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钢台的头像

姚钢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4
分享

扁担行

桂林的山水,是天地间一幅泼墨写意的青绿山水画,氤氲着千年不散的墨香与雾气。然而,在灌阳这山水画的深处,一个女孩肩挑扁担的身影,却像一枚沉甸甸的钤印,带着土地的体温和汗水的咸涩,清晰地、不容置疑地,压在了这时代的宣纸上。那根被岁月和手掌磨得油亮的木扁担,沉默地横在她尚显单薄的肩头,两端坠着扎实捆缚的行囊——这杠杆原理最朴素的演绎,一头挑起沉甸甸的当下,一头担着尚在云端的未来。她走得稳,腰杆直,脸上不见愁苦的沟壑,倒似山野里一株承了夜露晨霜的小树,枝叶舒展,自自然然地挺立着,向着阳光的方向。

她叫刘燕。

此刻,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考场外的世界,正上演着一场浮世绘般的喧嚣。

目光所及,是另一番天地。警戒线外,人声鼎沸如煮沸的粥锅。焦灼的家长们在创造顶级的仪式感场面,手捧的早已不是简单的矿泉水,而是成束成捧、价格不菲的鲜花、向日葵,那耀眼的金黄在烈日下低垂着硕大的花盘,像一个个无声的问号,悬在燥热的空气里。名贵的轿车——黑的、白的、闪着金属冷光的——静静泊在道旁有限的树荫下,车窗摇下,司机指间的烟蒂明明灭灭,眼神投向潮水般涌出的人流。更有甚者,秘书模样的年轻人,臂弯里搭着考究的外套,一手提着冰镇的饮品,在警戒线边缘来回踱着精确的步子,腕表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敲打着无形的鼓点。铁门“哗啦”洞开的瞬间,积蓄的洪流轰然决堤。鲜花、拥抱、殷切的询问、快门疯狂的闪烁,瞬间汇成一股汹涌的暖流,淹没了那些刚刚走出知识战场的年轻身影。名牌皮包、高级香水的味道,混合着汗水和向日葵的花粉气,在空气中发酵。

刘燕的目光掠过这片沸腾的、被精心包装的“爱的海洋”,平静得像掠过山脊的风。她甚至没有片刻的停留,径直走向角落,寻到了那根属于她的、朴素的伙伴——扁担。弯腰,挂牢两头的行李袋,腰身一沉,再一挺,那担子便稳稳地上了肩。她就这样,挑着自己的世界,以一种近乎固执的从容,拨开眼前这片由鲜花、香水、名车和焦灼目光组成的、华丽而拥挤的人潮,向着与母亲约好的前方路口,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走去。她的背影,在这片流光溢彩的背景板中,显得如此突兀,又如此沉静有力,像一枚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扩散,那石子的重量已沉入湖底。

回到她日常的锚点——灌阳二高的校园。山风掠过空旷的操场,吹动着宿舍楼前晾衣绳上洗得发白的校服,发出轻微的噼啪声。这里是刘燕的另一个家。父母的身影,常年嵌在外乡工厂的灯火或县城餐馆的油烟里。家中是刚刚摘掉“贫困帽”的脱贫户,那顶无形的帽子虽已卸下,生活的分量却未曾真正减轻。她寄宿于此,日子如同山涧溪流中的鹅卵石,靠自己的一双手,一颗颗拾掇,打磨,安放妥帖。班级里的重活累活,她总是默不作声地揽过来,仿佛肩上多压些有形的分量,心里那份无形的飘忽反而能落地生根,生出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学业上,她并非最顶尖的星辰,却也稳稳居于中上,像山间一株韧性十足的竹子,风雨中自有其挺拔的姿态。班主任谈及她,语气里没有刻意的拔高,只有岁月沉淀后的洞悉:“这孩子,日后无论走哪条道,都摔不垮——能养活自己,困难绊不倒她。”

这“绊不倒”三个字,岂是凭空生出?那是父母用半生的辛劳,如同最虔诚的石匠,一刀一凿,刻进她骨血深处的印记。刘燕生于山间薄田之上,贫瘠曾是涂抹在童年画布上最浓重的底色。她的父母,像两头沉默而坚韧的老黄牛,在命运那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地深耕。挑水、担粮、抢收抢种(我们这里叫“双抢”)……这些重体力活的影子,是幼年刘燕最早的启蒙图景。她小小的身影便跟在后面,稚嫩的手掌也学着去搬动生活沉重边角料的分量。父亲为了那微薄却维系着全家生计的工钱,常年漂泊在异乡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母亲则在餐馆的后厨帮佣,油烟熏染的双手,日复一日地托举着女儿的学费与全家的希望。高考那几日,他们未能像考场外那些捧着鲜花的父母一样,立于烈日下焦灼等候。这并非爱的缺席,只是在生存那架冰冷的天平上,另一头的砝码——糊口、还债、支撑一个刚脱贫的家庭不再滑落——同样沉重得不容喘息。他们用自己永不弯曲的脊梁和永不抱怨的劳作,无声地书写着最朴素的、最响亮的家训:人立于世,腰杆要直,肩膀要硬。这训诫,不用言语,早已融入每一次负重前行的喘息里。

当最后一辆豪车亮起猩红的尾灯,载着怀抱鲜花、如释重负的学子驶离,喧嚣如潮水般退去,灼热的柏油路上,只剩下刘燕扁担那“吱呀——吱呀——”的轻响,单调,却充满了大地般的韵律。汗珠,大颗大颗地,沿着她年轻饱满的额角滚落,滴在滚烫的路面上,瞬间被蒸腾的热气吞噬,只留下一个深色的小圆点,旋即消失无踪。她走得不快,甚至有些慢,但每一步都像老农插下的秧苗,深深扎进泥土,透着一股子让人心安的扎实。这画面,被人偶然摄入镜头,上传网络,竟如一颗投入时代深湖的石子,激荡起千万重意想不到的涟漪。

网络之上,多少双习惯了屏幕微光的眼睛,被这久违的、原始的“扁担”意象灼痛了?有人低吟着古老的箴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人发出深长的喟叹:“一头挑着现实,一头担着未来。”更有无数六零、七零、八零年代出生的人,被这画面猝然撞回了自己肩挑背扛的青春隧道——那是一个连自行车都算奢侈品的年代,十几里、几十里的山路,铺满了求学少年沉重而执着的脚印,(我就是这样的经历,读完片完小,自己担着木箱、被子走二十里山路回家)。一个带着岁月磨砺出的豁达与淡淡自嘲的声音在评论区响起:“这不就是咱们当年的‘腿’么?稀松平常!如今倒成了稀罕景致!”人们笑着,点着头,心底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楚悄然弥漫开来——这酸楚,并非为刘燕的负重前行(她分明走得从容),而是为了那些在便捷物质中成长起来、筋骨力道或许已在无形中模糊了的后来者,为了那些被舒适轿车接走、享受着鲜花与掌声、却可能在无形中永远卸下了那根名为“责任”与“坚韧”的灵魂扁担的年轻身影。那些被轿车接走的,是肉身;被扁担挑起的,是魂魄的重量。

于是,刘燕的父母,这对远在异乡奔波的朴实夫妇,被万千网友不约而同地冠以“全网最幸福的人”。这“幸福”二字,绝非源于女儿肩挑行李的画面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那只是浮光掠影),而在于他们以身为犁,以汗水为引,在生活这块坚硬而贫瘠的土地上持续开掘,竟真凿出了一脉汩汩不息的精神清泉!这清泉,毫无保留地流淌在女儿刘燕的生命里,化作了她面对世界时那份不竭的内生力量。这对沉默的夫妇,何尝不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女儿的心田里,竖起了一根无形的、顶天立地的精神扁担?这根无形的扁担,不挑柴米油盐,专承人间正气与生命韧性:一头,是父亲在异乡挥汗如雨、如山岳般沉默而坚韧的背影;一头,是母亲在灶台前、油烟里无言操劳、如春水般温柔的侧影。正是这无形的担子,才锻造出真正压不弯、打不折的脊梁。他们倾尽所有给予女儿的,并非物质的丰饶与奢华,而是千金难买、足以支撑一个人穿越漫长人生风雨的“活命真气”——那是在困境中依然挺立的勇毅,是在泥泞里依然向前的从容,更是对生活本身,那份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源自土地的热爱。拥有了这样一个灵魂里自带“扁担”的女儿,世间还有比这更沉实、更恒久的幸福么?

终于,那个熟悉的路口在望。母亲的身影早已在斑驳的树荫下守候,身边停着家里那辆饱经风霜的旧摩托。刘燕放下担子,轻轻吁了口气。母亲迎上来,没有鲜花,没有夸张的拥抱,只是默默递过装着凉白开的旧水壶。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皴裂的手,极其自然地、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温柔,轻轻拂去女儿额角、鬓边新沁出的汗珠。没有聚光灯,没有快门声,只有山风拂过树梢的沙沙细响,仿佛天地间最温柔、最本真的赞许在轻轻回荡。母亲熟练地发动摩托,那引擎声“突突突”地响起,带着一种粗粝的生命力。刘燕扶稳后座上捆扎好的行李,轻盈地跨坐上去。这一刻,考场外那些曾盛放一时的向日葵,在记忆里迅速褪色、凋零;那些曾提供短暂荫蔽与舒适的豪车,其冰冷的金属光泽也显得苍白而遥远。眼前这一幕,才是生命最本真、最有力的传递与接力:它不是物质的交接,不是排场的炫耀,而是脊梁的挺立、韧性的传承、是面对生活重担时那份沉静力量的无声交接棒。

扁担,这根古老得几乎与华夏文明同岁的沉默伙伴,原是东方厚土上最深刻、最朴素的哲学象征。它曾挑起《诗经》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原始辛劳,也曾支撑着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移山的浩荡志气。老子在《道德经》中玄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根扁担,不正是这深邃道理最直观、最接地气的化身?它一头向下,深深楔入现实的大地,汲取力量,承受重压;一头向上,稳稳托举着朝阳般喷薄而出的憧憬与希望。这根看似简单的杠杆,竟蕴藏着撬动人心、平衡生命的巨大能量。考场外的鲜花与轿车,或许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视觉欣喜或片刻的肉体荫蔽,却终究是浮华掠影,难以像刘燕肩上这根油光发亮的扁担,深深链接着父母那双布满老茧、写满故事的手掌,链接着山野间祖祖辈辈负重前行、生生不息的呼吸与脉搏,更链接着一个民族面对苦难与挑战时,那永不折断的、沉默而高贵的脊柱。那脊柱,是担当,是勇气,是美本身在重压下的优雅绽放。

时代的大潮奔流不息,一去不返。物质的扁担,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工具,在城市文明的边缘地带渐行渐远,终将化作风中的旧影,进入历史的橱窗。然而,灌阳那蜿蜒山道上,少女刘燕负重前行的沉静姿态,却如同一枚倔强的书签,牢牢夹在时代这本疾速翻动、令人眼花缭乱的巨著之中。它无声地、持续地叩问着每一个匆匆翻页的读者:当手中的鲜花枯萎、当接送的轿车驶远之后,我们的孩子心中,是否还能保有那根足以承重千钧、支撑他们穿越人生荒原的“精神脊木”?这根无形的脊木,它不在琳琅满目的玩具堆里,不在名师辅导的课堂里,更不在温室般无微不至的呵护里。它恰恰生长在每一个必须独自面对未知的清晨,在每一次需要默然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无论大小)的瞬间,在每一次跌倒后需要自己拍去尘土、重新挺直腰杆的选择里。

真正的行路者,终将在生命的跋涉中彻悟:有些重担,注定无法假手他人,必须亲自上肩去感受那份沉实。当物质的、有形的扁担最终从肩头卸下,那根名为“责任”、“独立”与“坚韧”的灵魂扁担,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上肩仪式。它一头,担着过去大地深情的哺育与无声的嘱托;一头,指向未来星辰般璀璨却也充满未知的征途重量。那些曾捧着昂贵鲜花、焦灼守候在考场外的身影啊,与其耗费心思去装点孩子一时的门面,热衷于所谓的“仪式感”,何不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赠予他们一根无形的、却足以受用终生的“精神扁担”?唯有这根用“担当”为木、“勇气”为绳、“美”为平衡点的扁担,方能陪伴他们穿越生命漫长而崎岖的山道,平衡浮世中无处不在的喧嚣与诱惑,最终支撑起一个人,能够真正无愧无悔、沉实从容地——挺立于天地之间。这,或许是那根小小扁担,穿越喧嚣,留给这个时代最深沉的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