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志军的头像

杨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2
分享

天龙山记

晨光初透,山岚未散,湿润的空气里悬浮着亿万颗细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并非均匀的雾,而是在光束乍现时,才显形为一场缓慢飞舞的、金色的尘。我踏上的这条石阶,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山体袒露出的脊梁。青石板并不规整,高高低低,被无数足迹磨出了中间微凹的浅洼,像一部被摩挲得温热的无字史书。我的脚尖落下去,能清晰地感受到石面沁人的凉意,以及那粗粝又光润的、矛盾的质感。

石缝间,车前草并非怯生生地探出头,而是以一种近乎鲁莽的生命力,将整簇根系像拳头般紧紧楔入石头的裂隙。我蹲下身,看见一滴露水正沿着它宽厚的叶脉艰难滚动,那水珠因沾染了灰尘而显得凝重,最终不堪重负,坠入黑暗的缝隙,完成了它短暂的朝圣。这种静默的、无处不在的挣扎与坚守,让这片山野在静谧之下,蕴藏着雷鸣般的律动。

越往深处,林木的层次便显现出来。最高的松树,枝干是青黑色的,如同用枯笔皴擦出的苍劲线条;稍矮的杉树则整齐列队,散发着清苦的气息。最迷人的是那些杂木,一树金黄,一树绛紫,色彩纷披如戏台的帷幕,仿佛每棵树都在这场秋的盛宴中,扮演着一个沉默而热烈的角色。鸟鸣声也变得具体:一阵短促的"啾啾"像是试探,随即引来远处一串清亮的应答,这对话在林间空荡地回响几声,便戛然而止,留给山谷更深的寂静。这寂静并非空无,它是有质量的,沉甸甸地压在我的耳膜上,让我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呼吸。

行至半山腰,视野被强行打开。梯田的壮阔,在那一刻具有了攫取人心的力量。那不仅是绿色的阶梯,更像是一块巨大无比的、被精心切割的翡翠,每一片田垄都反射着独一无二的微光。那位插秧的老伯,他的动作在我长久的凝视下慢了下来:他弯腰的幅度几乎与地面平行,脊柱像一张拉满的弓;他取秧时,五指如爪,精准地从秧把中分出一撮,那动作里有一种世袭的、不容置疑的权威;然后,他手腕轻抖,将秧苗插入水田,指尖离开水面时,带起一串细碎的金色水珠。整个过程,无声,却充满了仪式般的庄严。他身后,已插好的秧苗在微风中漾开极轻微的涟漪,像大地的脉搏。

路旁的红色石碑,我这次用手掌整个覆盖上去。石头是冰凉的,但阳光正将它的热量缓缓注入。我闭上眼,试图穿透时间的隔膜。想象中的身影是模糊的,没有具体的面孔,只有一种在重压下依然挺直的背影,和一双踩着草鞋、磨出血泡却从未停歇的脚。那种坚韧,并不需要豪言壮语来衬托,它本身就化作了这山间松柏的基因,在每一寸土壤里传承。

继续向上的山路,考验真正开始。石阶变得陡峭,需用手辅助才能保持平衡。我的喘息声粗重得让自己吃惊,心脏在胸腔里猛烈敲击。汗水不再是一颗颗渗出,而是如同无数条小溪,从额发间、从脊背上汇聚而下,内衣很快湿透,紧贴在皮肤上,每阵山风吹来,都激起一阵冰凉的战栗。肌肉的酸痛开始清晰地传递,从大腿到小腿,是一种沉闷的、如同被反复捶打后的胀痛。也正是在这身体的极限处,意志力才清晰地浮现——它像一个独立于疲惫之外的声音,冷静地命令着:"再一步,只需再一步。"

在一处转角,我被迫停下,倚着山岩喘息。也正是在这片刻的静止中,我看见了此生难忘的景象:脚下的云海正缓慢地奔腾、舒卷,云隙间,下方的梯田和村庄时隐时现,宛如仙境。而我所处的这片山崖,一株完全石缝里生长的杜鹃,正绽放着鲜血般浓烈的红花。极致的艰辛与极致的壮美,在此刻粗暴而又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怔在原地,连喘息都忘了。

古村落的石屋,我走进了一间。内部比想象中更阴暗、潮湿,空气里是百年不散的土腥味。我的眼睛适应黑暗后,看见了墙角密布的蛛网,以及地面一道被岁月滴穿的石槽。我用手拂过石磨的刻痕,那被无数双手磨圆的纹路,传递来的不是诗意,而是一种赤裸的、关于生存重量的压迫感。在这里,"耕读传家"不再是一个风雅的口号,而是镌刻在骨头里的信条,是面对贫瘠土地时,唯一能抓住的、通向尊严的阶梯。

接近山顶的竹林,是另一番天地。阳光在这里被过滤成柔和的绿色光斑,洒在地上,随风晃动。竹子的声响并非单一的"沙沙",细听之下,有新竹拔节时清脆的"毕剥"声,有枯叶落地的簌簌声,还有竹竿相互摩擦时深沉的"嘎吱"声,共同构成一部复杂的生命交响。

当我终于站在顶峰,那阵期待中的豪情并未立刻涌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几乎令人失语的虚空感。天地太辽阔了,云海太磅礴了,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疏离。我坐下来,闭上眼睛,让风吹透我。渐渐地,身体的疲惫、精神的亢奋,都像泥沙一样缓缓沉淀。心中那片被搅浑的水,重新变得清明。此时再睁开眼,壮丽山河才真正地、温柔地拥抱了我。那份自豪感,不是喷薄而出的,而是从心底最深处,一丝丝、一缕缕地生长出来的。

下山路上,生态农场里的番茄,我亲手摸了摸,果实饱满而坚实,带着阳光的温度。那位山村小学的老师,我注意到她微笑时眼角的鱼尾纹,和看向孩子们时,那混合着疲惫与无限希望的眼神。这些细节,比任何宏大的叙述都更打动我。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极长。回望天龙山,它收起了白日的雄壮,在暮色中显得异常温存与安详。这一天的旅程,汗水、疼痛、震撼、沉思,都已内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带走的,不仅是满眼风光,更是一份沉静的力量,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更沉的理解与眷恋。

山路在晨光中向前延伸,每一个转弯都藏着未知的风景。路旁的溪水潺潺流过,我蹲下身,将手伸进溪水,刺骨的凉意瞬间传遍全身。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卵石上覆盖着翠绿的青苔,像柔软的丝绒。几只水黾在水面上滑行,留下细密的波纹。这片山水养育的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半山腰的观景台上,几位老人正在打太极拳。他们的动作缓慢而流畅,与山的沉稳融为一体。我在一旁静静观看,忽然明白这种古老的养生之道,其实也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他们的每一个招式,都在诉说着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山路边出现了一片果园,果农正在采摘成熟的橘子。他热情地招呼我品尝,剥开的橘瓣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酸甜的汁液在口中爆开,带着山泉的清甜。果农告诉我,这片果园是他们全家的生计,也是他们与这片土地最深的牵绊。说话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朴实而满足的光芒。

继续向上,山路愈发陡峭。在一处险要地段,几位施工人员正在加固护栏。他们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浸透,脸上却带着专注而坚定的神情。看到我经过,他们善意地提醒注意安全。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汗水守护着每一位登山者的安全。

山顶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但更打动我的是那些在山顶小憩的登山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告诉我,他每年都要来登一次天龙山,这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仪式。他说,每次登山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心境,看到不同的风景。岁月在这位老人脸上刻下了皱纹,却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

下山的路上,我特意放慢了脚步。夕阳给整座山镀上了一层金边,归巢的鸟儿在林间鸣叫。山脚下,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来饭菜的香气。这一刻,山与人的和谐共处显得如此自然,如此美好。

回到山脚,回首望去,天龙山在暮色中静默如初。但我知道,这座山给予我的,远不止一路的风景。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体会到了传承的力量。这一天的登山之旅,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