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逶迤如屏,在祖国西南边境线上层层叠叠地环抱着这座小城。麻栗坡就静卧在这青翠屏障的深处,终日云雾缭绕,如同天地间一幅未干的淡彩水墨。边民们世代在此耕耘,日子如清溪般平缓流淌。小城得名,便源于那山坡上随处挺立的麻栗树,木质坚硬如铁,在岁月风雨里,撑起了边地多少代寻常人家的房梁与灶膛。
麻栗树是这里的主宰者,它们的身影曾如墨绿云团般布满山坡。清嘉庆元年,粤、湘、川、黔的客商们踏着山风而来,在此聚成集市,目光所及尽是麻栗林海,“麻栗坡街”之名便如新叶抽芽,自然萌生。后来它随岁月伸展枝叶,渐渐成了县名,成了地图上的一点,成了山河之间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记。
山风一年年吹过,边民一代代生息,麻栗树是永恒的见证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名字忽然裹挟着硝烟与血火,以惊心动魄的方式传遍了大江南北。十年边境战事,麻栗坡首当其冲,枪炮声撕裂了群山的寂静,昔日商贾云集的宁静街场,竟成了热血染红的边关壁垒。就连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也比内地整整晚了十五载岁月。
一九七九年初春,南疆木棉正红,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浩荡硝烟于边境线上升腾弥漫。在猛烈教训越南小霸后,我国军队胜利回撤。越南当局不甘心失败,又派兵侵占我神圣领土、边防要地和边界骑线点,肆无忌惮地开枪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致使我边民有地不能种,有家不能归,变本加厉地在中越边境地区制造各种流血事件。中央军委决定,再次狠狠教训一下入侵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
随即,中央军委命令昆明军区所属部队,一举收复了被越军占领的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等边境战略要地。并决定,由各大军区派部队到麻栗坡境内执行轮战任务,这就是著名的“两山轮战”。
从那时起,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英雄儿女告别父母妻儿,纷纷相约麻栗坡,发扬“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奋勇杀敌,镇守边关,为祖国安宁奉献了青春和生命。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日日夜夜,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有成千上万的军人、支前民兵、民工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岁左右的青春,把热血洒在了麻栗坡的红土之上,长眠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还有成千上万的军人、支前民兵、民工,血洒麻栗坡,回到了祖国各地,终身落下了伤残,忍受着人间的悲喜起伏。
战火终于熄灭,留下的是永恒的寂静。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九百六十八座坟茔整齐排列,墓碑如忠魂肃立,凝固成山峦般沉默的方阵,以永不改变的队形,守护着这片他们为之献出一切的土地。每块石碑下面,都曾是一张年轻的脸庞,一个戛然而止的二十岁青春年华。
今年四月,细雨如丝,阴云低垂,我随那不绝如缕的“绿色洪流”来到陵园。站在肃穆的碑林间,著名战斗英雄史光柱的声音穿透了迷蒙雨雾:“今年,我突然发现,曾经陪着我一起来的杨孝没了,依然一样陪着我在昆明接我的冉俊华没了……当年都是芳华勇士们,我们这一代人,一代代的来,一代代的走……”他语调沉缓,用墨镜代替失明的目光,扫过在场头发斑白、步履蹒跚的老兵们,“如果按照一九七九年计算,现在都在六十五岁左右。如果再等五年,再等十年会是怎样?还有没有人来麻栗坡?”
这追问带着硝烟散尽后的苍茫,重重叩击着人心。是啊,为何几十万参战老兵,纵使路途迢遥,甚或遭遇冷眼不公,仍要年复一年地相约麻栗坡?这执拗的奔赴,是刻在骨血里的回响,是生命对生命最深沉的凭吊!“麻栗坡”,这名字已成为他们灵魂版图上永不磨灭的坐标,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曾以血肉固守的“阵地”在和平岁月里的精神延伸。
老兵们步履沉重地携家人重走南疆路,登上老山主峰、八里河东山主峰、者阴山主峰、扣林山主峰,抚摸当年猫耳洞冰凉的岩壁,在旧日驻守的村寨里与淳朴边民执手叙谈。他们用苍老的手指在弹痕累累的焦土上寻找着往昔的印记,每一次弯腰,每一次凝望,都是对青春亡友无声而灼热的呼唤。那深埋于此的战友,仿佛是大地之下永不瞑目的眼睛,凝视着他们归来时脸上的皱纹与霜鬓。他们步履蹒跚,却执着地行走在接力的路上。这行走本身,已是烽烟记忆的顽强传递,是对后来者无声的托付:守住这“阵地”,让信仰的星火永不熄灭!
他们相约麻栗坡,是在用生命最后的余温讲述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故事,企盼着年轻的身影能接过这沉重的旗帜。这旗帜上写着“老山精神”,写着“祖国在我心中”,写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当这精神在血脉中奔流不息,前仆后继便是民族永不枯竭的生机。
从麻栗坡归来,心绪如潮难平。盛夏,我踏上了遥远的西藏高原,在凛冽的朔风中,竟意外地遇见一支移防至此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正是当年收复“两山”的主力。营区深处,一座巨幅的“老山主峰”照壁巍然矗立,与麻栗坡老山主峰纪念广场遥相呼应,旁边是气势磅礴的“老山魂”浮雕。营区的道路,被郑重命名为“老山路”、“松毛岭路”、“者阴山路”……硝烟弥漫的南疆地名,竟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
走进军史馆,“两山”战斗陈列馆庄严肃穆。周忠烈、张大权、史光柱……英雄们的面容穿越时空注视着我。那六个用红色书就的遒劲大字——“老山精神万岁”——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光芒灼灼,仿佛燃烧的誓言,将老山的精魂熔铸于雪域的筋骨之中。我站在那些凝固了青春的面孔前,那些枪林弹雨中的呐喊似乎穿透玻璃汹涌而来。我一遍遍默读着“老山十五勇士”的事迹,恍惚间,老山“李海欣高地”焦土的气息与猫耳洞的潮湿扑面而至,几乎令人窒息。
原来那场遥远的血火从未真正熄灭,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高原的脉管里奔流。老山与高原,麻栗坡与雪域,被同一种滚烫的精神焊结在一起——英雄的名字刻在两地,如同灵魂的种子撒向辽阔的国土。
站在高原回望南疆,终于彻悟:参战老兵们年复一年相约麻栗坡,那深沉的步履踏响的,是灵魂对牺牲战友的庄严赴约,更是对精神高地永恒的坚守与传递。他们以白发为笔,以残躯为纸,在麻栗坡的红土地上书写着未完成的誓言:生命可以凋零,但“阵地”永远不能丢失!
这相约,是绿叶对根须的深情眷恋,是生者对逝者穿透生死的诺言;这相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交付——交付给后来者关于信仰、牺牲与家国大义的永恒命题。麻栗坡,早已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它是民族记忆里一道永不愈合亦永不褪色的精神伤口,也是我们精神版图中一座必须世代捍卫、不容沦陷的高地。
当硝烟散作历史的薄雾,麻栗坡的青山依旧。参战老兵们终将凋零于岁月深处,然而,那相约的足音必将在山谷间回响不息!只要一个民族还在仰望自己的星空,这青山之下深埋的忠骨,就将成为大地内部永不冷却的火焰,于无声处照亮所有后来者的征途。
只要山河记得,相约便永驻人间。