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散文∣柿红如灯

山间的晨雾还裹着露水的清凉,新铺的柏油路已在车轮下蜿蜒成一道墨色的缎带。摇下车窗,漫山遍野的红扑面而来——那是故乡的柿子树,累累果实压弯枝头,像千万盏小巧的灯笼在秋光里摇曳生姿。风过处,红浪翻涌,在苍翠的山峦间点染出炽烈的光彩。

老屋后的柿树愈发苍劲了。树皮皲裂如龙鳞,粗壮的主干需得两人合抱,枝桠却恣意舒展,擎起一顶缀满红宝石的华盖。阳光透过枝叶的间隙,将半透明的果子照得晶莹剔透,果皮上那层薄薄的白霜,恰似美人颊边轻扫的胭脂,平添几分朦胧的美感。

父亲正在树下调试手机支架,鬓角的银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看见我,他眼角的皱纹立刻漾开笑意:“来得正好!今天和志刚连直播,你帮着拍些特写。”

堂弟志刚去年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在村头开了家电商工作室。视频接通时,他正在整理印着“青山柿”商标的礼盒,声音明亮而朝气:“哥,快给老树来个全景,粉丝们都等着看呢!”

我接过竹篮踏上木梯。指尖触到柿子的刹那,熟悉的暖意自掌心漫开——果实饱满丰润,果皮紧绷,连那层白霜都透着勃勃生机。

“还记得你小时候?”父亲在树下仰头笑道,“偷摘青柿子,涩得满院子跳脚。”

我举着柿子对镜头展示:“现在可要留着做招牌了。”

志刚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今年咱们的'青山柿'还没熟透就预订一空。哥,把东南枝那几个带露珠的拍特写,那可是咱们的明星产品!”

这棵老柿树是曾祖父留下的念想。当年他用三担稻谷换回树苗,村人笑他痴傻:“粮食金贵,换棵不能当饭吃的树?”曾祖父只是抚着树苗笑:“人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三寸地,总得给后人留些遮阴的树、结果的树。”

柿树三年挂果,第五年已是硕果盈枝。每到秋日,曾祖父总会挑选最大最红的果子,盛在竹篮里分送乡邻。余下的,祖母便细心削皮晾晒,用麻绳串起挂在檐下。待柿饼裹上白霜,密封于陶缸中,留待年节待客,或济青黄不接之时。

“最难的那几年,”父亲轻抚着粗糙的树干,“这棵树救了不少人。你曾祖父说,它通人性,越是荒年,结的果越甜。”

如今,老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志刚在直播间讲述着祖辈的故事,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包装,让曾经的山野珍馐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午后,阳光变得柔软。我随父亲学习制作柿饼。他坐在小凳上,手持特制的刨刀,手腕轻转间,果皮便如红绸般垂落,完整地保留着果肉上的白霜。我试着模仿,却总是将果皮削得深浅不一。

“慢些,”父亲头也不抬,“做柿饼和做人一样,急不得。要经日晒,耐霜打,才能褪尽涩味,显出甜来。”

志刚将镜头对准我们的双手:“家人们看,这是传承了四代的手艺。每颗柿子都要经过十八道工序,晒足三百六十个小时......”

不知不觉,院子里已挂满金色的柿饼。它们用麻绳系着,在竹竿上整齐排列,秋风吹过,宛如一串串摇曳的风铃。父亲穿梭其间,细心调整着每颗柿饼的角度,确保都能沐浴到阳光。

夕阳西下时,天边燃起锦绣般的霞光。父亲坐在门槛上,摩挲着手中的烟袋,望着满院金黄微笑。志刚发来消息:“今天又接了两百多单,还有个北京客户要订一千盒礼盒装,说要来看看我们的柿林。”

“你看那边。”父亲忽然指向远处的山坡。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新栽的柿树苗整齐地排列在梯田上,嫩绿的叶片在晚照中闪着光,“今年政策好,荒山都变成果园了。”

夜幕缓缓低垂,繁星如碎钻般洒满天幕。我和父亲坐在柿树下,品尝新晒的柿饼。果肉软糯如蜜,甘甜在唇齿间缓缓化开。

“做人当如柿。”父亲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温和,“青涩时耐得住寂寞,成熟时经得起风雨,最终把最甜的一面留给世人。”

月光如水,洒在父亲安详的面容上,也洒在满树红彤彤的柿子上。那些光亮亮的果实,在夜色中宛若一盏盏温暖的灯笼,照亮游子归乡的路,也照亮这个小山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手机响起,是志刚发来的视频邀请。画面那头,他正站在堆成小山的礼盒前,笑容灿烂:“叔,哥,那个北京客户说要帮我们把柿子卖到国外去!”

晚风拂过,带来柿子的甜香。我望着满树红果,忽然明白:这柿子红,红的是果实,更是生活;这柿饼甜,甜的是滋味,更是时代。曾祖父种下的是希望,父亲守护的是传承,志刚开拓的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这些扎根大地的柿树,终将连成浩瀚的林海,结出更甜的果实,红透更远的天空。

夜深了,柿影婆娑。父亲的手机不时响起新订单的提示音,清脆的“叮咚”声和着风声,奏响这个秋天最动听的乐章——吟唱着坚守与创新,传颂着奋斗与收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