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钰的头像

姚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迭部行

车轮碾过秦岭西延的苍茫余脉,终于将我带入了迭部——这片深嵌于岷山与迭山怀抱,雄踞青藏高原东缘的秘境。这里与四川悄然相接,北望卓尼,东邻舟曲,东北毗连宕昌哈达铺,西南则与四川若尔盖、九寨沟隔山相望。五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沉默地铺展着它的雄浑与神秘。

我与迭部的缘分,系于几位藏族兄弟。当年在军营,迭部籍的杨永华、杨为民、杨雄保等几位战友,我们同举一面旗,同吃一锅饭,同扛一杆枪,共同的学习,严苛的训练,尤其是并肩奔赴老山前线的烽火岁月,将异族血脉淬炼成了生死兄弟的情谊。脱下军装,散落四方,各自在生活的轨道上奔忙,但这战友的情怀、兄弟的情义,却如高原上的溪流,从未间断,始终清澈。永华兄弟二十年如一日地邀约:“来迭部看看吧!”琐事缠身,总未能成行。直至乙巳仲夏,卸下肩上担子,一身轻快的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心驰神往的神奇土地。

车刚停稳,心头的暖意便汹涌而至。路口,几张熟悉又亲切的笑脸便迎了上来,正是永华他们!高原的阳光映照着他们真诚的笑容,如同经年的陈酿,醇厚醉人。浓郁的仪式感瞬间裹挟了我——醇厚的青稞酒香率先扑鼻而来,一位兄弟手捧酒壶,另一位恭敬地托着盛满美酒的盘子,更有洁白的哈达被一双温暖的手,郑重地披挂在我颈间。那酒,灼热了喉头,更灼热了心底;那哈达,轻盈如云,情意却重若千钧。二十年的等待,在这一刻化作了高原最浓烈的问候,如同迭部山谷间奔涌的溪流,清澈、直接、充满力量。

迭部古称“叠州”,藏语唤作“大拇指”,相传是山神巨力“摁”开的一方秘境。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悠远的然闹马家窑文化遗韵、回荡着藏传佛教寺院的悠扬梵音,更深深烙印着红色的印记——红军长征途中的“俄界会议”在此运筹帷幄,茨日那村的小屋曾庇护过伟人的身影,而天险腊子口的冲天炮火,则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

此行的重头戏,是探访被誉为“石匣子”的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头箱子”)。这座深藏山中的4A级景区,果然不负盛名。嶙峋的石峰拔地擎天,犹如天神随手投下的巨大石匣,将几个静谧的藏族村落——代巴、达日、业日、东哇温柔地揽在怀中。我们登上观景台,看晨曦如何为石匣披上金纱,看藏式木屋群鳞次栉比,看牛羊在草甸上悠然漫步,宛如一幅遗世独立的桃源画卷。步入拉桑寺院,感受信仰的庄严与宁静。穿行于一线天逼仄的缝隙,仰望大峡谷的险峻幽深,聆听高山瀑布群的轰鸣飞泻,每一步都是对造物神最直接最虔诚的叩问与礼赞。

在迭部的几日,兄弟们的盛情如高原的阳光,无处不在。醇香的青稞酒洗去风尘,独特的迭部美食抚慰了味蕾,更让我沉浸式地体验了藏族同胞淳朴的风情与独特的民俗。

而最触动心弦的是,此行更是灵魂深处一次庄重的朝圣。在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胜利九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心怀崇敬,追寻先辈足迹。巍峨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下,我们驻足仰望,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激烈的枪炮声在峡谷间回荡。走进腊子口战役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无声地讲述着那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长征精神在此刻变得无比具体而磅礴,撞击着心灵。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的简朴,俄界会议旧址的凝重,这些散落在迭部山水间的红色印记,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无声地传递着信仰、勇气与坚韧的长征精神,令人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告别迭部,回首群山,心绪难平。此行不仅圆了二十载的夙愿,更深切体味了藏族兄弟如山般厚重的情谊,领略了扎尕那鬼斧神工的自然画卷,更在腊子口的硝烟旧地,完成了一次对信仰与牺牲的虔诚朝圣。迭部,这片被山神摁开的土地,将战友的情、民族的爱、山河的壮、历史的痕,紧紧揉合在一起,烙印在我心底,成为一曲永恒的壮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