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2
分享

散文∣青云米香里的光阴

秋阳斜照,油茶林的枝叶在青云村的青石路上织就金色蛛网。已是深秋时节,山间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温暖米香。脚步声起,外乡归来的曾希踩着斑驳的光影走向村庄深处。他离开青云村整整十二年了,这次回来,是因为收到了老支书陈大山的信:"村里的米花手艺快要失传了,你能回来看看吗?"

晒谷场传来的"咚咚"声与妇人的笑骂、孩童的嬉闹交织,恍若时光深处传来的多重奏鸣。曾希的脚步不由得加快,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小时候,总是第一个跑到晒谷场,就为了抢到第一锅刚炒好的米花。这是青云村在制作米花,一场延续三百年的味觉仪式。

湘西南的丘陵如同大地褶皱,将青云村妥帖安放。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穿过整个村落。溪水穿村而过,清澈见底,倒映着四季更迭的稻田:春日的青秧是大地书写的诗行,秋日的金穗是阳光凝固的浪涛。而米花,正是这片土地用时间酿造的味觉史诗。

选米环节如同一种宗教仪式。天还没亮,村里的老人就聚集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曾希看到七十多岁的五叔公用手指捻起籼米,对着初升的阳光眯起眼睛:"要得,这米通透得看得见魂灵。"老人们相信每粒米都住着稻神,淘洗时力度要轻如抚慰婴儿。五叔公一边示范一边说:"三遍清水涤尘留魂,多一分则神散,少一分则尘留。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曾希注意到,在场的都是老人,最年轻的也有六十多岁。他不禁问道:"五叔公,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吗?"五叔公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更深了:"都出去打工喽。去年整个村子,就我们这几个老家伙做了三锅米花。再这样下去,这门手艺真要失传了。"

蒸米时的火候掌控堪称艺术。曾希跟着五叔公来到灶房,看见土灶里燃烧着松针与稻壳,发出细密的噼啪声,如同大地深处的低语。五叔公小心翼翼地调节着火候,解释道:"松针要选老松树的,带着松香;稻壳要是今年新收的,带着阳光的味道。这样蒸出来的米,才有灵魂。"水汽氤氲中,米香先是一缕游丝,继而汇聚成流,最后奔涌为香气瀑布,弥漫在整个灶房里。

最让曾希印象深刻的是团米花的环节。蒸熟的糯米要趁热倒入竹篾扎成的圆箍中,老师傅陈大山手法娴熟地将米饭压实。"你看,"陈大山指着模具中的米饭说,"中间要压得稍薄一些,这样晒得均匀,炸的时候才能膨胀得又圆又泡。"他古铜色的脊背弯曲成弓形,手上的老茧记录着六十多年的技艺传承。"我八岁就跟着爷爷学做米花,这门手艺啊,是祖宗留在血脉里的记忆。"

晾晒米饼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晒垫要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村民们需要不停地翻动米饼。"翻得越勤,干得越快越均匀,"五叔公说,"这样炸出来的米花才圆满漂亮。"阳光下,米饼逐渐变得晶莹剔透,像一轮轮满月散落在晒谷场上。按照村里的传统,米花形如满月,象征着"吉祥圆满",描上红花点缀后,更寓意着"发达兴旺"。

油炸环节是最具观赏性的。陈大山将晒干的米饼红面朝下投入油锅,左手以锅铲轻压,右手用筷子快速拨动,让米饼在油锅中旋转。"三十秒,不能多也不能少,"他专注地盯着油锅,"火候到了,米花自然会绽放。"果然,米饼在热油中迅速膨胀,变成一朵朵洁白的云朵,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除了直接食用,青云村的米花还有多种吃法。可以用开水冲泡,配上食糖、茶叶末和芝麻,做成清香可口的米花油茶;也可以回锅蒸软,拌上瘦肉泥和胡椒粉,做成米花丸子。这些都是曾希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然而,随着打工潮席卷村庄,这门传统手艺曾濒临断绝。机器生产的标准化米花充斥市场,价格便宜,包装精美,但却永远复制不出手工制作的灵魂温度。陈大山说起那段时光,眼神黯淡:"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家伙凑钱买米,就为了不让手艺断掉。有人说我们傻,但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

转机来自一场文化觉醒。三年前,大学毕业的小雅毅然返乡,成立了"青云米花合作社"。她清楚地记得第一个订单的来之不易:"我带着样品跑了二十多家特产店,都被拒之门外。有人说包装太土,有人说价格太高。"转机出现在一次民俗文化节上,小雅现场演示米花制作过程,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当天就卖出了两百多盒,还有一家电商平台主动寻求合作。

如今,合作社已经发展到两百多户村民参与,不仅坚持传统工艺,还推陈出新,接受个性化定制。婚宴的米花用红米饭粘成"囍"字,寿宴的则粘上"寿"字,开业庆典还有全红的定制米花。"去年我们在网上卖了三千多盒,"小雅笑着说,"城里人说这是'可以吃的乡愁'。"

最让小雅自豪的不是销售额突破百万,而是有十七个年轻人回来了。"这些年轻人不仅带回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更重要的是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她指着正在直播卖货的小李说,"他以前在上海做网络营销,现在用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米花文化。"

夕阳西下,曾希站在晒谷场上。空气中弥漫的米花香,是永远不会消散的乡愁坐标。他看见孩子们捧着刚出炉的米花糖,脸上绽放的笑容与三十年前的自己重叠。米花在齿间碎裂的声响,是青云村人共同的心跳节拍;米花在舌尖融化的甘甜,是这片土地永不褪味的记忆。

七十五岁的陈大山老人现在带着十二个徒弟,他欣慰地说:"这手艺传了十代人,不能断在我手里。现在有这些年轻人接着,我总算对得起祖宗了。"更让他高兴的是,村里决定把米花制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洁白蓬松的米花,既是供奉给过去的祭品,也是馈赠给未来的请柬。在合作社的展示墙上,曾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卖的不仅是米花,更是一种文化,一份乡愁,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当古老的石臼声与互联网的订单提示音在村庄交响,当老手艺遇上新技术,当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青云米香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传奇。

夜幕降临,合作社里依然灯火通明。小雅和她的团队正在准备"双十一"的订单。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照亮了青云村的夜晚,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曾希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深深吸了一口气,那熟悉的米花香让他做出了决定——他也要留下来,加入这个让老手艺焕发新生的伟大事业,让青云米香的传奇继续传承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