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诗歌
202509/07
分享

雪峰丰碑(组诗)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一、剑魂

雪峰的褶皱里,十万铁蹄

正碾过春的肋骨

资水翻卷,把河床锻成犁铧

弹道撕开薄雾时

整座山的筋骨,在胸腔里低吼

老兵指节叩击枪托

木纹浮出:血沃湘西 一九四五

草木沿着弹坑攀爬

根须如针,在岩层间

缝合那碎入大地的雷霆

青石在暗处磨着寒光

芷江跑道刺破云层的刹那

战鹰衔着惊雷,在苍穹上淬火

而青石铭记的,不止是冰雪


二、烈焰

钢枪的火舌舔过隘口

土制地雷在荆棘丛,炸开红蓼

民兵踩着冲锋步点,长成松林

敌人炮筒突然哑了 ——

弹药箱裂处,飘出半朵樱花

和家书中未写完的 "安"

学生兵日记本里

俳句断在 "母亲" 二字的第十九划

他的钢笔折断处

墨水滴淌,像是未寄出的家书里

一滴早已风干的泪

山道蜿蜒如未收的棋局

落子处,野草正盖住发烫的弹壳


三、胜利

终于有膝盖磕响红土

白旗代替太阳,在雪峰阴影里抖

俯身的弧度,深过所有折断的刺刀

春风掠过焦黑阵地

把硝烟纺成残旗的絮语

武冈城砖缝里,新绿顶开瓦砾

像当年那只托举炸药包的手

终于触到春天

八十年雨水冲刷战壕

某个午后,老兵对着山坳喊出的名字

仍在溪水里,打着旋儿赶路


四、铭记

七千峰峦站成队列时

望远镜里消散的烟尘

已变作碑石上凹凸的星子

沅水驮着残阳,驮起

烽火焐热的诺言与未熄的枪膛

河床之下,血浸过的土地深处

一枚生锈的号角,正以青铜的律动

与山脊同频呼吸


五、传承

钢盔在腐叶下,酿着新绿

表针卡在一九四五年春的黎明

那封未寄的家信已长成树

年轮里,油桐花的脉络仍清晰

她数过八十遍油桐花落

地下的人仍保持着握枪的体温

蜻蜓振翅,量着弹壳与稻穗的距离

雪峰山轻轻转身

让所有英名跟着溪流

渗进沅水的河床

八十年后,采药人弯腰时

锄尖磕响锈蚀的弹壳

山风突然停了

满山杜鹃垂首,辨认泥土中

那些从未褪色的指纹

阿婆说,地下的人还在守着

守八十个春天,守每粒种子

顶破冻土的脆响

那是一个小名,滚烫的

像刚出锅的土豆,带着泥土的腥气


六、永恒

一只蚯蚓钻出湿土,推动微小的丘陵

晨曦漫过新翻的泥土时

整座山都在舒展筋骨

—— 那是英灵化成的春天

正把故乡,长成春风里的新枝

资水依旧东去

雪峰山顶,花岗岩碑站成星座

八十圈年轮在石纹里凝着

那些熄灭的烽火

已变作人间万家灯火

少年们的镜头对准花岗岩星座

——橄榄枝缠绕星群时

湘西的麻雀正衔起一粒

未爆弹壳中的稻穗

铜号的嫩芽破冻土而出

与绵长的丝路同频绽放

而雪峰山的褶皱里

新栽的茶树正用根系

翻译着八十年前的摩斯密码

创作谈:以诗为碑,接续历史的温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当我在史料中再度与“雪峰会战”(湘西会战)这段历史相遇时,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它作为抗战的“最后一战”,仿佛一个巨大的历史句点,但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却是一个需要被不断书写、永远延续的起点。组诗《雪峰丰碑》便是我试图以诗歌的方式,为这场战役及其英烈树立的一座文字纪念碑。

我的创作初衷,并非简单复述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希望触摸历史的肌理,聆听个体的回响。我试图寻找一种“有温度”的书写,让八十年的时光距离在诗中消弭。因此,您会看到诗中充满了细微的意象:学生兵日记中断在“母亲”第十九划的俳句、家书上一个未写完的“安”字、锈蚀弹壳中孕育的稻穗、老阿婆记忆中那个“刚出锅的土豆”般滚烫的小名……这些细节,是我与历史对话的入口。我相信,正是无数如此具体而微的生命与情感,共同汇聚成了“胜利”这个伟大的名词。诗歌不应只是记录事件,更应挽留那些即将被时间湮没的呼吸与体温。

在艺术表达上,我力求让过去与当下、战争与和平进行诗意的互文与融合。我让“资水”这条古老的河流同时流淌着历史的血性与今天的平静;让“根系”在土壤中“翻译摩斯密码”,让“铜号”如“嫩芽”破土而出。这些意象的嫁接,是想构建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英烈们守护的山河,今日已是沃野千里、灯火万家。这种“同频呼吸”,正是我所理解的精神传承——它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如春天般的生机,自然生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上,被山风铭记,被溪流传唱。

最后,这首诗是致敬,是铭记,更是一次交付。我愿将诗篇作为一束穿越八十年的光,照亮花岗岩碑文上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更希望将它交到今天的少年手中,让他们通过诗的镜头看见,他们脚下平静的土地,曾是如何的惊心动魄;他们今日平凡的日常,正是昨日先烈们梦想的“未来”。

愿这座“雪峰丰碑”,能矗立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