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散文∣蜜桔甜处是故乡

【题记】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唐·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

深秋的霜降过后,雪峰山的层林尽染中跃出一簇簇灼目的金黄。我站在凤溪村的老桔园里,看着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恍惚间听见半个世纪前周总理审定"雪峰蜜桔"商标时那声穿越时空的赞叹。这抹甜,终于淌过时间长河,浸润了整片湘西南的土地,化作21万亩青山翠谷间最动人的诗行。

堂叔公拄着竹杖从梯田走来,九十二岁的脚步在红壤小径上踏出熟悉的节奏。他枯瘦的手颤巍巍抚过缀满晨露的桔皮,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里,藏着他七十多个春秋的悲欢。"你闻,连风都是甜的。"老人眯起眼睛,山风拂动他霜白的鬓发,恍惚间还是那个九岁稚童,赤脚跟在公社运桔队的骡马后面,捡拾偶尔滚落的金果。

"那年月的箩筐要垫三层茅草,走三十里山路到供销社,能剩下七成好果就是菩萨保佑。"堂叔公的回忆散着陈年桔香,"现在好了,冷链车直接开到山下,听说咱们的桔子能冻着吃?"他孩子气地笑起来,露出仅存的三颗牙。远处的分级包装车间里,光电选果机正以每秒5个的速度为蜜桔拍摄"证件照",糖度、果径、瑕疵度在数据流中瞬间完成判定。这些堂叔公从未听过的名词,正守护着他守护了一辈子的甜蜜。

产业园的直播小哥举着稳定器穿梭在桔林间,普通话里带着洞口乡音的热情:"朋友们看好了,咱们的蜜桔不用膨大剂,杀虫用荧光板,施肥用菜籽饼......"无人机掠过他的头顶,在万亩桔林上空划出白色航迹。我突然想起堂叔公说过,七十年代除虫全靠赤手捏虫卵,指甲缝里总嵌着青绿色的汁液,洗三天都去不掉那股苦味。

镇文化墙绘着奇妙的时空叠影:桔农在智能温室里操控水肥一体化系统,游客沿着观光栈道采摘蜜桔,孩子们在桔香弥漫的研学基地画写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了,而成了某种生生不息的有机体——桔树根系抓着红壤,枝叶呼吸着雪峰山的云雾,果肉里凝结着北纬27度的特有阳光。那些经过脱毒处理的种苗在组培室里静静生长,技术人员记录着每株苗的光合效率,他们守护的不仅是21万亩桔林,更是这片土地未来的无限可能。

冷藏库门口,工人们正在给发往莫斯科的蜜桔贴标。中俄双语标签上,雪峰山脉的轮廓与克里姆林宫尖顶奇妙地并列。堂叔公偷偷往箱缝里塞进几片桔叶:"让外国人尝尝咱们山风的味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绿色优质",不仅是检测报告上的零农残数据,更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骄傲——是醪田镇的富硒土壤,是毓兰镇的山泉灌溉,是雪峰山千万年来守护的生态秘境。

暮色镀亮桔园时,合作社的会计送来分红账本。堂叔公戴上老花镜,指尖划过数字突然笑出声:"种一辈子桔子,没想到老了成了股东。"窗外传来文旅公司的篝火晚会歌声,桔灯串在深蓝夜色里连成星河——那是蜜桔的另一种形态,化作光点流淌在雪峰山麓。民宿的窗棂里透出暖光,游客们正品尝新酿的桔花蜜,舌尖绽放的花香让人莫名眼眶发热。

我沿着观光步道走向深山,看见废弃的老桔园里野桔树仍在结果。那些鸡蛋大小的果实酸涩难当,却是现代蜜桔的祖先。它们的基因被保存在种质资源库,如同沉睡的琥珀,守护着甜蜜最初的密码。科研站的年轻人蹲在梯田里记录土壤数据,他们眼镜片上反射着整片桔海的夕阳——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传承:有人记得来路,有人看清去路。

回城前我尝了新研发的冻干桔片,酥脆的果肉在齿间迸发阳光的味道。或许真正的绿色优质,是让甜蜜既能翻山越海走向世界,又能沿着根脉回流土地。就像堂叔公们用一生守护的,不仅是柑桔的甜度,更是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春天。当莫斯科的孩童尝到雪峰山的阳光,当香港茶餐厅的桔酱遇上丝袜奶茶,当新疆巴扎里的蜜桔染上天山风雪的味道——故乡的甜蜜,正在重新定义世界的味蕾。

雪峰山不语,只是年复一年地孕育着漫山遍野的金黄。那些深植大地的桔树知道,最恒久的甜蜜,永远生长在离泥土最近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