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7
分享

散文∣高沙古商城

蓼水河面泛着鸭蛋青的曙光,陈青石推开临河的木质窗板,惊起了檐下宿夜的麻雀。六十二岁的石刻匠人伫立窗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搭在窗棂上,指缝里还嵌着昨日留下的石粉。河对岸的云峰塔渐渐显露出秀丽身姿,宛如一支蘸饱墨的毛笔,在晨曦中书写着古镇的晨韵。

老陈的工作台上,一块未完工的清代路碑静静躺着。錾子与青石碰撞的脆响在晨空中回荡,惊得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掠过黛瓦飞向晨霭中的曾氏宗祠。

"刻碑要心静,心静了,石头才会听你的话。"父亲的话犹在耳畔。明代嘉靖年间,高沙成为湘西南重要的商贸枢纽,陈家先祖就在蓼水河边开设石刻铺子,专为往来商队刻制指路碑。

晨曦洒在河面上,将流动的河水染成跃动的金鳞。渔船出航的桨声惊起白鹭,老陈深吸一口带着水汽的空气,开始研磨今日要用的刻刀。

辰时正刻,五里长街渐次苏醒。青石板路上响起错落的脚步声,夹杂着天南地北的方言。卖油茶的老杨掀开锅盖,蒸汽携着茶香弥漫了半条街。染坊的蓝印花布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老板娘踮着脚将最后一匹布晾上竹竿。

二十六岁的林小雨站在曾氏宗祠门口,仔细调试着讲解设备。这个湖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姑娘,三个月前放弃省城的工作机会回到故乡。阳光透过天井里的古桂花树,洒下斑驳的光影。

正午的阳光穿过祠堂天井,洒在鎏金木雕上,泛起温暖的光泽。林小雨讲解到1986年石榴村出土的"鸟兽壶"时,注意到一位白发老人落在队伍最后。老人身着熨烫平整的唐装,手指轻抚廊柱上的"孝悌忠信"刻字。

"姑娘可知这缠枝莲纹的讲究?"老人眼中闪着光彩,"我祖母出嫁衣裳上绣的,正是这般纹样。"他从怀中取出皮夹,小心翼翼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凤冠霞帔的新娘礼服,果然绣着与建筑雕饰如出一辙的莲花图案。

暮色四合时,老陈正准备打烊,林小雨领着曾家祖孙来到石刻铺子。老人激动地握住老陈的手:"家父常提起1938年高沙工匠连夜刻制训练基地碑文的故事。"

老陈眼眶湿润,转身从里屋捧出泛黄的相册。照片上十几个穿着粗布褂子的石匠围着一块新刻的石碑。"这就是我祖父,"他指着中间清瘦的中年人,"照片背面还写着每个人的名字。"

这个秋天,古商城悄然发生变化。林小雨发起的"口述历史"采集活动获得镇政府支持,老陈担任顾问,带领年轻人走访镇上的老匠人。

在八十二岁的篾匠陶师傅家里,他们有了惊人发现。陶师傅从阁楼翻出1939年的账簿,牛皮纸封面上工整写着"陶记竹编流水簿"。其中一页清晰记载着:"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初三,捐竹蜻蜓百二十只与黄埔将士,分文不取。"

曾家孙子经过几天的走访和思考,最终决定留在镇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道木纹都在诉说着故事。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设计灵感不在伦敦的展馆里,而在故乡的晨雾中。"他将祖宅改建成文创工作室,第一个设计系列采用从老陈拓片里提取的云纹图案。

初雪飘落时,古商城举办首届非遗文化节。主会场设在修葺一新的观澜书院,来自四里八乡的手艺人摆开摊位。空气里弥漫着糖画的甜香、油茶的醇香和翰墨的清香。

老陈的铺子里挤满体验石刻的年轻人。最让他惊喜的是,几个中学生能准确说出不同刻刀的用途。原来林小雨已将石刻知识编入校本课程,还带着学生做了《高沙石刻技艺》绘本。

最动人的是抗战老兵后代座谈会。当九十三岁的黄老先生被孙子推着轮椅来到现场时,全场起立鼓掌。老人颤抖着手抚摸界碑拓片:"这是我父亲刻的字啊..."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枚锈迹斑斑的身份牌。"今天,我终于把它带回了诞生地..."

晨光再次照亮青石板路时,老陈从工作室找出祖父的笔记。有一页特别标注着:"今刻第三百二十枚'忠勇牌',王连长嘱刻'誓与山河共存亡'。"页脚还有小字备注:"王君后于长沙会战殉国,年廿十五。"

冬至那天,曾世宁老人从香港寄来包裹。里面除了他父亲曾明诚将军的抗战日记,还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和一封亲笔信。

照片中有一张特别震撼:培训基地操场上,士兵们正在练习拼刺刀,而操场边就是青砖黛瓦的曾氏宗祠。另一张照片上,几个小战士正趴在祠堂廊下写家书,夕阳给他们年轻的身影镀上金边。

镇里决定在曾氏宗祠增设专题展区。曾家孙子主动承担设计任务:"我要用现代展陈语言,让参观者能沉浸式体验祖辈们的生活。不是冷冰冰的展览,而是有温度的故事。"

清明前夕,镇中学组织"寻找抗战印记"活动。孩子们走访二十多位老人,收集大量口述史料。初三学生李晓明的调查报告获省一等奖,他在报告中写道:"原来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我们先人滚烫的人生。"

如今的高沙古商城,老陈的石刻铺子挂上"非遗传习所"牌子,每周都有中小学生来体验传统技艺。林小雨的讲解词里增加抗战救亡篇章,她还开发了"走读古商城"研学课程。曾家孙子的文创设计获省级大奖,订单已排到半年后。

清明雨纷纷落下,老陈带着徒弟修复最后一块抗战碑文。雨水顺着新刻的字迹流淌,"精忠报国""共赴国难"的誓言在雨水中格外清晰。

林小雨撑伞站在一旁,忽然明白父亲为什么坚持要她回故乡工作。这位老文史馆员生前常说:"高楼大厦哪里都能建,但高沙只有一个。有些历史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就像蓼水河永远奔流不息。"

雨幕中,曾家孙子正带着设计团队测量古建筑尺寸。"我们在开发AR导览系统,"他兴奋地解释,"游客用手机扫描建筑,就能看到三维复原的古代场景。"

傍晚雨歇,夕阳意外露出云端。被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路映着金光,蓼水河上泛起彩虹。游客们纷纷举手机拍摄这难得的美景,而本地人则淡定继续日常生活——卖油茶的照常吆喝,打铁的照样抡锤,绣花的依旧飞针走线。

夜幕降临,古商城的红灯笼次第亮起,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老艺人们在樾荫亭里唱起改良后的高沙小调,新填的歌词唱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蓼水清哟蓼水长,古商城换新装哎...新时代的春风吹呀,吹得人心暖洋洋..."

林小雨陪着曾家孙子在曾氏宗祠里整理家谱。电子扫描仪的红光掠过密密麻麻的名字,就像点亮一个个沉睡的灵魂。

此刻,老陈关上店铺木门,看见月光正好照在门楣上祖父刻的字:"石不能言最可人"。他想起这些石头见证过的岁月:秦汉的驿道、唐宋的市集、明清的商帮、抗战的烽火,还有新时代的复兴。

每一代人都在这里留下印记,就像无数溪流汇入蓼水,终成波澜壮阔的人文长河。而生活在当下的人,既是这条长河的继承者,也是守护者,更要成为开创者。老陈拿出新买的智能手机,小心翼翼地点开孙子教他使用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录制第一段石刻教学视频:"大家好,我是高沙的古石刻匠人老陈,今天教大家认识刻碑的工具..."

蓼水河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灯火。千年古商城在夜色中呼吸,青石板下埋藏着记忆,飞檐上生长着希望。

明天太阳升起时,新的故事将在这片土地发生:老陈要开始雕刻反映新时代风貌的石画组雕,第一幅就是高铁穿过古商城的景象;林小雨准备编写《高沙口述史》丛书,已经采访了上百位老人;曾家孙子的团队正在开发基于传统纹样的元宇宙展厅,要让高沙文化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

星光依旧,蓼水长流。古商城在时代变迁中始终守望着文化根脉,而那些生活其中的人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书写新的传奇。清晨的蓼水河畔,老陈带着徒弟们在新刻的路碑上落下最后一道刻痕——那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路上刻着所有人的名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