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22
分享

短篇小说∣左邻右舍

晨光熹微,邵阳山村还笼在一层薄雾里。李老汉推开木窗,一股混着泥土和露水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山峦如黛,近处稻田青翠,几声鸡鸣犬吠点缀着清晨的宁静。

对面那栋新建的二层小楼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李老汉眯眼笑了笑,转身走向灶台。柴火噼啪作响,跳动的火苗映着他饱经风霜却红润的脸。

"爹,技术员今儿来教新种法,咱得早点去大棚。"儿子建设打着哈欠走进来,手里攥着笔记本,"昨晚琢磨那个灌溉系统,有个地儿咋也没想通。"

李老汉利索地把煎蛋盛进盘子:"急啥,先吃饭。你那个新品种西红柿咋样了?"

"好着呢!"建设眼睛一亮,又微微皱眉,"就是有些叶片发黄,得请技术员瞧瞧。强子哥说帮咱联系超市,这品种准能卖上好价。"

说到张强,李老汉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那孩子在城里混得不错,但每次回来都没忘记老邻居们的情分。

村里的变化真是一年一个样。李老汉还记得五年前,门前这条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下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如今不仅铺上了水泥,两旁还种上了桂花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日子越过越舒坦。

"李叔,吃过了吗?"对面传来老张中气十足的喊声。

李老汉端着一碗面走到门口:"正吃呢。你今天精神头足啊!"

"强子一家今天要回来,我去村口迎迎。"老张穿着儿子买的新夹克,脸上是止不住的笑,"这次说是开车回来,方便带咱村里的好东西!"

"好事啊!快去吧!"李老汉笑道,"晚上让强子来家吃饭,建设媳妇炖了只鸡。"

望着老张远去的背影,李老汉不禁想起几十年前的往事。那时候两家都穷,但相处得比亲兄弟还亲。老张媳妇去得早,他一个人把张强拉扯大,真不容易。好在张强争气,考上了大学,在城里立住了脚。

现在政策好了,自己的儿子建设也不差。虽然没出去读书,但在家搞大棚种植,去年还被评为了"种植能手",挣得不比城里白领少。想到这,李老汉心里暖烘烘的。

中午时分,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开进村子,停在了老张家门口。张强一家三口从车里出来,左邻右舍都热情地围上来打招呼。

李老汉正提着刚摘的蔬菜从大棚回来,看见这热闹场面,笑着喊道:"强子回来啦!"

"李叔!"张强笑着快步走过来,亲切地握住李老汉的手,"您身子骨还是这么硬朗!这是我闺女倩倩。倩倩,叫李爷爷。"

小女孩清脆地叫了一声"李爷爷",李老汉高兴得连声应着,把手里水灵灵的黄瓜塞到孩子手里:"快尝尝,爷爷刚摘的,没打药!"

张强的妻子也笑着过来打招呼,接过蔬菜:"谢谢李叔,建设哥种的大棚蔬菜在城里都有名呢!"

这时,李建设从大棚方向回来,裤脚还沾着泥土,脸上却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强子回来啦!正好,帮我看看这新品种番茄的网上销售计划,你是专业人士,得给我们指点指点!刚才直播时有个客户问的问题,我还真答不上来。"

张强眼前一亮:"建设哥你这可以啊!都搞上网售了!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老张看着两个年轻人热络地聊在一起,脸上笑开了花。

下午,技术员小王准时来到李家的大棚。这个年轻的农业专家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村,一待就是三年,晒得黝黑,成了村民们口中的"科技财神"。

"建设哥,你看这个传感器,"小王指着大棚里的一个设备说,"这是最新型的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数据直接传到手机APP上。"

建设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小小的设备:"这么神奇?那以后我坐家里就能知道大棚里的情况了?"

"没错!"小王笑着说,"不仅如此,它还能自动控制灌溉系统,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都会自动完成。这样既能节约用水,又能保证作物得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李老汉在一旁听得入神,忍不住感叹:"现在的科技真是发达啊!我们那会儿种地全靠经验,现在都有高科技帮忙了。"

小王接着介绍:"李叔,建设哥,政府现在特别支持智慧农业。这个设备可以先申请试用,效果好的话还有补贴。我建议咱们村可以先建几个示范大棚,带动大家一起搞现代化种植。"

建设立即响应:"这个主意好!我第一个报名。强子上次回来还说要帮咱们联系农业科技公司,说不定能拿到更好的技术支持呢。"

就在这时,张强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建设高兴地接通,把手机对着大棚转了一圈:"强子,你看,我们正在讨论建智慧大棚呢!"

视频那头的张强显得很兴奋:"太棒了!我们公司正好在和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合作,我帮你们牵个线。建设哥,你们这步伐迈得可真快啊!"

傍晚,李老汉提着一篮子新鲜蔬菜去老张家,院里飘着欢声笑语。

"爸,您这自己种的土豆就是香,城里买不到这味儿!"张强正帮着剥蒜。

"李叔快来坐!"张强妻子端着水果出来,"建设哥这大棚技术真厉害,这小番茄甜得像水果,倩倩可爱吃了。"

李老汉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建设跟着政策走,科学种植,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饭桌上,两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一起。张强感慨地说:"这次回来感觉真不一样,村里路更宽了,环境更美了,大家干劲也更足了。建设哥扎根农村,搞现代化农业,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老张抿了口酒,眼里有光:"是啊,国家政策好,咱农民心里有底。你在外头好好干,家里有建设他们这些年轻人,有左邻右舍照应着,我好着呢!"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老张在院子里锻炼身体时突然晕倒。李老汉发现后第一时间喊来儿子,建设立刻启动自家的三轮车,沉着冷静地联系镇医院,同时稳稳地将老张送往医院。

因为送医及时,老张脱离了危险。张强赶回来后,紧紧握着李建设和李老汉的手:"太感谢了!多亏了你们!"

建设憨厚地笑笑:"咱们左邻右舍的,说这个就见外了。现在村村通公路,镇医院条件也好,张叔会没事的。"

在老张康复期间,李老汉一家细心照料,建设媳妇每天变着花样做营养餐,小磊一放学就陪张爷爷说话解闷。村里卫生所的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农村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

张强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来,感慨万千:"以前总觉得要把爸接到城里才放心。现在看到了,老家有这么好的邻里亲情,有这么好的医疗保障,爸在这更开心,更踏实。"

为了让张强放心工作,建设还专门在大棚里安装了监控设备,让张强在城里也能随时看到父亲的情况。"强子,你就安心工作吧,家里有我们呢。"建设在视频里这样说道。

老张康复后,更是成了李家大棚的"名誉顾问",天天往大棚里跑,帮着照看作物。"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发挥余热,挺好!"他乐呵呵地说。

在张强的帮助下,村里很快建立了第一个电商服务站。明亮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电脑、打包机和各种包装材料。几个年轻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是村里第一批电商志愿者。

倩倩放假回来,主动当起了小老师:"大家看,拍照的时候要注意光线,把农产品的特点突出出来。比如这个西红柿,要拍出它饱满多汁的感觉。"

小磊也在帮忙,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倩倩姐,你看这个详情页设计得行不行?我突出了咱们蔬菜的绿色有机特点,还有大棚的实时监控画面。"

让所有人惊喜的是,张强的妻子也主动参与进来。这个曾经的城市白领,如今是村里的电商顾问:"我觉得我们可以讲好每个产品背后的故事。比如李叔种了五十年的地,建设哥如何成为种植能手,这些都是宝贵的卖点。"

第一场直播选在了李建设的大棚里。建设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一讲到种植技术,他就滔滔不绝起来:"朋友们看这个西红柿,我们用的是有机肥,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方法,绝对绿色安全……"

令人惊喜的是,直播效果出奇的好。两个小时的直播,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销售额达到了五万多元。

老张看着订单打印纸不断地吐出,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真没想到,咱们地里的菜能卖到北京、上海去!"

李建设擦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这才刚刚开始呢。强子说下一步要帮咱们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品牌效应。"

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有的加入种植团队,有的负责电商销售,有的参与产品研发。

村里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新修的文化礼堂里,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这个周末,村里组织了一场"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的研讨会。请来了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和村里的老手艺人一起交流。

李老汉展示了他编竹筐的手艺:"我编竹筐五十多年了,没想到现在年轻人还喜欢这个。"

设计师小刘拿着一个精致的竹编手提包说:"李叔您看,我们把传统的竹编技艺用在现代包袋设计上,在城里卖得可好了。您这手艺可是宝贝啊!"

老张也拿出了老伴生前做的酱菜配方:"她做的酱菜,左邻右舍没有不说好的。可惜啊……"

张强的妻子接过话头:"爸,这个配方我们可以现代化生产,做成便携装。让妈妈的手艺传承下去,也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美味。"

更让人感动的是,村里的孩子们也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小磊和倩倩一起,跟着老人们学习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还制作成了短视频发布。

"我们要记住爷爷奶奶们是怎么劳作的,"小磊在视频中说,"这些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倩倩补充道:"是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合作社的模式也越来越成熟。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村民们决定成立股份制公司,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李建设被推选为公司的技术总监:"我觉得咱们不能止步于种菜卖菜,要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老张虽然年纪大了,但也积极出谋划策:"咱们村的酱菜、腊肉都是特色,可以规模化生产。"

令人惊喜的是,张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天晚上,他在自家老屋里坐了很久,看着墙上泛黄的全家福,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城里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家乡的需要更让他牵挂。最终,他下定决心:"我考虑了很久,"他在村民大会上说,"城市的发展机会很多,但家乡的需要更大。我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家乡发展得更好。"

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张强的妻子说:"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真正的价值。看到乡亲们的笑脸,比什么都值得。"

公司成立后,第一个项目是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工厂采用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

李老汉看着拔地而起的厂房,感慨万千:"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看到这样的变化。"

最让人高兴的是,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有的加入种植团队,有的负责电商销售,有的参与产品研发。

小磊高中毕业后,选择报考农业大学:"我要学好新技术,回来建设家乡。"

倩倩更是每个假期都回来,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帮助整理产品故事。"这里也是我的根,"她说,"我要把家乡的美好传播出去。"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年春节。村里张灯结彩,格外热闹。今年特别不同,因为村里举办了第一届"丰收节",展示一年来的发展成果。

李老汉和老张作为村里最年长的代表,被邀请为开幕式剪彩。两个老伙计穿着崭新的衣服,精神抖擞。

"还记得咱们年轻的时候吗?"李老汉感慨地说,"那会儿天天盼着吃饱饭。现在呢,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展会上,村里的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有机蔬菜、精品水果、传统酱菜、现代加工食品……每个展位前都围满了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农业展区。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个大棚的数据,无人机在空中巡视,机器人正在自动采摘成熟的果实。

张强正在向客人介绍:"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精准种植。每个蔬菜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大棚和负责人。"

李建设则带着一群年轻人展示最新的种植技术:"我们试验成功了水培蔬菜,不仅节约土地,产量还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晚上,村里举办了盛大的联欢晚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和村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喜庆的节日。

舞台上,村里的孩子们表演着精彩的节目;舞台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李建设和张强坐在一起,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强子,谢谢你回来了。""建设哥,是我要谢谢你,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意义。"

晚会最后,全村人一起唱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嘹亮,传得很远很远。

夕阳西下,李老汉和老张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口聊天。

"老李啊,想想这一年的变化,真跟做梦一样。"老张感慨地说。

李老汉点点头:"是啊,最重要的是,左邻右舍的情分还在,而且更亲近了。现在咱们不是简单你帮我我帮你,而是一起干事创业,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啊!"

这时,小磊和倩倩跑过来:"爷爷,张爷爷,快来看!我们的短视频获奖了!"

原来,两个年轻人制作的关于乡村振兴的短视频,在省里的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两个老人相视而笑。

夜色渐深,村里盏盏灯火亮起,与天上星河交相辉映。新修的文化广场上,音乐响起,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那节奏里既有传统的韵律,也有新时代的鼓点。

李建设和张强还在大棚里,打着手电筒,终于排查出灌溉系统一个微小的故障。两人相视一笑,额头的汗水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另一边,张强的妻子和建设媳妇一起,在电商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着村里的农产品。虽然观看人数偶尔会有波动,但她们总是互相打气,不断改进话术和展示方式。

小磊和倩倩则带着一群孩子,在图书室里阅读学习。孩子们时而争论,时而欢笑,为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

整个村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着力量。正是在克服这一个个小困难的过程中,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李老汉和老张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看着这景象,手里的蒲扇慢慢摇着。

"老李啊,这日子,真跟这桂花似的,越来越香了。"老张喃喃道。

李老汉点点头,目光掠过明亮的广场、远处的大棚、窗棂的灯光,最后落在老朋友脸上:"是啊,这人气儿回来了,心气儿就足了。咱们这左邻右舍的情分,就是这好日子最好的根。"

星光点点,月色如水,温柔地笼罩着这个邵阳山村。炊烟早已散去,但那份属于家的温度,却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温暖而绵长。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邻里情谊与时代发展共进。左邻右舍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书写新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