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8
分享

散文∣路灯亮了

黄昏时分,我站在洞口长塘瑶族乡双峰村口那棵百年古樟下,望着夕阳余晖一点点褪去。山风拂过,带来远处炊烟的气息和归鸟的啼鸣。忽然间,沿着蜿蜒村道依次亮起温暖的光晕,五十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如同被唤醒的星河,将整个山村温柔地拥入怀中。

这光,不仅照亮了山路,更照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底。

过去的双峰村,入夜后便是漆黑一片。

村里老教师赵文明常念叨:"咱这地方,天黑得比山下早,亮得比山下晚。"群山环抱的小村落,每到日头西沉,黑暗便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整个村庄吞没。瑶寨的木楼隐在暮色里,只余轮廓。

记忆中,煤油灯是主要的照明工具。父亲是制作煤油灯的好手,他会找来废弃的墨水瓶和牙膏壳,精心制作灯身和灯头,再用棉花捻成灯芯。天黑后,划一根火柴,那簇跳动的火苗便成了黑夜里唯一的依靠。灯光映红母亲慈祥的脸,也照亮土墼垒墙、麦秸苫顶的简陋茅草屋。

那时候,村民们天黑后很少串门。条件好些的带着手电筒,更多的人选择吃完晚饭就早早休息。村里孩子们最怕晚上去学堂自习,放学后得摸黑走三里山路。有月亮的晚上还好些,若是碰上阴雨天,真是步步惊心。

去年冬天,村民林老伯晚上去邻村探亲回来,不小心摔进了路边的沟里,好在被早起的放羊人发现。这件事让村干部们揪心不已。

记忆中,我们村的第一盏路灯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那时我刚刚上学,不知谁说了一句"村里要是有盏路灯就好了"。父亲是生产队队长,他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因为我家在村庄的位置适中,他决定在门前的晒谷场上安装一盏路灯。

路灯很简陋,就安在场边一棵泡桐树上。"它伸着长长的脖颈,戴着一顶蓑笠帽,活像一位独钓寒江的老翁,风雪中的夜归人"。

装路灯的那天黄昏,全村人都来了。大家伸直了脖子盯着那盏灯,焦急地等待黑夜的到来。孩子们最兴奋,眼睛一眨不眨地抬头看着,"早已忘记驰骋于田间的快乐,满脑子都是那盏明亮的路灯"。

父亲此时就像一个魔术大师,轻轻拉动门后的灯线,那盏路灯瞬间将黑暗变成了光明。

"亮了,亮了!""我们有路灯了!"村民们高兴地欢呼。"噼里啪啦",不知谁放起了鞭炮。

从此,晒谷场成了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谈论着年景收成,孩子们在一旁尽情玩耍,踢毽子、跳绳、掼纸炮、滚铁环。那盏灯不仅照亮了场地,更照亮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双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和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里更是日新月异。但照明问题,始终是村民心头的一块石头。

由于村里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仍然有些路段没有照明设施,夜间出行安全隐患突出。村民们夜间串门、劳作、学生晚自习归家等都多有不便。

村支书老李经常看着村里的规划图发呆:"咱们村什么都好,就是这路灯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安装路灯需要不少资金,对这个小山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村民们也盼着路灯。八十岁的王奶奶说:"我眼神不好了,晚上想去儿子家看看孙子都不敢出门。"中学生小赵说:"晚上自习回来,路上黑漆漆的,有时候还得爸爸来接。"

这些期盼,村干部们都记在心里。

转机出现在今年夏天。

长塘瑶族乡乡、村两级干部与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多方联络对接社会力量。湖南胡子文化有限公司闻讯后积极响应,第一时间组织筛选、捐赠了一批性能稳定、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

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瑶族妇女们穿上了节日盛装,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安装路灯的那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一大早,大家就自发来到村口,迎接前来安装的技术人员。

七十五岁的赵大爷激动地说:"我这把年纪了,还能看到村里通上路灯,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他主动拿来家里的梯子,帮着技术人员搬运材料。

孩子们更是兴奋,围着技术人员问这问那。"叔叔,这个灯晚上真的会自己亮吗?""它吃的是什么呀?"技术人员耐心解答:"这是太阳能路灯,白天吸收太阳光,晚上就会自动亮起来。"

工作人员在村道旁架起了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白色的灯杆以及闪着亮光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秋天里的乡村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

村民们主动送来油茶和糍粑,协助搬运材料,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八十岁的王奶奶拄着拐杖来看热闹,脸上笑开了花:"这下好了,晚上可以去串门了。"

当夜幕降临,五十盏路灯齐刷刷亮起,原本被黑暗吞没的村道顿时笼罩在温暖的光晕中,仿佛一条蜿蜒的光带环绕山间。

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沐浴在久违的灯光下。瑶族老人们唱起了传统的夜歌,歌声在灯光中流淌。

"以前晚上走夜路得打手电,现在路灯一亮,心里也亮堂了!"赵大爷看着家门口亮起的路灯,脸上洋溢着笑容。

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妇女们跳起了欢快的瑶族舞蹈。银饰叮当作响,音乐声、欢笑声在夜空中回荡。老人们聚在一起下棋、聊天,孩子们在灯光下嬉戏玩耍,几个年轻人支起了烧烤架,空气中飘散着诱人的香味。

村民小林在路灯下摆起了小摊,售卖自家制作的花生凉粉和瑶家糍粑。"没想到晚上也能做生意了,"他笑着说,"这几天晚上挣的钱,都赶上以前一整天的收入了。"

村里的文艺队也在路灯下排练节目。他们用瑶语创作新歌,将党的政策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用传统的瑶族唱腔传唱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

最开心的是孩子们。中学生小赵和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晚自习回家的路了。"现在路上这么亮,我们可以一边走一边背单词了。"她笑着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

路灯亮起后,村里发生了许多温暖的变化。

赵大爷每天晚上都要沿着路灯散步,他说这是他一辈子都没享受过的待遇。有时候他会坐在路灯下的石凳上,和其他老人聊聊家常,说说年轻时的故事。

王奶奶终于可以晚上去儿子家串门了。她说看着路灯照亮的路,就像看着通往幸福的路。

村里的小学教师李老师,每晚都在路灯下批改作业。"以前晚上改作业眼睛特别累,现在好了,路灯下看得清楚多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路灯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在晚上做些小生意,卖些土特产、小吃等。虽然收入不多,但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村里的夜晚也变得安全多了。村干部老李说:"自从装了路灯,晚上再也没有发生过摔倒、迷路的事故了。"

路灯不仅照亮了乡村的巷道,更照亮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站在高处眺望,路灯沿着村道蜿蜒延伸,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间。灯光闪烁,仿佛巨龙身上的鳞片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这灯光,照见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如今的双峰村,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水穿村而过,干净平整的青石板路两侧绿树成荫,一幢幢瑶族民居错落有致,随处可见房屋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善文化等彩绘图案。

这灯光,照见了企业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湖南胡子文化有限公司的爱心善举,不仅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难题,更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暖心力量。

这灯光,照见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深切关怀。乡、村两级干部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积极作为,展现了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石凳上、栈道旁,三五个村民交谈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干净整洁,文明有序,呈现出浓浓的文明和谐气息。

夜幕下的双峰村,路灯熠熠生辉,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

"山下的路灯错落,犹如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明亮,又如山下的路灯!"天地一体,上下相融,光亮点点,哪儿是天?哪儿是地?恍惚迷离。

这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们的出行路,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行路。在灯光的照耀下,村民们更加积极地发展产业,种植小籽花生、优质水稻,养殖小黄牛、羊群。

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打造"双峰牌"农产品品牌。小籽花生、花生凉粉、花生粉丝等深加工产品引来了游客驻足。通过商品化包装与品牌化打造,传统农产品延伸出即食、保健等多元形态。

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们利用民族特色村寨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夜晚的路灯,成了展示瑶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中国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村里还会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路灯亮了,双峰村的未来也更加明亮了。村民们将继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携手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柔和的灯光抚摸着我,我想起了父亲,想起了那一代人为改变乡村面貌付出的努力。如今,他们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而且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美好。

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村小学的围墙上,那里新刷了一行大字:"光明不仅驱散了黑暗,更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灯光下,这行字熠熠生辉,如同这个山村一样,充满着希望与光明。

夜深了,路灯依旧亮着,如同守夜人,温柔地守护着这个深山中的瑶族村落。星光与灯光交融,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也照亮了每个人心中的明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