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钰的头像

姚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5
分享

谒秦州文庙

我生于天水,长于秦州,竟至惭愧——身为本地人,对秦州文庙却未曾用心了解过。每次归乡,我总在文庙近旁落脚,却一次次失之交臂。直到今年春节,堂兄姚越邀我同游,方初识庙貌。今夏重归故里,我特意踏入文庙,拜谒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神位,仔细探看其久远历史,也终于体味到秦州人对孔子世代不竭的尊崇。

秦州文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中华西路步行街西端,比邻龙城广场,建筑群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中院正殿即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心骨。殿前戟门三开间肃立,戟门前开阔庭院,古柏森然,棂星门迎人。这肃穆之地,曾是官民祭祀孔子的圣坛,亦是当年士子苦读求进、最终踏进科场的学宫。

据《秦州志》所载,文庙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距今七百余载,比伏羲庙早建一百八十一年,堪称天水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步入院内,但见大成殿巍然于月台之上,重檐歇山顶,琉璃碧瓦,飞檐如展翅欲翔。檐下斗拱如叠云般层层托举,气象庄严。走近细看,殿内柱子排列暗合元代减柱法,当心间减去八根金柱,使空间更为开阔,仿佛特意为神位让出更辽阔的祭拜空间。殿前郁郁葱葱,古木苍劲,与巍峨殿宇互为映照,沉默中似有无数庄严往事在低语。碑廊中静卧古碑十一通,石纹里藏着李东阳撰文的墨痕,亦记载着清代历次修葺的诚心——自元代至民国六百余年间,竟有十次修缮之举,如同不息的香火,使这古庙在尘世沧桑中得以保全。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天水学孔尊孔之风源远流长,可溯至春秋。陇上三贤——秦祖、壤驷赤、石作蜀,当年远涉山川赴曲阜求学,精研六艺,学成后归乡传扬儒家学说,开陇右文教风气之先河。此后天水人才辈出,如李广之武勇,赵壹之文采,皆可视为儒学教化结出的硕果。明人王九思曾赞叹:“秦地有李广、赵充国、刘琦之武;李陵、赵壹、权德舆之文;阎温,张邦宪之列;杨公则,权皋之节。”

秦州人尊孔崇孔之诚,甚至超越了帝王权威。明朝嘉靖皇帝曾降旨削去孔子“文宣王”尊号,仅称“至圣先师”,然秦州文庙孔子神位之上,“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尊号却从未更改。木主上的金漆虽剥落又重描,那固执的称呼,犹如深根扎于厚土——帝王的御旨,终未能摇撼秦州人对圣贤的虔信。这份执拗的坚守,使文庙之光未曾黯淡,文教之脉得以绵延不绝。

立于殿前,我凝望着先贤神位。秦州人心中不灭的崇敬,使这庙宇成为时光洪流中一座傲然礁石。那金漆题名如暗火灼灼,早已超越名号之争,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无论帝命如何更迭,我们内心的价值尺度,终能自主地守护住最值得供奉之物。

步出庙门,回望古柏苍翠如常。想这文庙七百年间,屡遭兴废,附属建筑被拆建商场,如同被削去了枝叶,然而那核心的大殿犹在,如同精神之核从未熄灭。想当年石作蜀们负笈东行的身影,已凝入这秦州风骨;原来所谓不朽,便是后来者立于殿前时,那些古老的身影便又在古柏之下复活了——我们每一次诚心的拜谒,皆为那深根续添着新的年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