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芦渚畔,蓼洲边。 —— 元·周巽《渔歌子》
我拣了一家临水的客栈住下,推开木窗,蓼水的气息便混着水草的腥甜漫了进来。青石板沁着夜气,蜿蜒探向雾深处。古镇的晨光,便在棒槌与流水的合鸣里,一点点苏醒。
来洞口高沙,总是要先看看蓼水的。这名字念在嘴里,便带了些许寥落的诗意。水是浑浑然的,并不清冽,那是一种被时光反复浸染过的、温润的绿。它流得那样慢,那样静,凝神看久了,竟觉得不是水在动,而是两岸的吊脚楼、垂柳与天上的云影,在推着这一河浓稠的绿,缓缓地向后去。
那些吊脚楼,一栋挨着一栋,木质的骨架在长年的水气里熏染着,透出深沉的、近乎墨色的褐。支撑它们的石基,早已被蓼水“舔”出了厚厚的青苔,斑斑驳驳的,是岁月写下的、谁也读不懂的碑文。
我正出着神,忽听不远处传来“啪啪”的声响,清脆而富有节奏。循声望去,一个妇人正蹲在石阶上洗衣,棒槌起落间,水花四溅。这片沉静,霎时便被这活生生的人间声响给敲活了。恍惚间,仿佛看见数百年前的某个清晨,也该有这样的女子,在这样的石阶上,捶打着相似的光阴。
雨后,蓼水上会升起薄薄的雾。此时,水雾正与那座横跨的风雨桥、远处的云峰塔缠绵地融在一起,眼前的景致便成了一幅洇湿的水墨画。
二
顺着河岸走,便不知不觉陷进了那片由青石板编织的街巷里。脚下的石板,被无数代人走得油光水亮,雨后才歇,泛着一层幽深的、青灰色的光。石缝里的青草,却倔强地探出头来,给这坚硬的线条,添上几笔柔软的绿意。
巷子是窄的,两边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抬头望去,天空被裁成一条细长的、蓝得发亮的带子。走在这里,脚步自然会慢下来,耳边似乎也响起了旧日的喧哗——那些关于湘西南的稻谷、茶叶与木材的交易声,昔日“小南京”的繁华,仿佛就沉淀在这一砖一瓦里。
正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股浓烈的、热腾腾的豆香气猛地将我牵引了去。那是一家临街的豆腐作坊,门脸极小,里面光线昏暗,只见一个壮实汉子赤着膊,正用力地压着豆腐包,乳白的浆汁从布里渗出,滴滴答答落进木桶。我站在门口看得入神,他抬起头,汗涔涔的脸上绽开一个憨厚的笑:“来一个油炸粑粑?刚出锅的,好恰的很。”
我点点头,接过那用牛皮纸托着的、金黄油亮的小圆饼。一口咬下,外皮焦脆得“咔嚓”作响,内里却是惊人的糯软滚烫,纯粹的米香混着淡淡的咸,立刻在唇齿间弥漫开来。这朴实的、带着烟火气的滋味,比任何书本上的描述都更直接,它让我在瞬间,触摸到了这座古镇温热的心跳。
三
腹中的温热与满足,在踏入“曾八支祠”那幽深门廊的瞬间,便倏地沉淀了下来,化作了一种近乎屏息的肃穆。
五进院落次第在我面前展开,像一卷深沉的宗族史诗。我仰头细看门楣石刻,龙凤的鳞爪、花鸟的羽瓣,纤毫毕现。刹那间,仿佛窥见那位无名匠人,正将毕生心血与沉默的光阴,一锤一錾,都刻进这冰冷的石头里。
同行的本地友人低声说,他幼时常在这空旷的祠里捉迷藏,那时只觉得屋子大得吓人,柱子后的阴影里藏着精怪。他指着廊柱上一道不显眼的刻痕,说那或许是抗战时期,祠堂作为黄埔军校培训基地时,某个心绪不宁的年轻学子无意中划下的。“我祖父曾说,”他顿了顿,“当年这安放祖宗牌位的神龛旁,就真的支起过救治伤兵的手术台。”
我立于天井之中,四方的天空湛蓝如洗。友人的话,让我不由得去想,这祠堂里供奉的,早不只是一个姓氏的祖先。那金戈铁马的呼啸与伤兵的呻吟,想必也曾短暂地压过这里的朗朗书声,在这庄严的殿宇里,刻下了另一重无法磨灭的记忆。
四
带着心头沉甸甸的历史,有些发胀,便想找个高处透透气。友人看出我的怔忡,提议道:“去镇外看看云峰塔吧,顺道也能路过当年的知青园。”
去塔的路略显寂寥,两旁是已收割的稻田。塔身比远看时更觉孤峭,像一枚青灰色的、巨大的定针,牢牢地钉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我沿着塔内狭窄而昏暗的阶梯盘旋而上,木制的楼板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及至塔顶,凭栏远眺,暮色已如薄纱般轻轻笼罩下来。整个高沙古镇尽收眼底,蓼水如一条温顺的银带,静静地穿过一片青黑色的屋瓦之海。那些我方才走过的、觉得幽深无比的街巷,此刻看来,竟如棋盘格一般整齐、安详。
风在塔铃间穿过,发出清脆而渺远的声响。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疏离。脚下的这个镇子,它有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脉搏。而我,连同我方才的那些感慨与惆怅,不过是掠过它表面的一阵微风,一粒微尘罢了。
五
从塔上下来,心中那粒微尘却并未落下。于是跟着友人,走进了不远处的茶铺知青纪念园。
“从六零年到七九年,前后有两千多年轻人在这里待过。”友人平静地说着,像是在讲述一个既远又近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一群群城市青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学着插秧、采茶,把最滚烫的青春交付给陌生的乡土。
一面墙上绘着鲜艳的图画:一群年轻人雀跃在青葱的茶园,上面写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知青岁月”。往前,是一座低矮的知青小屋,墙上的标语——“立志农村干革命”、“知青无悔,青春万岁”——依然清晰,像那个时代刻下的深深烙印。
在陈列室里,我读到一段后记,上面写着:也许当年他们有过“浮躁和冲动”,有过“疑惑和委屈”,但已被劳动人民那种朴实豁达的品格所沉淀和化解。
站在这片曾经沸腾着青春热血的土地上,我忽然明白,历史的每一页,原来都是由这样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书写而成的。
六
暮色渐浓,我循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里次第亮起了灯火,星星点点的,倒映在蓼水河里,像是碎了一河的金箔,随着微澜轻轻晃动。
那豆腐作坊已点了灯,昏黄的光晕里,那汉子正与邻人说着闲话,笑声爽朗。空气中又弥漫开糖油粑粑那甜腻的香气,混着家家户户灶间飘出的饭菜香。
这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终究是比任何历史的沉思,都更让人觉得温暖与踏实。友人说起,如今逢年过节,古老的蓼水河上也会热闹起来,非遗的打铁花在夜空绽放,与现代的灯光秀交相辉映。但更多的时候,古镇还是这般静静的,像一位安详的老者,守着它积淀了千年的梦。
高沙,这个被蓼水哺育了千年的古镇,它或许不再有“小南京”的喧闹繁华,但它把那份繁华沉淀了下来,化作了青石板的润泽,化作了祠堂石刻的纹路,化作了陶罐上粗粝的手温,也化作了寻常巷陌里,一碗滚烫的、足以慰藉风尘的米豆腐,和这暮色里一盏盏为你亮起的、寻常人家的灯。
《光阴笺》
青石板的契约,是磨不灭的
祠堂的沉默,比故事更响
云峰塔数着过往,却不说话
把年岁,都砌进了砖墙
蓼水河啊,一卷反复吟诵的经
左岸是捣衣声,右岸是读书声
那吊脚楼挑着的月亮
至今,还泡着唐宋的茶香
暮色炖熟了家家户户的炊烟
灯火,是古镇新长的稻穗
而我们都将是它深情的遗存——
一粒微尘,轻轻落在光荫的扉页
它不言不语,却已说尽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