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我跟高华魂教授的相遇,纯粹是一次偶然,但是短暂的见面,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我负责学院院史的编撰工作。当我将院史的初稿交给领导审阅时,竟然发现教授名录里遗漏了高老师!听领导说,她是学院发展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教授!为了重新获得她的个人简历、学术成就和照片等资料,领导专门给我提供了一位李姓女老师的联系方式,让我联系她,让她跟高老师联系,从而拿到这些资料。
我立即联系了李老师,但是电话里她以有事不能亲自去取为由,只给我提供了高老师家的座机和家庭住址,一切还得我自己去搜集。
那天下午上班后,我就拨通了高老师家的座机,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很年轻,我以为是高老师家的保姆。可是当我说完第一句话后,才知道对方竟然是高老师,不禁为自己刚才的失礼有点惶恐。高老师很爽快,她说她已经在家等我了,而且已经准备好了个人简历和照片,就等着我去取。
看着外面飘着的鹅毛般的大雪片和街道上被风吹的东倒西歪的行人,说实话,我内心能力有点懒惰了,想着不就取个资料吗?干脆找个学生去取就行了。当我说出我的想法时,高老师在电话里询问:“稿子谁在负责整理?”,我忙说我负责整理,她立刻提出了疑问,她对稿子进行了修改,如果学生来取的话,学生能否完全领会她的意思?我终于明白高老师的担忧了,于是马上告诉她,我自己亲自去取!当她听到我说出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电话那头的她脸上流露出的一番终于放心了的神色!
挂完电话后,我心里不由暗自嘀咕:“好严谨的老太太!”。我穿上大棉袄就匆匆上路了。高老师的家在交大家属区,距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天气异常寒冷,街上的行人就像候鸟一样将脑袋缩进脖子里,我也不例外,尽管穿着大棉袄,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只好勒紧衣服,在风雪中前行,一边在脑海里想象即将见面的高教授究竟是什么样的教授!
大概十几分钟后,我就赶到了传说中的33舍,这是交大家属区最高档的住宅区,也是学校新建不久的住宅区,能入驻这栋楼的老师,一般都是对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教授和学者。在校园里待了很多年,一直很佩服那些老学者和老教授,但是女教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对于今天即将见面的高老师不由地暗生几份敬意。
进了33舍一楼大厅,我就给高老师打电话询问她的房间号,高老师很快答复了我,而且告诉我她会出门在电梯口等我!
我乘坐电梯到了十七层,可是没有看到她。我又拨打了电话,她说她才出门。我听见开门的声音,忙走了过去,一位身材矮小瘦弱的老太太倚门望着我,露出微笑。我忙朝她说:“高教授,您好!”。
她热情地招呼我进屋,第一次走进西迁老教授的家,心里难免有点好奇和激动,可是眼前看到的室内装潢,着实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暗红色的木地板收拾的干净透亮,偌大的客厅里只简单地摆放着一个老式沙发,一张半旧不新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的物品也似乎带着岁月的痕迹,把整个客厅粗略地打量了一下,除了堆积的很多书外,几乎也没有什么新奇的物件了。我正在犹豫要不要换鞋时,高老师已经拉我坐在了门口的一个凳子上,她有点羞涩地对我说:“房间比较乱,不用换鞋”。我刚坐下,她就来到我身边,将她的照片和简历交给了我。
她戴上老花镜,低着头把她修改过的地方一一读给我听,一个个秀丽的蝇头小字,你简直不敢相信竟然出自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之手。我看到满头白发、身材矮小、衣着朴素的高教授,内心里不由得充满了崇拜。
越过她瘦小的身体,我才注意到她身后的桌子上竟然摆放着一尊维纳斯的半身雕像,因颜色陈旧,刚进门时竟然没有看到。而在靠近维纳斯雕像的旁边的一个花盆里,一株身材挺拔的春兰正在吐露芬芳,散发出一股令人沉醉的清香,那朵朵盛开的花蕊,巧笑嫣然,怒放着生命的美丽,那一片片向上的样子,又显得那么坚强而有生命力。
虽然偌大的客厅里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让我瞬间感受到了眼前这位老太太的可爱与文艺。脑海里不由地想起学生时代读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对前不久萌生的不愿来取资料的想法感到惭愧!
联想到网上时不时曝光的那些明星们的奢华豪宅时,我突然明白了,供养滋润生命的,并非外表财产的富裕,也不是尘世地位的尊贵,更不是长相容貌的秀丽,而是内心的丰盈,精神的饱满、灵魂的充沛、境界的极致。“心有美景,清风自来,心有花开,馨香自在”,这就是高老师此时此刻的心境了。
为了让她放心,我又给她读了一遍。我看到高老师微笑了,她说这样写就可以了。离开时,她亲自把我送到门口,我看着她花白的头发,真想过去深深地给她一个拥抱,多可爱的老太太啊!
曾经主持过国家七五、八五、国家863高科技等多项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还曾任第二届第三届两届西安市人民代表等。可是她的生活却过得如此朴素,想到她那么一丝不苟,我也就只好将自己唐突的想法暗暗放在心里,只把所有的感情化作了一声:“您老保重,再见!”几个字上。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在电脑上录入高老师的简历。在录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处出现了错误,她把“气”写成了“汽”。我拿起话筒想给她打电话求证,但是想到她那么大年纪了,不便打扰太多,于是我就按照我的理解改过了。
第二天上班时,我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了李老师的短信,她告诉我昨天晚上高老师专门给她打电话,叮嘱她,让她转告我,她把“气”写成了“汽”。看到这句话后,老实说,我差点掉眼泪了。
真正了解她的经历,是后来学院举办西迁老教授座谈会,她作为嘉宾出席。我们原本期望聆听她的传奇人生,包括她在科研上做出的那些突出贡献。熟料,近半个小时的发言中,她只是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和交大西迁后跟同事们共同奋斗的那段峥嵘岁月,只字未提个人取得的成就。而是重点分享了她通过电视和报纸了解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工学科领域发展的态势和研究进展,并且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自己对学科今后发展的几点思路,缜密的思路,不俗的谈吐,耄耋之年还心系国家的拳拳之心,令在座的师生无不动容!
高老师只是交大无数西迁老教授的代表,至今在交大的课堂上还活跃着那些鹤发童颜的西迁老教授的身影:八十高龄仍然工作在一线的陶文铨院士,还在为本科生亲自全英文授课,还有担任教学质量督察的胡乃赛教授仍旧马不停蹄地去聆听青年教师的授课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还有朱继洲教授,他曾经给我上过课,我记得当年在选择工作时,我还专门向他请教过。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56年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除了国家和西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这些西迁先辈们的努力奋斗,正是他们的风骨凝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西迁精神。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代代交大人要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它是所有交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支撑交大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