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6
分享

《雪峰山里》:文字归乡与山魂永存

推开曾庆平老师的散文集《雪峰山里》,作为雪峰山脚下长大的湖南邵阳洞口人,我仿佛推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通往故乡记忆的木门。门内,是数十年沉淀在雪峰山间的呼吸声息,是八十八篇散文连缀成的山水长卷,更是游子归乡的秘径。

曾先生笔下的雪,是会说话的。不说于喧闹市集,而说在寂静岭脊、幽深湾冲。幼时我常仰望那最高处的皑皑白雪,总觉得是山长出了头发,如今才知,那是岁月为雪峰戴上的冠冕。

书中写到的古村古镇,我多半走过。青石板路被脚步磨得温润,春雨落下时会泛出青光,像一条流动的河,载着几代人的悲欢。

曾坐在荒废的廊桥下,看燕子衔泥,听老人说起往日湘商如何由此出发,将茶叶、桐油运往山外。那些筚路蓝缕、连通山海的身影,如今被曾老师一一拾起,妥帖安放在文字里,重新有了温度。

最是那山中的吃食惹人乡愁。书中写熏腊肉的一段,令我猝不及防。记得每年深冬,家家户户火塘上便悬起一串串腊肉,松柏枝的烟气终日缭绕,慢慢渗入肌理。那不只是食物,是山民与严寒对峙的兵甲,是时间赠予的醇厚滋味。读至此处,我下意识吞咽,口中生津,仿佛又回到围炉之夜:窗外风雪号叫,屋内肉香弥漫,奶奶用干皱的手为我夹一片油亮腊肉——那味道,足以焐热整个冬天。

书中的人物,皆是我父辈叔伯的模样。采药人背竹篓没入晨雾,樵夫哼山歌走下斜阳,他们与山相互成就:山予生计,人报敬畏。曾老师不刻意雕琢,只平静叙述,却让这些平凡人的脊梁在纸上挺立,让我看清何为"湘人之精神"。

抗战岁月里,雪峰山以胸膛庇护生灵,多少惊心动魄沉淀为今日寂静。这山,是地理,更是史书;是家园,亦是丰碑。

曾先生的笔克制而情深。他不言爱,却字字是爱;不道情,却篇篇含情。写节气更迭、渔耕劳作,最终写的都是人,是生命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坚韧而诗意地扎根。

合上书,夜已深。城中霓虹闪烁,我却分明看见雪峰山的轮廓在墨色中浮现。那里的云依旧缠着山腰,溪水仍在奔流,人们在古老节律中生活。通过曾老师的文字,我不仅完成了一次次无声的归乡,更见证了湘西文化特有的坚韧与包容的精神传承。

山终古不语,人代山而言。言其魂,传其神,让雪峰山的记忆,在文字中永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