什么吗?"

刘永清沉吟了片刻,说:"关键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刚开始建设的时候,村里缺路、缺钱、缺人,我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提出了'筹工筹劳,共建共享'的口号。村民们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新婚的刘楷鹏为了支持院落建设,主动简化了婚庆仪式,捐出了1万元;81位村民你一百、我一千,共筹了141万元,用来修村道、建微景观。正是因为大家都把庄房上当成自己的家,才能干成这些事。"但他也坦诚相告:"不是所有事都顺利。最初三年,我们失败了五次。种药材遇虫害,办加工厂缺技术...但每次失败都让我们更清楚该往哪走。"

秦国泰在一旁补充道:"还有就是产业和文化要一起抓。我们成立微众爱心银行,发展建筑脚手架租赁业务,不仅让股东有收益,还能给院落发展留资金;同时,我们把蓝印花布、白仓高跷、邵阳布袋戏这些非遗捡起来,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直播'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产生经济价值,既留住了根,又挣了钱,这是双赢的事。"

"我能说两句吗?"小娟举起手,眼里满是期待。得到记者点头后,她开心地说:"我们村的年轻人现在都愿意学非遗了!以前大家觉得学这些没用,现在不一样了——学高跷能去演出挣钱,学蓝印花布能做手工艺品卖,上个月还有个外地的公司找我们合作,想定制蓝印花布的包装呢!我们还在抖音上开了账号,专门拍非遗制作的过程,现在已经有十几万粉丝了,好多粉丝都来村里旅游,就为了亲眼看看蓝印花布是怎么织的。"

就在这时,门被轻轻推开,杨玉良怯生生地探进头来,手里拿着个相框——相框里是他和家人在院子里的合影,背景是挂着瓜果的竹架和蓝印花布的窗帘。"对不起,打扰了……记者同志,我能跟你们合张影吗?我想把照片寄给在外打工的表弟,让他看看咱们庄房上现在的样子,也想让他回来,一起开农家乐。"

记者们都笑了,赶紧放下手里的笔,招呼杨玉良过来。相机快门声响起,杨玉良站在中间,笑得格外灿烂,相框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抱着最珍贵的宝贝。记者看到他手中的照片,又重新打开了录音笔,记录下这个普通村民最朴实的心愿。

访谈一直持续到深夜,当刘永清送走领导和记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月光洒在静谧的村道上,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路边的菜园里,偶尔传来几声虫鸣,空气里飘着瓜果和泥土的清香。他心里惦记着昨晚收到的消息:有村民反映微众银行分红不均。这事得尽快处理,不能寒了大家的心。

他路过刘玉英老人的家门口,见老人正坐在竹椅上乘凉,手里摇着一把蓝印花布的扇子。"刘书记,辛苦啦!"老人笑着竖起大拇指,扇子上的缠枝莲纹样在月光下轻轻晃,"今天的摸鱼节真热闹,城里的游客都说咱们庄房上好,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来!"

刘永清停下脚步,和老人聊了会儿天,看着远处窗户里透出的灯光,听着隐约传来的笑声,心里满是踏实。晚风拂过,卷起几片落在地上的蓝印花布碎布,像是在脚下铺了条小小的蓝花路。

庄房上的故事,只是邵阳县乡村振兴长卷里的一抹亮色。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像庄房上这样的村庄,正用自己的双手,把荒村变成美村,把旧日子织成新画卷。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人心齐,庄房上的喜事会像院子里的瓜果,一茬接一茬地熟。

刘永清抬头望向夜空,月亮正圆,星星亮得耀眼。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庄房上又会有新的喜事——也许是新的游客来村里,也许是非遗工坊接到新的订单,也许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收拾好行李,准备回村了。

这日子,就像院子里的瓜果,正一天比一天甜。而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