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念头,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将我带回了许多年前一个遥远的、属于乡村的夜晚。
那时我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暑假被送到乡下奶奶家。那儿的夜,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一旦日落西山,天地便沉入一种墨汁般的、厚实的黑暗里。没有路灯,只有零星几户人家的窗子里,透出些昏黄微弱的光。那一夜,我不知为何醒得特别早,窗外仍是沉沉的漆黑,万籁俱寂,连犬吠声都听不见。一种莫名的、巨大的孤独和恐惧攫住了我,仿佛自己被整个世界遗弃了。我蹑手蹑脚地爬下炕,赤脚走到窗边,将脸贴在冰凉的玻璃上,拼命地向那无边的黑暗里张望。
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风穿过老槐树枝叶的簌簌声,像夜的叹息。我的心跳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就在这时,我看见了它——在村子那头,很远的地方,亮起了一星极小的、黄豆般的灯火。那光那么弱,在风中似乎随时都会熄灭,但它固执地亮着。是早起赶路的乡人提着的马灯?还是哪户人家为晚归者留的灶火?我无从知晓。可就在看到那一点光的那一刻,我心中的恐慌竟奇迹般地开始消退。那光告诉我,在这片广袤的黑暗里,我并不孤单。有一个陌生的、我永不会认识的人,他(她)的存在,他(她)的那一盏灯,于那个特定的时刻,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许多年后,我总在不经意间想起那盏灯。我开始留意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灯”。它们形态各异,出现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的如闪电般照亮前路,有的则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我想到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位清瘦而温和的中年人。那时的我,内向、羞涩,在课堂上是从不敢举手的,仿佛一只躲在壳里的蜗牛。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将内心所有关于文字的秘密梦想,怯生生地写在了纸上。作文发下来时,我惊呆了。他没有用红笔打上分数,而是在文末,用清俊的钢笔字写了整整一页的评语。我已记不清全部的词句,只记得其中有“璞玉待琢”四字,还有一句:“守住你心中的光,它自会照亮你的路。”那天放学,我抱着作文本,一个人在操场上走了很久。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胸腔里却有一股暖流在激荡。老师那句话,于我而言,就是一道划破迷茫的强光。它肯定了一个少年最卑微也最珍贵的渴望。这盏灯,照亮了我此后许多年的人生旅途。
时间的河流载着老师点亮的那盏精神之灯,缓缓向前。我不仅开始留意那些照亮灵魂的强光,也渐渐发现了那些温暖尘世旅途的微光。于是,我想到了小区门口那位卖早餐的阿姨。她的摊位,无论寒暑,总在清晨五点半准时亮起一盏暖黄色的灯。那灯下,是翻滚着热气的豆浆锅,是炸得金黄的油条,是她那张总是带着笑意的、被岁月刻下痕迹的脸。寒冬腊月,当我顶着刺骨的冷风匆匆赶去上班,老远看到那盏灯,心里便先暖了起来。她会记得熟客的口味,会在我加班晚归时,特意留一个热乎乎的茶叶蛋。“年轻人,辛苦哦,多吃点。”她朴素的话语,连同那盏灯的光,汇成一股踏实的人间烟火气。这盏灯不谈论理想,它只关乎生存的韧性与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关怀。它照亮的是每一个平凡日子坚实的起点。
而在这人间烟火的暖意之外,还有一种光,它近乎隐形,沉默却执拗,它所守护的,是方圆之间的那份安宁。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他有一个“古怪”的习惯:每天黄昏,必定会将他家门前那盏声控廊灯擦拭得一尘不染。起初我不解,后来才从他老伴口中得知,他说这栋楼里有几户是上夜班的,有几位是腿脚不便的老人家,灯亮堂些,他们夜里进出就安全些。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楼道之所以总是比别栋明亮,并非物业格外照顾,而是有这样一位沉默的“擦灯人”。他擦拭的不仅是一盏灯,更是一份对陌生人的、沉静的善意。这盏灯,或许他自己都未曾觉得有何特别,却实实在在地照亮了许多人平安归家的路。
这些灯,形态各异,光芒也强弱不一。有的如灯塔,在你人生的航船即将偏航时,给出坚定的坐标;有的如烛火,只在寒冷的冬夜里,给你片刻的温暖;有的则如这楼道里的灯,寻常到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亮起。
想着想着,我忽然对“我们都是一盏灯”这个比喻,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一盏灯,其价值不在于它自身有多辉煌,而在于它照亮了什么。我们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境遇各不同,但都拥有发出自己那一份光的能力。这光,可以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诚的举手之劳,一句及时的安慰,甚至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给他人添麻烦的自觉。这些微小的善与美,聚沙成塔,便构成了我们抵御世间寒凉的最温暖的屏障。
而且,灯光与灯光之间,是可以相互点燃、彼此辉映的。我曾受过老师那盏灯的恩泽,这份光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今我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当我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平凡人的不凡,去讴歌真善美,去试图给读者带去一丝感动或一点思考时,我是否也正在将老师点燃我的那盏灯,传递给更多的人呢?那位卖早餐的阿姨,她的勤劳与热情,又何尝不是在为每一个行色匆匆的赶路人加油鼓劲?而邻居老人擦拭廊灯的行为,更是一种无声的示范,它在我心里也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懂得,善意可以如此具体而微。
这便形成了一种美丽的循环。我们既是受光者,也是传光者。我们从他人的光芒里汲取温暖和力量,然后又将这光芒反射、扩散出去,照亮更多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认识的“窗后的孩子”。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这无数盏灯的薪火相传,才显得不那么黑暗和寒冷。
夜色愈发深了。我站起身,走到自家的阳台上。远处城市的霓虹依旧绚烂,近处小区里万家灯火,如散落的星辰。每一扇亮着的窗户后面,都有一个家庭,一段人生,一盏或明或暗的灯。或许有争吵,有忧愁,有不为外人道的艰难,但此刻,它们静静地亮着,便是一种无言的支持与陪伴。
我回到书房,重新坐下。电脑屏幕的光映着我的脸。我打开一个新的文档,郑重地敲下了这行字:我们都是一盏灯。
是的,我们都是一盏灯。愿我们都能细心守护自己内心的灯盏,不让它被俗世的风雨吹灭。愿我们都能有擦亮他人灯盏的善良,也有勇气在黑暗中,率先将自己的那一盏,高高举起。
因为,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终将照亮整个黑夜。这,便是我们这些微光存在的、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