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洋的头像

杨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汉水游女

六月十日上午,太阳像一张金色唱片安放在湛蓝天空,汉江漫溢上来的水汽似水袖飘逸。安康高新区老年大学的礼堂里,坐满知名学者与文化名人,人们用音乐的呼吸和谱线的眼光,凝聚着“汉水游女——邹永礼歌曲作品专辑首发式”背景墙下那方小小的唱片。它平静地卧于托盘,漆面幽深,似汉江夜里的水光,又似蓄满了涛声的深潭。邹永礼老师立于一侧,素朴如常,唯眼中一点光芒跃动着,犹如江心碎月——这枚小小的圆碟,竟封存了他大半生漂泊于旋律之上的时光,凝固了他与汉水彼此缠绕、难解难分的血脉。

唱片初启,唱针轻探。那细微的“沙沙”声,竟如童年记忆里拂过江畔的微风,又似汉江的流水在无数夜晚的窗下低语。当《汉水游女》的旋律终于如烟如缕般升起,并渐渐汇成浩荡的江流时,我竟不由得想起老师那间在一栋苏式礼堂骑楼上的简陋琴房和宿舍。数十载春秋,粉笔灰如无声的雪,一层又一层,落满了旧琴键,落满了泛黄的曲谱,也落满了老师渐染霜痕的双鬓。那琴房里,有《白蛇传》水漫金山般倾泻的唱腔练习,有《雁南霜飞染秋林》里清溪流泉的叮咚回响,有《放歌安康》里托举龙舟的波浪,更浸透着《这里是故乡》里市井巷陌的烟火与老光阴。粉笔灰与音符交织,在逼仄的空间里沉沉浮浮,最终竟沉淀成这般厚重而灵动的声响,自这光洁如水的唱片深处奔涌而出。

老师是平利的儿子,生于,长于巴山群峰之间。他的音乐,是根植于泥土的藤蔓,蜿蜒着向八方伸展,汲取的却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血脉。专辑里十三首歌,每一首都如汉江边一枚饱吸了水气的卵石,沉甸甸地压着人心。词作者们——刘继鹏、刘汉滨、刘建明、刘云、王小康、周志华——他们笔下的文字,亦是浸透了安康的晨雾与夕岚,与老师的旋律水乳交融,一同唱出了“故乡”二字里所蕴藏的无尽沧桑与温热。它们既有穿透历史尘埃的幽远回响,又饱含着街巷里弄间升腾的、带着柴米油盐气息的蓬勃生气。这歌声如江水拍岸,激荡着听者的心魄;亦如亲人低语,熨帖着灵魂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无怪乎这声音的结晶,已被郑重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版本图书馆那浩瀚的殿堂深处,成为汉水之畔一个嘹亮而永恒的文化印记。

唱针在槽纹里执着地跋涉,如同老师数十年在秦巴山水间采风的步履。他走向田埂,走向江畔,走向老艺人的院落,走向飘荡着汉调二黄苍凉腔调的老戏台。他俯身倾听,如农人俯身倾听大地的脉动。这漫长的行走与倾听,使得他的旋律最终摆脱了书斋的拘囿,挣脱了学院派固有的范式,如汉江的支流般自然流淌,汇入生活与情感的原野。他再三致谢的词作家们、倾情演绎的歌唱家们,连同那些曾为他唱过古老歌谣的、素不相识的乡亲,都成了他音乐河床里不可或缺的基石。正如老师自己感慨的,是这方水土与世代生息其上的人们,用他们最朴素、最滚烫的悲欢,滋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他的旋律,便成了这片土地心跳的回声。

当《汉水游女》那熟悉的、如江水般清冽又深情的旋律再次在厅堂里回荡时,中国交响乐团一级演员陈俊华缓步登台。她的歌声,我们早已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那辉煌穹顶下领略过其光华,此刻在故乡的空气中响起,却更添一份血脉相连的醇厚与熨帖。她动情言道:“邹老师是我音乐道路上的领路人……”言语间,目光投向台下的恩师,那目光清澈如汉江秋水,盛满了时光也淘洗不尽的感念。正是邹老师,将安康山野间飘荡的汉调二黄古韵、将陕南民歌里那质朴如泥土的芬芳,一一采撷,精心编织进现代歌曲的经纬。而这张专辑,正是陈俊华老师、刘小爱女士以及我们这些同门学子的心声,是我们用歌声为老师献上的一瓣心香,一声深埋心底的“感谢”——感谢他将根深深扎入汉水之畔,让那朴素而真挚的土地情怀,最终在音乐的枝头开出了繁花。

唱片仍在旋转,不息不休。那典雅的圆盘,在光影下泛着幽微的涟漪,仿佛真是一段凝固的汉江。树脂的河床里,封存着《汉水游女》飘拂的水袖,沉淀着《不负青山追梦想》里山野的豪情,奔涌着《这里是故乡》那诉不尽的依恋,也安放着《春色满园乐安康》里流转的四季风景。唱针是溯流而上的舟子,执着地打捞着沉入岁月深处的声响。当那被树脂永恒定格的波浪重新被唱针唤醒,化为空气的震颤,秦巴谷地灯火似乎都随之屏息。山岳静默,仿佛正以千峰环抱着这“液态的故乡”——那在旋律中复活、奔流的汉水精魂。

唱片稍歇之时,余音却如江上的雾,在厅堂里、在心上久久盘桓,不肯散去。邹老师站在那里,身影清癯而挺拔,宛如汉江边一棵沉默的树。他毕生的心血,他对这方水土的赤诚与眷恋,都已化为唱片槽纹里精微的刻痕,化为空气中永不止息的声波。这声音将越过厅堂,汇入汉江亘古的流淌。当未来的人们聆听这来自秦巴汉水间的回响,他们触摸到的,将不仅是一位作曲家灵魂的图谱,更是一个地域文化血脉的搏动,是汉水母亲在时间深处绵长悠远的、生生不息的歌吟。

这凝固于树脂河床的汉江,将在千万次的旋转中,获得另一种永恒的生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